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64|回覆: 3

[大成拳(意拳)] 姚承光先生論意拳文集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意拳研究總則

姚先生認為:意拳是一門學術,研究意拳要遵循唯物辨證的態度,科學系統的方法及容納創新的精神,從整體上去認識、學習和發展意拳。

一、用唯物辨證的態度去認識意拳

近幾年來,意拳界出現了許多諸如『發放外氣』、『隔空打人』、『特異功能』等神秘說法,也有人推出了『技擊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謂意拳『絕招』,對此,姚先生進行了客觀地評價,他說,意拳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術,其自創始以來,就摒棄了一切唯心迷信的糟粕,以科學的理論為指導,在意拳的原則原理中,如『鬆緊矛盾』、『動靜互根』、『推拉互用』、『遒放同一』、『順力逆行』、『斜正互參』、『剛柔相濟』、『進退吞吐』、『單雙輕重』等等,都充滿了唯物辨證法的矛盾對立統一規律。

在意拳的發展上,即使是王薌齋、姚宗勛兩位宗師,也都不會『發放外氣』、『隔人打人』,更不會什麼『特異功能』,上述說法完全是對意拳的神秘化,是意拳極其反對的,因為它違背了人體力學原理。根據牛頓力學定律:任何事物,在不受外力作用時,都保持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要使物體運動狀態發生變化,就必須對物體施加壓力。而所謂力是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所以在意拳的推手實作中,前提都是在雙方肢體相接觸的基礎之上,使雙方的力互相作用於對方,才能使槓桿、螺旋、斜面、剎車等力得以正確的運用。

『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任何一門拳術的精華,全在於其原則原理是否合理,而不在於其外在形式表現如何,就如發行的硬幣一樣,有了一分、二分、五分,就沒有必要再去發行三分、四分、八分,要知拳術之法『一勢可變百千勢,百千勢而歸於一勢之基』。所以談到意拳之法乃是拳學原則原理之法,全身之大法,如何培養發揮人體本能的訓練之法,而非枝節、片面、局部的動作所能成就之小招法。對此,薌老也曾憤言:『然則拳道之喪失,豈非拳套方法為之』,故『技擊十八法』『三十六法』等所謂意拳『絕招』是根本不存在的。

而意拳界之所以出現『神秘言論』和所謂『絕招』,乃是宣傳者本身沒有經過科學系統的訓練,而將對意拳真意之一知半解以『神秘、絕招』代之,來表現自己的『高深莫測』。

平時有很多學員問姚先生在教學中是否保守,先生講,保守的老師沒有真功夫,沒有真才實才。他的東西不多、不深、不細,生怕教完後就沒有東西說了,所以故弄玄虛,吊你的胃口。先父姚宗勛先生曾講:『我的東西如同寶庫,有能力的你儘管拿』。意拳並不神秘,高不可攀,但也不是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所以,即使手把手的教,限於個人悟性、品性,刻苦程度、勇氣身體素質等等,尚難以保證其能完全掌握,苦再保守,那麼如何傳承發展?

總之,姚先生始終強調:意拳是一門實實在在的學術,面對學術問題,我們一定要戒驕戒躁、嚴肅認真,不可急功近利、神秘保守。同時意拳愛好者也不可迷信盲從、隨波逐流,而應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用唯物辨證的態度去客觀的認識意拳,將科學系統的功法實踐和理論研究相結合,練拳首先要明拳理,明白了才能取得實質性的進步,意拳才能健康和諧的發展。

2、用科學系統的方法去學習意拳。

『科學系統,嚴謹規範』是姚先生始終遵循的教學訓練原則,先生認為,學習意拳要倡導科學的理論方法,系統的訓練程序,嚴謹的教學態度,規範的姿勢間架,將意拳整個理論技術體系由簡到繁,由表及裏的展示於每一個學員,使他們學起來脈絡清晰,有條不穩、從而建立正確的動作定型與條件反射。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學習掌握一項運動技能,就是建立正確的條件反射,這需要一個健全的中樞神經系統,只有不斷運用正確方法強化條件反射,完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使動作自動化,形成正確動作定型,才算掌握了此項技能,而此必須以『科學系統,嚴謹規範』為原則,否則,容易造成錯誤的動作定型與條件反射,使人誤入歧途。

