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8591|回覆: 0

[功法理論] 武禹襄拳論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5-12-20 18: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打手要言解曰:

以心行氣,務沉着,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意氣須換得靈,乃有圓活之趣,所謂 "變虛實須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撐八面;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所謂"氣遍身軀不稍痴"也。

發勁須沉着松靜,專注一方,所謂"靜中觸動動猶靜"也。

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所謂"因敵變化是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謂"勢勢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間"也。

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所謂"腹內松靜氣騰然"也。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所謂"尾閭正中神貫頂,落身輕利頂頭懸"也。

以氣運身,務順遂,乃能便利從心,所謂"屈伸開合聽自由"也。

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所謂"意氣君來骨肉臣"也。

解曰:

身雖動,心貴靜,氣須斂,神宜舒。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驅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則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謂一氣呵成,舍已從人,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也。須知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須要從人,不要由己;從人則活,由己則滯。尚氣者無力,養氣者純剛。彼不動,已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以己依人,務要知己,乃能隨轉隨接;以己粘人,必須知人,乃能不後不先。精神提得起,則無雙重之虞;粘依能跟得靈,方見落空之妙。往復須分陰陽,進退須有轉合。機由己發,力從人借。發勁須上下相隨,乃一往無敵,立身須中正不偏,能八面支撐。靜如山嶽,動若江河。邁步如臨淵,運勁如抽絲,蓄勁如張弓,發勁如放箭。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煉鋼,何堅不摧。形如搏兔之鵠,神如捕鼠之貓。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收即是放,連而不斷。極柔軟,然後能極堅剛;能粘依,然後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勁以曲蓄而有餘。漸至物來順應,是亦知止能得矣。

又曰: 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氣斂入骨,神舒體靜,刻刻存心。切記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視靜猶動,視動猶靜。動牽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要靜。內固精神,外示安逸。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氣,在氣則滯。有氣者無力,無氣者純剛。氣如車輪,腰如車軸。

又曰: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勁斷意不斷。 又曰: 每一動,惟手先着力,隨即鬆開。猶須貫串,不外起承轉合。始而意動,繼而勁動,轉接要一線串成。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物將掀起,而加以頓挫之力,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身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勿令絲毫間斷。

十三勢架

懶扎衣 單鞭 提手上勢 白鵝亮翅 摟膝拗步 手揮瑟琶勢 摟膝拗步

手揮勢 上步攬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單鞭 肘底看捶 倒攆猴

白鵝亮翅 摟膝拗步 三甬背 單鞭 雲手 高探馬 左右起腳 轉身踢一腳

踐步打捶 翻身二起 披身 踢一腳 蹬一腳 上步搬攬捶 如封似閉

抱虎推山 斜單鞭 野馬分鬃 單鞭 玉女穿梭 單鞭 雲手下勢 更雞獨立

倒攆猴 白鵝亮翅 摟膝拗步 三甬背 單鞭 雲手 高探馬 十字擺蓮

上步指襠捶 單鞭 上步七星 下步跨虎 轉腳擺蓮 彎弓射虎 雙抱捶

手揮琵琶勢

身法十條

含胸 拔背 裹襠 護臀 提頂 吊襠 松肩 沉肘 騰挪 閃戰

四字秘訣

敷:敷者,運氣於己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蓋:蓋者,以氣蓋彼來處也。

對:對者,以氣對彼來處,認定準頭而去也。

吞:吞者,以氣全吞而入於化也。

此四字無形無聲,非懂勁後,練到極精境也者,不能知,全是以氣言。能直養其氣而無害,始能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矣。

打手撒放

掤上平,業入聲,噫上聲,咳入聲,呼上聲,吭、呵、哈。

四刀法

裹剪腕 外剪腕 挫腕 撩腕

四槍法

平刺心窩 斜刺膀尖 下刺腳面 上刺鎖項

十三勢行功歌訣

十三總勢莫輕識,命意源頭在腰隙,變轉虛實須留意,

氣遍身軀不稍痴。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

勢勢存心揆用意,得來不覺費工夫。刻刻留心在腰間,

腹內松靜氣騰然。尾間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

仔細留心向誰求,屈伸開合聽自由。入門引路須口授,

功夫無息法自修。若言體用何為準,意氣君來骨肉臣。

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

字字真切義無疑。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費工夫遺嘆惜!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