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楼主: 延章

脉经·[西晋]王叔和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5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三

肝胆部第一

肝象木(肝于五行象木),与胆合为腑(胆为清净之腑)。其经足厥阴(厥阴肝脉),与足少阳为表里(少阳,胆脉也,脏阴腑阳,故为表里)。其脉弦(弦,肝脉之大形也)其相冬三月(冬水王木相),王春三月,废夏三月(夏火王木废),囚季夏六月(季夏土王木囚),死秋三月(秋金王木死)。其王日甲乙,王时平旦、日出(并木也)。其困日戊己,困时食时、日 (并土也),其死日庚辛,死时晡时、日入(并金也)。其神魂(肝之所藏者魂),其主色,其养筋(肝气所养者筋),其候目(肝候出目,故肝实则目赤),其声呼,其色青,其臭臊(《月令》云:其臭膻)。其液泣(泣出肝),其味酸,其宜苦(苦,火味也),其恶辛(辛,金味)。肝俞在背第九椎,募在期门(直两乳下二肋端);胆俞在背第十椎,募在日月。(穴在期门下五分)上新撰。(并出《素问》诸经。昔人撰集,或混杂相涉,烦而难了,今抄事要分别五脏各为一部) 冬至之后得甲子。少阳起于夜半,肝家王(冬至者,岁终之节。甲子日者,阴阳更始之数也。少阳,胆也,胆者,木也,生于水,故起夜半;其气常微少,故言少阳。云夜半子者,水也)。肝者,东方木(肝与胆为脏腑,故王东方,应木行也)。万物始生,其气来软而弱,宽而虚(春少阳气,温和软弱,故万物日生焉)。故脉为弦(肝气养于筋。故其脉弦,强亦法木体强也)。软即不可发汗,弱即不可下。宽者开,开者通,通者利,故名曰宽而虚(言少阳始起尚软弱,入荣卫腠理开通,发即汗出不止;不可下,下之而泄利不禁。故言宽虚、通利也)。春以胃气为本,不可犯也。(胃者,土也,万物禀土而生,胃亦养五脏,故肝王以胃气为本也。不可犯者,不可伤也)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曰︰春脉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濡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实而强,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春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忘当作怒)。忽忽眩冒而癫疾;不及则令人胸胁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黄帝曰︰善。

肝脉来濡弱招招,如揭竿末梢,曰平(《巢源》云:绰绰如按琴瑟之弦,如揭长竿曰平)。春以胃气为本。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肝脉来急而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真肝脉至,中外急,如循刀刃,责责然(《巢源》云:赜赜然),如按琴瑟弦,色青白不泽,毛折,乃死。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有胃而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肝藏血,血舍魂。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敢正当人(不精不敢正当人,一作其精不守,令人阴缩),阴缩而筋挛,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春肝木王,其脉弦细而长,名曰平脉也。反得浮涩而短者(《千金》云:微涩而短),是肺之乘肝,金之克木,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三,忌庚辛)。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云: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肝,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肝,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肝,土之陵木,为微邪,虽病即瘥。肝脉来濯濯如倚竿,如琴瑟之弦,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厥阴脉也。肝脉急甚,为恶言;微急,为肥气,在胁下若覆杯,缓甚为善呕;微缓为水瘕痹;大甚为内痈,善呕衄;微大,为肝痹,缩,咳引少腹;小甚为多饮;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疝;微滑为遗溺;涩甚为淡饮;微涩为瘈疭 挛筋。

足厥阴气绝则筋缩,引卵与舌。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故脉弗营则筋缩急,筋缩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庚笃辛死,金胜木也。