在教學上,先生打破了傳統民間拳師『禪宗喝悟』般的點拔式數學,採用現代教學方法,理論聯繫實際,層層深入,通過生動的講解,標準的示範,把抽象的意拳變為簡單易懂,便於操作;訓練上先生主張全面整體發展原則,認為站樁,試力,發力等基本功都是在不同狀態下求取與掌握渾圓力,故應以精神假借意念誘導為核心,將其同步進行,有一定基礎後則要把實戰訓練提上日程,在變化中繼續求取掌握渾圓力,培養學員的反應能力。同時還要練習跑步,跳繩,發力、推手、散手實戰對抗等身體素質,以提高耐力,速度及協調性。總之意拳注重實踐,一切功法都以實戰為宗旨,而實戰能力的提高是神經機能的改善,身心素質的增長及運動技戰術的自動化,所以必須遵循科學系統的訓練方法,使三方面有機結合,全方位提高整體素質。

學習意拳無快捷方式,假如還有那就是:正確的方法+明師指導+個人的悟性+膽量+身體素質+刻苦,六者缺一不可。

3、用容納創新的精神去發展意拳。

姚先生多次強調:在學習意拳的同時,更要多的接觸一下各門派的功夫,取其精華,為已所用,切不可坐井觀天、閉門造車。薌齋先生當年接觸拳擊以後,發現其很實用很科學,於是便大膽的採納吸收其有用成分。後來在先父姚宗勛先生的努力之下,不僅使意拳的技術體系更加完善,而且又將西方搏擊術中的拳靶、沙袋、護具、拳套等器械大膽的引入意拳訓練當中,當時某些武林人士對此頗有分歧。其實任何學術都需要不斷的發展,發展是在不斷的吐故納新中前進的。實踐證明先父的作法非常正確,拳靶、沙袋的引入能增強拳頭擊打人體時的適應性,護具、拳套則能有效的保護自己並能施以重拳,在不傷及人身的情況下體驗真實的搏擊。從而極大的豐富了意拳的訓練體系,提高了訓練效果,這無疑是中國武術的又一次革命性進步。

當談到『筋骨訓練』問題時,姚先生說,所謂『筋骨訓練』是薌老早期不成熟的觀點,晚年的薌老就不在提及此法。『拳術本無止境,何來大成之說』,任何一個有成就的武術家,一生都是在孜孜以求的探索,不斷的吸收、捨棄,至使自己的拳術體系逐漸完善。其一生的早、中、晚期,對拳術的見解是不同的,應該說晚年的觀點是其最成熟的『作品』。至今有人抱着薌老早期不成熟的『作品』津津樂道、奉為神明,乃是不懂意拳歷史,不懂學術發展過程所至。無可否認,薌老早期的筋骨訓練在當年的確風靡一時。但只能說明其適應當年社會環境中武術的特點。然而社會是不斷發展進步的,在發展過程中必然要拋棄一些不適合自身規律的東西,社會如此,拳術亦然,都具備一定的時代性。在如今高科技操作的戰場上,如果我們仍揮舞大刀長矛,說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好東西時,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拳術貴在創新的發展,以適應時代特徵。現在,意拳在國家有關部門大力支持下已推出了【意拳散手競賽規則】和【意拳推手競賽規則】,並成功的舉辦了兩屆意散手比賽和兩屆意拳推手比賽,這是意拳走向職業化所邁出的具有探索性與開創性的一步,相信不久的將來,意拳必將以『中國實戰拳學』的姿態走向國際搏擊擂台。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姚承光先生論意拳文集

先生十分強調:意拳發展到今天,已處於一個非常關鍵的歷史時期,王薌齋和姚宗勛兩位先生已將『中國意拳』這面旗幟高高樹立起來,作為意拳傳人我們任重而道遠,希望諸意拳同仁不要再糾纏於個人恩怨與歷史問題,不要再急功近利、神秘保守,而應端正態度,深研拳理、實事求是、精成團結、勇於實距,為弘揚國萃、發展意拳而奮鬥不息!

意拳發力

現在有些意拳朋友們片面的認為只要平時多站樁,就能練出周身無處不彈簧的爆發力,對此,姚先生強調:『技擊不能用站樁之靜及試力之緩相搏,只有將力量瞬間爆發,結合一定的攻防技巧,才能有效地打擊和摧毀對方,故站樁、試力、走步只是意拳的基本功,其目的在於培養掌握渾圓力,為發力創造條件,而發力又是技擊的基礎,意拳的系統性就體現在其訓練程序是一環服務於一杯,缺少或顛倒了哪一個環節,都會嚴重影響練習的效果。』

發力是拳術有效打擊力量的動力,意拳發力是其訓練體系的重要環節,在總結了各家拳術發力之所長後逐漸開創了一套獨特的發力訓練體系,它認為力量主要源於以下四方面:

1、源於精神假借意念誘導所形成的神經系統高度激發狀態。站技擊樁時設想四周似有毒蛇猛獸相侵襲,同身毛髮根根如戟,時刻準備與敵殊死搏鬥,精神高度激發,一旦與敵交手則力之所觸,石裂山崩,『夫戰,勇氣也』,沒有大無畏的精神再好的技術也是枉然。而精神激發的真實性則是發力的關鍵。

2、源於後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動整體產生的巨大慣性力。技擊樁摸勁時每一動皆是後腳下踩前蹬催動整體之動。此慣性力的大小取決於質量乘速度的平方。

3、源於周身各部在發力瞬間相爭而產生的爭力。周身爭力越豐富,所發之力就越大,周身爭力應以上下之爭為主,薌老曾曰:『鬆緊之樞紐在於上下、上下相引為周身互爭之法,』站樁試力時的摸勁與順力逆行,都是為了培養自身之矛盾力,即爭力也。

4、源於發力時全身神經肌肉鬆緊相互轉換時體內產生的高速極小的顫動。其顫動的頻率越快,產生的力量就越迅猛,連續,薌老所謂之曰周身鼓盪。生生不已之動。

意拳發力要遵循自然松靈,均整協調狀態,疾速爆發之原則,具體的發力過程包括蓄力和發力兩部分,蓄力是未發之前蓄而待發之,它要求周身意力以松非松,鬆緊適度;發力是精神高度集中,在意念誘導下將內在蓄能待發之勁力,通過訓練的手段和技巧在運動的狀態下,瞬間從身體某一部位迅猛地爆發出來。

意拳所發之力乃是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均整協調之渾圓力,又稱整體力,所謂『整』是相對。『散』而言,散就是松的過度,是上下、左右,前後失去對稱和爭力,表現為發力遲鈍,局部僵緊,周身不協調,而『整』是發力時調動周身內外一切可以發動的力量,均整協調,瞬間極速的猛然一緊,愈緊周身就愈整,勁力也就越飽滿渾厚,一緊之後應立即放鬆,以利再發,松(而不解)是蓄力,緊(而不僵)是發力,鬆緊互換組成了整個發力過程,其頻率越快,發力質量也就越好,有道是『鬆緊緊松勿過正、虛實實虛互為根。』發力過程雖是瞬間,卻包含了形體運動的多種力量,如整體彈力,肢體旋轉之螺旋力,肢體屈折之三角力,骨骼支撐之槓桿力及外形間架構成的斜面等等,以上充分說明了發力是站樁、試力、走步等各項基本功的綜合體現,沒有經過基本功訓練而練習發力無疑是本未倒置。

但是有些朋友雖經過了基本功練習可仍然不會或發不好力,主要表現為:

1、發力時形不成高度的精神激發狀態。2、發力前全身緊張肌肉凝滯,動作不協調,下肢擰轉蹬力沒有充分利用,上下肢脫節。3、發力時雖然均整協調但是作用力時間太長,沒有加速度,形成推力而不是驟然之爆發力,故毫無威力可言。

總之主要原因還是基本功不紮實和對發力技術要點認識不深刻,所以發力時一定要注意以下幾點:

1、發力時精神要專注而集中,意念才會要放遠放大,要有『大氣包寰宇,揮浪倦塑風』之概,要追求意念之真實性,誘導周身精神高度激發狀態。

2、發力前周身似松非松,鬆緊適度。

3、發力時頭似有上領,充分利用上下之爭力。

4、發力瞬間要注意後腳掌下踩前蹬,充分利用蹬地的反作用力去催動整體。

5、身體發力部位在接觸被發之目標時,設想如碰在燒紅的熱鐵上,要求一觸即發,一發即止,保證發與收的速度,根據力學原理:在作用力距離不變的情況下,作用與作用力時間的平方成反比,也就是說作用力時間增加一倍,作用力反而要減少二倍,故速度就是力量,發力時一定要迅猛極速,但又不失均整,連續。