肝死脏,浮之脉弱,按之中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小肠部第二

心象火,与小肠合为腑(小肠为受盛之腑也)。其经手少阴(手少阴心脉也),与手太阳为表里(手太阳小肠脉也)。其脉洪(洪,心脉之大形),其相春三月(木王火相),王夏三月,废季夏六月,囚秋三月(金王火囚),死冬三月(水王火死)。其王日丙丁,王时禺中、日中;其困日庚辛,困时晡时、日入,其死日壬癸,死时人定、夜半。其藏神(心之所藏者神也),其主臭,其养血(心气所养者血),其候舌,其声言(言由心出,故主言),其色赤,其臭焦,其液汗,其味苦,其宜甘(甘,脾味也),其恶咸(咸,肾味也)。心俞在背第五椎(或云第七椎),募在巨阙(在心下一寸),小肠俞在背第十八椎,募在关元。(脐下三寸)上新撰。

心者南方火(心主血,其色赤,故以夏王于南方,应火行)。万物洪盛,垂枝布叶,皆下垂如曲,故名曰钩(心王之时,太阳用事,故草木茂盛,枝叶布舒,皆下垂曲。故谓之钩也)。心脉洪大而长,洪则卫气实,实则气无从出(脉洪者卫气实,卫气实则腠理密,密则气无从出)。大则荣气萌,萌洪相薄,可以发汗,故名曰长(荣者血也,萌当为明字之误耳,血王故明且大也。荣明卫实,当须发动,通其津液也)。长洪相得,即引水浆,溉灌经络,津液皮肤(夏热阳气盛,故其人引水浆,润灌肌肤,以养皮毛,犹草木须雨泽以长枝叶)。太阳洪大,皆是母躯,幸得戊己,用牢根株(太阳夏火,春木为其母。阳得春始生,名曰少阳。到夏洪盛,名曰太阳,故言是母躯也。戊己土也,土为火子,火王即土相,故用牢根株也)。阳气上出,汗见于头。五月枯□,胞中空虚,医反下之,此为重虚也(月当为内,□当为干,枯燥也。皆字误耳。内字似月,由来远矣,遂以传焉,人头者,诸阳之会。夏时饮水浆,上出为汗,先从头流于身躯,以实其表,是以五内干枯,燥则胞中空虚津液少也。胞者膀胱,津液之腑也。愚医不晓,故反下之,令重虚也)。脉浮有表无里,阳无所使(阳盛脉浮,宜发其汗,而反下之,损于阴气。阳为表,阴为里。《经》言︰阳为阴使,阴为阳守,相须而行。脉浮,故无里也。治之错逆,故令阴阳离别,不能复相朝使)。不但危身,并中其母。(言下之不但伤心,并复中肝) 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夏脉如钩,何如而钩?岐伯曰︰夏脉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盛去亦盛,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来不盛去反盛,此谓不及,病在中。

黄帝曰︰夏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身热而肤痛,为浸淫;不及则令人烦心,上见咳唾,下为气泄。帝曰︰善。心脉来累累如连珠,如循琅,曰平。夏以胃气为本。心脉来喘喘(《甲乙》作累累)连属,其中微曲,曰心病。心脉来前曲后居,如操带钩,曰心死。

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循薏苡子,累累然,其色赤黑不泽,毛折,乃死。夏胃微钩曰平,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心藏脉,脉舍神。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KT 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夏心火王,其脉洪(《千金》作浮大而洪)大而散,名曰平脉。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心,水之克火,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二,忌壬癸)。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心,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心,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心。金之陵火,为微邪,虽病即瘥。

心脉来累累如贯珠滑利,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少阴脉。心脉急甚,为瘈疭 ;微急,为心痛引背,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时唾血。大甚,为喉介;微大,为心痹引背,善泪出。小甚,为善哕;微小,为消瘅。滑甚,为善渴,微滑,为心疝引脐,少腹鸣;涩甚,为喑;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巅疾。手少阴气绝则脉不通。少阴者,心脉也。心者,脉之合也。脉不通则血不流,血不流则发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壬笃癸死,水胜火也。心死脏,浮之脉实,如豆麻击手,按之益躁疾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脾胃部第三