6、發力時要結合試聲,運用聲波的振盪,彌補發力之細微不足。

意拳發力的表現形式有兩種:一是打,指在最近的距離和極短的時間裏迅疾而集中的把全部力量發放到對方身體某一部分,接觸的面積越小,其特點是透力越強大,催動對方重心力小,表現為對方位移情況不明顯,但承受的打擊力很大;二是發,指在打擊過程中,接觸對方肢體時加大了動作的幅度,延長了工作距離和時間,增大了與對方身體接觸的面積,其特點是催動對方重心力大,而傷害力小,表現為對方肢體位移情況明顯增大,而承受的打擊力卻相對減少。

初習發力可先從定步發力開始,包括定步向前向後下及左右的發力,熟練後可結合步法進行不同方向的活步發力,有了相當基礎後可進行高級階段的隨相隨勢發力,即自身發力點不固定,『周身無處不彈簧』,碰哪兒哪兒都能發力,所發之力能快能慢,經過的路線能長能短,動作能大能小,體位能正能斜,即在不同情況下都能發出整體力,並結合『遇敵猶如火燒身』之精神狀態,全力以赴。但這還不能說完全掌握了意拳發力技術,最關鍵之處是要通過推手、散手等實戰檢驗,不斷的在實踐中總結、提高自己的發力技術。

意拳樁功

談及意拳站樁,先生常常這樣講父親姚宗勛先生說:『如果你明白了站樁之內涵,意拳就弄懂一半了。』可見站樁實為踏入意拳殿堂之不二法門。

意拳站樁的重點應為精神假借,意念誘導,即意念,因為任何人體運動都是在神經系統支配下,肌肉收縮作用於骨骼的結果,而神經系統受精神意志的控制,因此精神意志的影響是首要的,故意為拳術之魂,意念活動水平的高低將直接與功夫成正比。但如果只重『意』而輕『形』,拳術則成了水月鏡花的空中樓閣,所以,正確的意念誘導結合嚴謹周密的姿勢間架,才是樁法之正軌,薌老所謂『但求神意足,不求形骸似』是對樁功高級階段的要求,初學者切莫盲目效仿。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26 | 顯示全部樓層

姚承光先生論意拳文集

意拳站樁在精神集中,周身放鬆,呼吸自然,三原則指導下,根據練習目的和作用可分為養生樁和技擊樁。

練習養生樁的主要目的是在良性意念誘導下,培養身心的放鬆(松而不懈),其作用主要有兩點:一是換勁:即去掉人體局部、僵緊、注血之力,為日後練習技擊樁的鬆緊轉換打下基礎;二是健身:身心松靜,大腦細胞得到充分休息調整,中樞神經功能處於抑制狀態,增強了對內環境的感受性,通過生物反饋對機體進行調節,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新陳代謝,以達強身之目的。

在掌握了養生樁『松』的感覺之後,則要由養生樁向技擊樁『鬆緊』的轉換過渡。意拳認為:『松、緊』是構成人體運動的基本矛盾,諸如力量、速度、協調、耐力等運動素質無不受人體肌肉鬆緊的制約意拳全部的訓練內容就是如何正確掌握和運用『松、緊』的問題,所謂『松、緊』即是肌肉的鬆緊,又是精神,心理的鬆緊,而首先是精神的鬆緊。

技擊樁『鬆緊』轉換的目的就是培養爭力,即渾圓力,爭力的培養首先從自身開始,有一定基礎後再進一步培養自身與外界之爭力,最後將自身與外界爭力溶為一體,達到精神與肢體,肢體與外界的高度協高統一,這個統一過程就是在技擊樁鬆緊轉換中由摸勁的形式來完成的。

所謂摸勁就是以舒適,協調,意力飽滿為原則,松、慢勻、去揣摩、體會站樁中鬆緊轉換的力量,並要隨時注意站樁時,松與緊都不要過度,過松則力懈,過緊則力僵,造成反應遲鈍不靈活,發力不脆,人也容易疲勞。不同階段的模勁應配以相應水平的意念誘導,要突出意念誘導的真實性。

技擊樁摸勁的形式主要有:

1、前後、開合、上下摸勁,此為摸勁的初級階段,要遵循一定的程序,主要培養自身爭力,以小範圍意念假借入手。

2、打亂程序摸勁:此為摸勁的中級階段,沒有固定的摸勁方向與程序,在自身爭力建立的基礎上,加強自身與外界相爭,此時意念應逐步放大、放遠,使身體與外物相連。

3、六面力同時摸動:此為摸勁之高級階段,已沒有任何程序,周身鼓盪,鬆緊轉換頻率極快體內產生高速極小的顫動,已達『生生不已之動』狀態,周身如高度旋轉的陀螺,以物擊之觸之即飛,精神意識高度集中,隨時控制全身各部神經肌肉對來自不同方向的刺激皆應感而發。此時意念周身與外界乃至整個宇宙溶為一體。姚宗勛先生曾精闢的描述為:『神遊物外,力在自然,形以有無,意含宇宙。』