脾象土,与胃合为腑(胃为水谷之腑)。其经足太阴(太阴,脾之脉也),与足阳明为表里(阳明胃脉)。其脉缓(缓,脾脉之大形也),其相夏三月(火王土相),王季夏六月,废秋三月,囚冬三月,死春三月。其王日戊己,王时食时、日;困日壬癸,困时人定、夜半;其死日甲乙,死时平旦、日出(并木时也)。其神意,其主味,其养肉,其候口,其声歌,其色黄,其臭香,其液涎,其味甘,其宜辛,其恶酸。脾俞在背第十一椎,募在章门(季肋端是)。胃俞在背第十二椎,募在太仓。上新撰。

脾者土也。敦而福,敦者,浓也,万物众色不同(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脾为土行,王于季夏,土性敦浓,育养万物,当此之时,草木备具、枝叶茂盛,种类众多,或青、黄、赤、白、黑色,各不同矣),故名曰得福者广(土生养万物,当此之时,脾则同禀诸脏,故其德为广大)。万物悬根住茎,其叶在巅, 蜚蠕动, 喘息,皆蒙土恩(悬根住茎,草木之类也。其次则蛾蚋几微之虫,因阴阳气变化而生者也。喘息,有血脉之类也。言普天之下,草木昆虫,无不被蒙土之恩福也)。德则为缓,恩则为迟,故令太阴脉缓而迟,尺寸不同(太阴脾也,言脾王之时脉缓而迟。尺寸不同者,尺迟而寸缓也)。酸咸苦辛,大(一作太)沙(一作涉,又作妙)而生,互行其时,而以各行,皆不群行,尽可常服(肝酸、肾咸、心苦、肺辛涩皆四脏之味也。脾主调和五味以禀四脏,四脏受味于脾,脾王之时,其脉沙一作涉,又作妙,达于肌肉之中,互行人身躯,乃复各行,随其四肢使其气周匝,荣诸脏腑,以养皮毛,皆不群行至一处也。故言尽可常服也)。土寒则温,土热则凉(冬阳气在下,土中温暖。夏阴气在下,土中清凉。脾气亦然)。土有一子,名之曰金,怀挟抱之,不离其身,金乃畏火,恐热来熏,遂弃其母,逃归水中,水自金子,而藏火神,闭门塞户,内外不通,此谓冬时也(阳气在中,阳为火行,金性畏火,故恐熏之,金归水中而避火也。母子相得益盛。闭塞不通者,言水汽充实,金在其中,此为强固,火无复得往克之者,神密之类也)。土亡其子,其气衰微,水为洋溢,浸渍为池(一作其地)。

走击皮肤,面目浮肿,归于四肢。(此为脾之衰损。土以防水,今土弱而水强,故水得陵之而妄行)。愚医见水,直往下之,虚脾空胃,水遂居之,肺为喘浮(脾胃已病,宜扶养其气,通利水道。愚医不晓而往下之,此为重伤,水汽遂更陵之,上侵胸中,肺得水而浮,故言喘浮)。肝反畏肺,故下沉没(肺金肝木,此为相克,肺浮则实,必复克肝,故畏之沉没于下)。下有荆棘,恐伤其身,避在一边,以为水流(荆棘,木之类。肝为木,今没在下则为荆棘。其身,脾也。脾为土,土畏木,是以避在下一边,避木也。水流者,水之流路也。土本克水而今微弱,又复触木,无复制水,故水得流行)。

心衰则伏,肝微则沉,故令脉伏而沉(心火肝木,火则畏水而木畏金,金水相得,其气则实,克于肝心,故令二脏衰微,脉为沉伏也)。工医来占,因转孔穴,利其溲便,遂通水道,甘液下流。亭其阴阳,喘息则微,汗出正流。肝著其根,心 气因起,阳行四肢,肺气亭亭,喘息则安(转孔穴者,诸脏之荣并转治其顺。甘液,脾之津液。亭其阴阳,得复其常所,故荣卫开通,水汽消除,肝得远著其根株。肝心为母子,肝著则心气得起,肺气平调,故言亭亭,此为端好之类)。肾为安声,其味为咸(肺主声,肾为其子,助于肺,故言安声。咸,肾味也)。倚坐母败, 臭如腥(金为水母,而归水中,此为母往从子,脾气反虚,五脏由此而相克贼,倚倒致败宅 臭而腥,故云然也)。土得其子,则成为山。金得其母,名曰丘矣。上四时经。

黄帝曰︰四时之序,逆顺之变异也,然脾脉独何主?岐伯曰︰脾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乎?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曰︰恶者何如?曰︰其来如水之流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如鸟之喙,此谓不及,病在中。太过则令人四肢沉重不举;其不及,则令人九窍壅塞不通,名曰重强。

脾脉来而和柔相离,如鸡足践地,曰平。长夏以胃气为本。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曰脾病。脾脉来坚兑,如鸟之喙,如鸟之距,如屋之漏,如水之溜,曰脾死。真脾脉至,弱而乍疏乍散(一作数),色青黄不泽,毛折,乃死。长夏胃微濡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无胃,曰死。濡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脾藏荣,荣舍意,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闷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六月季夏建未,坤未之间土之位,脾王之时。其脉大阿阿而缓,名曰平脉。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脾,木之克土,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反得浮(《千金》浮作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沉濡而滑者,肾之乘脾,水之陵土,为微邪,虽病即瘥。

脾脉苌苌而弱(《千金》苌苌作长长),来疏去数,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太阴脉也。脾脉急甚,为瘈疭 ;微急,为脾中满,食饮入而还出,后沃沫。缓甚,为痿厥;微缓,为风痿,四肢不用,心慧然若无病。大甚,为击仆;微大,为痞气,裹大脓血,在肠胃之外;小甚,为寒热;微小,为消瘅。滑甚,为颓癃;微滑,为虫毒蛔,肠鸣热。涩甚,为肠颓;微涩,为内溃,多下脓血也。足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脉不营则肌肉濡,肌肉濡则人中满,人中满则唇反,唇反者肉先死。甲笃乙死,木胜土也。脾死脏,浮之脉大缓(一作坚),按之中如覆杯,,状如摇者,死。(一云 状如炙肉)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肺大肠部第四

肺象金,与大肠合为腑(大肠为传导之腑也)。其经手太阴(手太阴肺脉也),与手阳明为表里(手阳明大肠脉也)。其脉浮(浮,肺脉之大形也)。其相季夏六月(季夏土王金相)。其王秋三月,废冬三月,囚春三月,死夏三月(夏火王金死)。其王日庚辛,王时晡时、日入;其困日甲乙,困时平旦、日出;其死日丙丁,死时禺中、日中。其神魄,其主声,其养皮毛,其候鼻,其声哭,其色白,其臭腥,其液涕,其味辛,其宜咸,其恶苦。肺俞在背第三椎(或云第五椎也),募在中府(直两乳上下肋间)。大肠俞在背第十六椎,募在天枢(挟脐旁各一寸半)上新撰。