摸勁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是:

1、如感緊張或疲勞可暫時停止技擊意念,換以養生意念加以調整放鬆,緩解後可繼續進行摸勁。

2、站樁時間長短要因人而異,一般情況,有基礎者可左右式各30分鐘,站樁時一定要求質量,而後再逐漸求數量。

3、站樁時要求遵循舒適得力,均整協調,意力飽滿之原則,用意不用力,要細心和有規律的去體會摸勁的感覺,切忌浮燥,一帶而過,而影響練習效果。

技擊樁整個摸勁過程從有程序到打亂程序到最後無程序,在精神意識高度激發之下,就是要逐步適應實戰時隨機隨勢有感皆應的狀態。

根據實戰時的各種情況,技擊樁訓練的形式和側重點,也各不相同,如渾圓樁是技擊的基本預備姿勢,即準備向前發力的蓄力階段,其手心向內,形如抱物,力量撐三抱七以練習撐抱力為主:平抱樁手心向下,是由渾圓樁向前發力,手與前臂擰滾而發力時所形成的姿勢,,以練習下按外旋的力為主,撐托樁手向前上方,是正面發力最後落成的姿勢,其側重於推拉撐托之力的練習:勾掛樁側重於勾掛及前指勁力的練習;鳥難飛樁為技擊的高級樁法,其側重於鬆緊轉換的頻率反應的練習;伏虎降龍等大式樁,一是為了強化腿部力量,二是為了應付技擊中的特殊情況,經過這種特殊練習,在步子大、姿勢低或拗步不順的情況下,同樣能做到步法靈活,發放自如;獨立樁主要是強化腿的發力,是腿法練習的基本功,坐式技擊樁也是在自身不得力的情況下,培養身法步法的舒適自如靈活多變。

以上樁法,初習應以渾圓樁為基礎,在摸出渾圓力之後,可練習平抱、撐托及勾掛,鳥難飛等,練高式樁有了相當基礎後,可進行大式樁及獨立樁、坐式樁練習,每一種樁法都要適當的練一練,以培養自身在各種情況下的應變能力,但應以一、二種樁法為主,兼習其它。

最後姚先生強調,意拳站樁就是在精神假借,意念誘導之下,通過鬆緊轉換的摸勁,來培養強化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平衡均整的拳術的力量渾圓力(爭力),求取渾圓力是練習技擊樁的最終目的,渾圓力是意拳整個訓練體系的核心。

意拳試力

通過站樁摸勁,周身對渾圓力有了初步感受和體認後,進一步則要練習試力了。姚先生經常強調:『站樁是基礎,試力是關鍵,它的範圍最廣,難度最大,在意拳整個訓練體系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技擊能力的強弱和試力訓練的關係極為密切,故學習意拳要給予試力以足夠的重視』。

為什麼要練習試力呢?因為站樁是在身體位置相對靜止的狀態下培養和強化渾圓力,而當身體一旦運動起來,渾圓力就會消失,重新調整好樁架和意念後,周身又出現了渾圓力。姚宗勛先生曾言:沒有渾圓力作為學習拳術的基礎,就談不到如何掌握技擊的功夫,可是我們不可能在站着不動的情況下去進行技擊格鬥,而應將站樁中所獲得的渾圓力充分調動起來,在身體處於激烈動盪的狀態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這種由靜到動的轉換過程,就由試力來完成。試力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周身動起來之後,運用意念誘導,精神假借,繼續摸索,培養和強化拳術中的渾圓力,使肢體在位移狀態中仍然能夠體會到均整飽滿之力,並運用自如,為下一步隨機隨勢任意發力打下堅實基礎,同時來講,試力也是檢驗站樁質量優劣的標準,站樁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試力的質量,反過來,試力又直接檢驗了站樁,從這種意術上講:站樁和試力相互影響,相輔相成,試力是站樁的放大。試力是站樁向空間的延伸。