肺者西方金,万物之所终(金性刚,故王西方,割断万物,万物是以皆终于秋也)。宿叶落柯,萋萋枝条,其杌然独 在。其脉为微浮毛,卫气迟(萋萋者,零落之貌也,言草木宿叶得秋随风而落,但有枝条杌然独在。此时阳气则迟,脉 为虚微如毛也),荣气数。数则在上,迟则在下,故名曰毛(诸阳脉数,诸阴脉迟,荣为阴,不应数,反言荣气数,阴得 秋节而升转在阳位,故一时数而在上也。此时阴始用事,阳即下藏,其气反迟,是以肺脉数散如毛也)。阳当陷而不陷,阴当升而不升,为邪所中(阴阳交易,则不以时定,二气感激,故为风寒所中)。阳中邪则卷,阴中邪则紧,卷则恶寒,紧则为栗,寒栗相薄,故名曰疟。弱则发热,浮乃来出(卷者,其人拘卷也,紧者,脉紧也。此谓国中风寒之时,脉紧,其人则寒,寒止而脉更微弱,弱则其人发热,热止则脉浮,浮者,疟解王脉出也),旦中旦发,暮中暮发(言疟发皆随其 国中风邪之时也)。脏有远近,脉有迟疾,周有度数,行有漏刻(脏,谓人五脏,肝心脾肺肾也,心肺在膈上,呼则其气 出,是为近,呼为阳,其脉疾。肾肝在膈下,吸则其气入,是为远也,吸为阴,其脉迟。度数,谓经脉之长短,周身行 者,荣卫之行也。行阴、阳各二十五度,为一周也,以应漏下百刻也)。迟在上,伤毛采;数在下,伤下焦。中焦有恶则 见,有善则匿(秋则阳气迟,阴气数。迟当在下,数当在上,随节变,故言伤毛采也。人之皮毛,肺气所行。下焦在脐 下,阴之所治也,其脉应迟,今反数,故言伤下焦。中焦,脾也,其平善之时脉常自不见,衰乃见耳。故云有恶则见也)。阳气下陷,阴气则温(言阳气下陷,温养诸脏)。阳反在下,阴反在巅,故名曰长而且留。(阴阳交代,各顺时节,人血 脉和平,言可长留竟一时)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秋脉如浮,何如而浮?岐伯对曰︰秋脉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气来轻虚而浮,其气 来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毛而中央坚,两旁虚,此谓太过,病在外;其气来 毛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黄帝曰︰秋脉太过与不及,其病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气逆而背痛温温(《内经》温温 作愠愠)然,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肺脉来厌厌聂聂,如落榆荚,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难经》云:厌厌聂聂,如循榆叶,曰春平脉。蔼蔼如车盖。按之益大,曰秋平脉),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曰肺病(《巢源》无不字)。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真肺脉至,大而虚,如以毛羽中人肤,色赤白不泽,毛折,乃死。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 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肺藏气,气舍魄。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 色夭,死于夏。秋金肺王。其脉浮(《千金》浮作微)涩而短,曰平脉。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 乘肺,火之克金,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年数至四,忌丙丁),反得沉濡而滑者,是肾之乘肺,子 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肺,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 肺,木之陵金,为微邪,虽病即瘥。肺脉来,泛泛轻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 五至,死;六至,命尽。手太阴脉也。肺脉急甚,为癫疾;微急,为肺寒热,怠堕,咳唾血,引腰背胸,苦鼻息肉不通。缓甚,为多肝;微缓,为痿偏风(一作漏风),头以下汗出不可止。太甚,为胫肿;微大,为肺痹,引胸背,起腰内。小 甚,为飧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息贲,上气;微滑,为上下出血。涩甚,为呕血;微涩,为鼠,在颈支掖之间,下不胜其上,其能喜酸。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太阴者,行气温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 则皮节伤,皮节伤者则爪(爪字一作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气(气字一作毛)先死。丙笃丁死,火胜金也。肺死脏,浮 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无根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5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肾膀胱部第五

肾象木,与膀胱合为腑(膀胱为津液之腑)。其经足少阴(足少阴肾脉也),与足太阳为表里(足太阳膀胱脉也)。其 脉沉(沉,肾脉之大形也),其相秋三月,(秋金王水相)。其王冬三月,废春三月,囚夏三月,其死季夏六月。其王日壬 癸,王时人定、夜半;其困日丙丁,困时禺中、日中;其死日戊己,死时食时、日 。其神志(肾之所藏者志也),其主 液,其养骨,其候耳,其声呻,其色黑,其臭腐,其液唾,其味咸,其宜酸,其恶甘。肾俞在背第十四椎,募在京门; 膀胱俞在第十九椎,募在中极。(横骨上一寸,在脐下五寸前陷者中)上新撰。肾者北方水,万物之所藏(冬则北方用事,王在三时之后,肾在四脏之下,故王北方也,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百虫伏蛰(冬伏蛰不食之虫,言有百种也),阳气下陷,阴气上升。阳气中出,阴气烈为霜,遂不上升,化为雪霜,猛兽伏蛰,蜾虫匿藏(阳气下陷者,谓降于土中 也。其气犹越而升出,阴气在上寒盛,阳气虽升出而不能自致,因而化作霜雪。或谓阳气中出,是十月则霜降。猛兽伏 蛰者,盖谓龙蛇冬时而潜处。螺虫,无毛甲者,得寒皆伏蛰,逐阳气所在,如此避冰霜,自温养也)。其脉为沉。沉为阴,在里,不可发汗,发则蜾虫出,见其霜雪(阳气在下,故冬脉沉,温养于脏腑,此为里实而表虚,复从外发其汗,此为 逆治,非其法也。犹百虫伏蛰之时,而反出土见于冰霜,必死不疑。逆治者死,此之谓也)。阴气在表,阳气在脏,慎不 可下,下之者伤脾,脾土弱即水汽妄行(阳气在下,温养诸脏、故不可下也。下之既损于阳气,而脾胃复伤。土以防水,而今反伤之。故令水得盈溢而妄行也)。下之者,如鱼出水,蛾入汤(言治病逆,则杀人,如鱼出水,蛾入汤火之中,立 死),重客在里,慎不可熏,熏之逆客,其息则喘(重客者,犹阳气也,重者,尊重之貌也。阳位尊处于上,今一时在下,非其常所,故言客也。熏谓烧针,及以汤火之辈熏发其汗,如此则客热从外入,与阳气相薄,是为逆也。气上熏胸中,故令喘息)。无持客热,令口烂疮(无持者,无以汤火发熏其汗也。熏之则火气入里为客热,故令其口生疮)。阴脉且解,血散不通,正阳遂厥,阴不往从(血行脉中,气行脉外,五十周而复会,如环之无端也。血为阴,气为阳,相须而行。发其汗,使阴阳离别,脉为解散,血不得通。厥者,逆也,谓阳气逆而不复相朝使。治病失所,故阴阳错逆,可不慎也),客热狂入,内为结胸(阴阳错乱,外热狂入,留结胸中也)。脾气遂弱,清溲痢通。(脾主水谷,其气微弱,水谷不化,下痢不息,清者,厕也,溲从水道出,而反清溲者,是谓下痢至厕也)上四时经。

黄帝问曰︰冬脉如营,何如而营?岐伯对曰︰冬脉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故其气来沉以抟,(甲乙作濡) 故曰营。反此者病。黄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气来如弹石者,此谓太过,病在外;其去如数者,此谓不及,病在 中。黄帝曰︰冬脉太过与不及,其病皆如何?岐伯曰︰太过则令人解,脊脉痛而少气,不欲言;不及则令人心悬如病 饥,眇中清,脊中痛,少腹满,小便黄赤。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肾脉来如引葛,按之益坚,曰肾病。肾脉来发如夺索,辟辟如弹石,曰肾死。真肾脉至,抟而绝,如以指弹石,辟辟然,色黄黑不泽,毛折,乃死。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凡人以水谷 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 石也)肾藏精,精舍志。盛怒而不止则伤志,伤志则善忘其前言,腰脊痛,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冬 肾水王,其脉沉濡而滑,曰平脉。反得大而缓者,是脾之乘肾,土之克水,为贼邪,大逆,十死不治(一本云:日、月、 年数至一,忌戊己)。反得弦细而长者,是肝之乘肾,子之扶母,为实邪,虽病自愈。反得浮(《千金》作微)涩而短者,是肺之乘肾,母之归子,为虚邪,虽病易治。反得洪大而散者(《千金》作浮大而洪),是心之乘肾,火之陵水,为微邪,虽病即瘥。