初習試力,要遵循自然,柔和、鬆緩、細微之原則,要求周身意力均整平衡。骨骼支撐,關節松靈,筋肉馳張,有以松非松之意。在意念誘導之下,細微地去體會周身在大氣中如抽絲般的緩緩運動,動一處則要為整體動着想,即『周身一動無不動』此時隨着動作細微深入,精神意識也要越發集中,意力不斷,周身自然。

 樓主|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07-6-4 00:28 | 顯示全部樓層

姚承光先生論意拳文集

無論站樁還是試力,在其初級階段的摸勁中,最忌快速急躁,因為意拳重精神重意感,肢體運動快了,思想上急躁了,都會使摸勁的體會和認識漠然滑過,其效果會很粗糙,而影響了渾圓力的培養與運用。初級階段的摸勁一定要細微緩慢,越細越慢越能促使精神意識和周身各部位的有機結合。

初習試力,由於手的感覺靈敏,故在體會外界阻力的摸勁中可先從手開始,待手上有了感覺之後,就要逐步用全身在『徐徐』、『緩緩』、『微微』等抽象體認中去品味試力的妙境。

試力時,無論用何種姿勢和意念,在向前運動時,則隨時感覺有力向後指,向後則反,上下、左右亦然,此即前人所謂『順力逆行』之意,其目的在於培養強化身體各部位在不同運動狀態中的爭力感,為日後在接觸對手時,應感而發打下基礎。

試力的訓練方式可分為:

1、定步單式試力:即一開始先進行單式練習,如先練習平推試力,熟練後可練習開合隨即扶按球,拔水等等此目的為日後定步綜合試力創造條件。

2、定步綜合試力:即在單式練習的基礎上將各單式試力打亂順序,再綜合起來進行練習,如一上來是平推,隨即是開合,緊跟着扶皮球,隨即是拔水,此目的是為了適應定步推手時的各種變化。

3、走步(進退步)單式試力:即將試力與走步(摩擦步,即腿和腳的試力,下一章作具體介紹),結合起來進行單式走步試力練習,其目的是為走步綜合試力創造條件。

4、走步(進退步)綜合試力,即將各種試力打亂順序再綜合起來結合走步進行練習,其目的是為了適應活步推手及散手的各種變化。

在走步試力動作協調,自如之後,就可以隨意進退,如進一步,退一步,退一進二等等,此練習熟練後又可進行左右迂迴變步試力練習,總之可隨意變換姿勢及運動路線,避免單調有意識的安排順序。

當我們在細微緩慢的運動中體會到了渾厚飽滿之力感後,就要打破蕃籬,變緩動為速動,大動為小動,即緩、速、大、小各種運動都要練習,進而可將各種節奏順序打亂,因為技擊時不可能事先安排好再施以較量,其快慢緩疾,閃展騰挪各種情況都可能遇到,所以整個試力訓練的勁力節奏要以纏綿為主參以悠揚頓錯,要有隨機隨時一觸即發之勢以接近實戰的需要。

試力達到高級階級以後,無論其節奏變奏變化如何,周身都應意力飽滿,均整協調,舒適得力,意到力到,意力不分,最後連『試力』二字也在意念中消失,即前人所謂『力量在身外去求取,意念在無心中操持』達到自然而然之境。

對於試力,姚宗勛先生有着極為精闢的論述:『試力時,神態如空中旗、淵中魚,空中旗飄擺無定,惟風力是應:淵中魚形似微動,實則因波浪所動』。絕不是蠕動。

意拳摩擦步

『察來勢之機會,度已身之短長』,說明實戰中雙方距離控制的重要性,而距離的控制需要用步法來調整,所以姚先生對我們講:『實戰時,雙方始終處於動盪之中,期間的距離也是變化無端,為了施以有效地攻防,則必須依靠步法的移動,來隨時調整自己與對手之間的距離。好的步法應該是靈活、準確而富有彈性,能夠有效地控制實戰的主動權,為隨時隨地發力創造條件。所以攻防動作的實現,首先是從腳步動作開始,即步法的移動是一切動作的先導。而技擊步法的訓練,不同於一般生活中自然習慣的走跑竄跳,也有異於體育運動中的跳躍或奔跑,它是一種技術性很強的專門的腳步動作。古拳諺中:『寧傳十力,不傳一步』、『手到步也到,打人如玩笑』就充分證實了步法在實踐中的重要地位。

意拳的基礎步法訓練稱為摩擦步,即在移動步子時,運用意念誘導,使腳與地面在不接觸的情況下,與地面不停地摩擦着前進或後退,並體會其中的爭力感,故也可稱其為腳與腿的試力。