肾脉沉细而紧,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病;四至,脱精;五至,死;六至,命尽。足少阴脉也。肾脉急甚,为骨痿、癫疾;微急,为奔豚、沉厥,足不收,不得前后。缓甚,为折脊;微缓,为洞下,洞下者食不 化,入咽还出。大甚,为阴痿;微大,为石水,起脐下以至小腹肿,垂垂然,上至胃脘,死不治;小甚,为洞泄;微小,为消瘅。滑甚,为癃 ;微滑,为骨痿,坐不能起,目无所见,视见黑花。涩甚,为大痈;微涩,为不月水,沉痔。足 少阴气绝则骨枯。少阴者,冬脉也,伏行而濡骨髓者也。故骨不濡则肉不能著骨也,骨肉不相亲则肉濡而却,肉濡而却 故齿长而垢,(《难经》垢字作枯)发无泽,发无泽者,骨先死。戊笃己死,土胜水也。肾死脏,浮之坚,按之乱如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上《素问》《针经》、张仲景。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6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卷四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经言︰所谓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每部中有天、地、人也。上部主候从胸以上至头,中部主候从膈以下至气街,下部主候从气街以下至足。浮、沉、牢、结、迟、疾、滑、涩,各自异名,分理察之,勿怠观变,所以别三部九候,知病之所起。审而明之,针灸亦然也。故先候脉寸中(寸中一作寸中于九)。浮在皮肤,沉细在里。昭昭天道,可得长久。

上部之候,牢、结、沉、滑,有积气在膀胱。微细而弱,卧引里急,头痛,咳嗽,逆气上下。心膈上有热者,口干渴燥。病从寸口,邪入上者名曰解。脉来至,状如琴弦,苦少腹痛,女子经月不利,孔窍生疮;男子病痔,左右胁下有疮。上部不通者,苦少腹痛,肠鸣。寸口中虚弱者,伤气,气不足。大如桃李实,苦痹也。寸口直上者,逆虚也。如浮虚者,泄利也。

中部脉结者,腹中积聚。若在膀胱、两胁下,有热。脉浮而大,风从胃脘入,水胀,干呕,心下澹澹,如有桃李核。胃中有寒,时苦烦、痛、不食,食即心痛,胃胀支满,膈上积。胁下有热,时寒热淋露。脉横出上者,胁气在膀胱,病即著。右横关入寸口中者,膈中不通,喉中咽难。刺关元,入少阴。

下部脉者,其脉来至浮大者,脾也。与风集合,时上头痛,引腰背,小滑者,厥也。足下热,烦满,逆上抢心,上 至喉中,状如恶肉,脾伤也。病少腹下,在膝、诸骨节间,寒清不可屈伸;脉急如弦者,筋急,足挛结者,四肢重。从 尺邪入阳明者,寒热也。大风邪入少阴,女子漏白下赤,男子溺血,阴萎不起,引少腹痛。

人有三百六十脉,法三百六十日。三部者,寸、关、尺也。尺脉为阴,阴脉常沉而迟;寸、关为阳,阳脉俱浮而速。气出为动,入为息。故阳脉六息七息十三投,阴脉八息七息十五投,此其常也。

二十八脉相逐上下,一脉不来,知疾所苦。尺胜治下,寸胜治上,尺寸俱平治中央。脐以上阳也,法于天;脐以下 阴也,法于地;脐为中关。头为天,足为地。有表无里,邪之所止,得鬼病。何谓表里?寸尺为表,关为里,两头有脉,关中绝不至也。尺脉上不至关为阴绝,寸脉下不至关为阳绝。阴绝而阳微,死不治。三部脉或至或不至,冷气在胃中,故令脉不通也。