初習摩擦步同樣要遵循自然,柔和、松靜細微之原則,要求周身意力均整平衡配以意念誘導,在腳與腿緩緩移動中繼續摸索拳術中的渾圓力,並與上身有機結合,作到『上動下自隨,下動上自領』之周身運動。

摩擦步的基本練習方法,可先從立正姿勢開始,首先凝神滌慮,兩眼注視前方一個固定目標,兩膝微曲,兩手左右分開,手若搭扶在欄杆上一般,以保持身體平衡(此乃假借,切勿真扶),以先行左腳為例,設想左腿、左腳的全腳掌包括腳跟同時在身體的帶動下緩緩從爛泥裏發出,為了防止鞋子被爛泥粘掉,可設想後腿膝蓋上面似有細繩往上拽,協助整個腿、腳從爛泥裏拔出,腳掌和腳心似踩一小圓木棍,緩緩地往前滾動,在往前滾動的同時,還要設想往後滾動圓棍,始終使力量處於矛盾狀態,當邁出的左腳膝關節將要伸直的時候,向左斜前方落步,即左腳往外移兩個腳掌的寬度(大約20公分左右),腳尖先着地,然後腳掌和腳跟再落地。此時,身體重心開始慢慢移到左腿上去,左腿膝關節稍微彎曲,待身體重完心完全移到左腿上後,再開始將右腿、右腳慢慢從灶爛泥裏拔出,要求與左腳動作相,方向相反,後退步練習與前進步練習亦然。

對於上述方法的動作要求,可總結為四個字『提、蹬、扒、縮』。是指膝蓋,蹬指起腳時的動作,扒是落腳時腳趾扒地之意,縮為腳心微縮。

有了上述基礎,下一步練習則要求前腳(左腳)往前滾動圓棍時,不單用前腳滾,而是藉助於後腿(右腿)和身體的力量把腿和前腳催送出去,膝關節將要伸直時,不忙於落腳,而是用後腿藉助於腿和身體的力量繼續催送前腿和前腳,使其在這種催送的力量下,向斜前方滑動大約20公分左右,落地後整個步長要比基礎的步長多出一些距離,右腿練習同左腿動作相同,方向相反,後退步練習亦然,此即為摩擦步的大式走步練習,目的是為了增加步長和腿、腳蹬力的培養,適應實戰時的特殊情況,此練習應配合大式樁,以增強腿部的力量和穩定性。

以上練習應注意的幾個問題是:

1、初級的腳踩木棍趟泥而行的意念熟練後可進一步的設想腰部以下全都浸沒在爛泥中,爛泥的稠度要增強,腳如鐵犁一般插入地下,行走時意念假借腿腳艱難的趟着很稠的爛泥,而腳則將土地翻起道道犁溝,此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加強腳和腿的阻力感。同時又是全身的整體練習。

2、要注意體會『身如線吊系』的感覺,始終保持身體中正,不可因側重於腿部練習而影響了身體的合理位置,導致身體的偏倚和不穩定。

3、要注意兩腿的左右均衡,感覺薄弱的一部而應加強練習。

4、在進退練習之前,可進行定步摩擦步,或定步提踩(提腳下踩)、提踏(提腳下踏)、後淌提膝等輔助性練習,以增強腿、腳的力量和平衡。

5、無論是進退,還是打亂程序和節奏,兩眼始終要注視一個目標。

薌老在論及步法時曰:『有定位者,步也。無定位者,亦步也。如前足進,後足隨,前後自有定位;以前步做後步,以後步做前步,更以前步做後之前步,以後步做前之後步,前者自無定位矣』。

所以在進退步,(包括大式走步)練習有了相當基礎後,進一步我們則要進行打亂程序與節奏的練習,步子或進或退,或整或半,或大或小,或勻速或加速,同時精神意識要保持高度的警覺,當前腳踩着圓木棍在矛盾狀態下,往前走的過程中腳要落地的時候,突然似有腳要觸及石子或磚塊,或一深坑之感,我們要敏銳地體察出異樣感覺並能及時處理,將腳停住或收回(後退步亦然)要始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般,此目的是為了強化腳和腿在各種變化中仍能保持均整渾厚飽滿之力,並相機而動,隨勢而變,不讓對方察覺出自己的步法意圖和行進規律,以適應實戰的需要。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