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树 之有根,虽枝叶枯槁,根本将自生,木有根本,即自有气,故知不死也。寸口脉平而死者,何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非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也。故气者,人根本也,根绝则茎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肾间动气,谓左 为肾,右为命门,命门者,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一名守邪之神。以命门之神固守,邪气不得妄入,入即死矣。此肾气先绝于内,其人便死。其脉不复,反得动病也) 岐伯曰︰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死;形瘦脉大,胸中多气者,死。形气相得者,生;参伍不调者,病。三部 九候皆相失者,死。上下左右之脉相应如参舂者,病甚;上下左右相失不可数者,死。中部之候虽独调,与众脏相失者,死;中部之候相减者,死。目内陷者,死。

黄帝曰︰冬阴夏阳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脉皆沉细悬绝者,为阴,主冬,故以夜半死;盛躁喘数者,为阳,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热者,平旦死;热中及热病者,日中死;病风者,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脉乍数乍疏乍 迟乍疾者,以日乘四季死;形肉已脱,九候虽调,犹死。七诊虽见,九候皆顺者,不死。所言不死者,风气之病及经月 之病,似七诊之病而非也,故言不死。若有七诊之病,其脉候亦败者,死矣。必发哕噫,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视其经络浮沉,以上下逆顺循之。其脉疾者,不病;其脉迟者,病;脉不往来者,死;皮肤著者,死。两手脉,结上部者,濡;结中部者,缓;结三里者,豆起,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在其上,涩反在下。微即阳气不足,沾热汗出;涩即无血,厥而且寒。

黄帝问曰︰余每欲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岐伯对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 滑、涩,肉之坚脆,而病形变定矣。调之何如?对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尺之 皮肤减而少;脉大者,尺之皮肤亦大;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六变,有微有甚。故善调 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行之,可为上工。尺肤滑以淖泽者,风也;尺内弱,解 安卧脱肉者,寒热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淡饮也; 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汗且出;尺肤寒甚,脉小(一作急)者,泄,少气;尺肤 然( 然,《甲 乙》作热炙人手),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持之而热者,亦寒热也;尺 然热,人迎大者,尝夺血;尺紧人 迎脉小甚则少气;色白有加者,立死。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肘后粗以 下三四寸,肠中有虫;手所独热者,腰以上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 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诸浮、诸沉、诸滑、诸涩、诸弦、诸紧,若在寸口,膈以上病;若在关上,胃以下病;若在尺中,肾以下病。

寸口脉滑而迟,不沉不浮,不长不短,为无病。左右同法。
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中手长者,曰足胫痛;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
寸口脉浮而盛者,病在外。
寸口脉沉而坚者,病在中。
寸口脉沉而弱者,曰寒热(一作气,又作中)及疝瘕、少腹痛。
寸口脉沉而弱,发必堕落。
寸口脉沉而紧,苦心下有寒,时痛,有积聚。
寸口脉沉,胸中短气。
寸口脉沉而喘者,寒热。
寸口脉但实者,心劳。
寸口脉紧或浮,膈上有寒,肺下有水汽。
脉紧而长过寸口者,注病。
脉紧上寸口者,中风。风头痛亦如之。(《千金翼》云:亦为伤寒头痛)脉弦上寸口者,宿食;降者,头痛。脉来过 寸入鱼际者,遗尿。脉出鱼际逆气喘息。
寸口脉, 如羹上肥,阳气微;连连如蜘蛛丝,阴气衰。
寸口脉偏绝,则臂偏不遂;其人两手俱绝者,不可治。两手前部阳绝者,苦心下寒毒,喙中热。关上脉浮而大,风 在胃中,张口肩息,心下澹澹,食欲呕。关上脉微浮,积热在胃中,呕吐蛔虫,心健忘。关上脉滑而大小不匀(《千金》 云:必吐逆),是为病方欲进,不出一二日复欲发动。其人欲多饮,饮即注利。如利止者,生;不止者,死。关上脉紧而 滑者,蛔动。关上脉涩而坚,大而实,按之不减有力,为中焦实,有伏结在脾,肺气塞,实热在胃中。关上脉 大,而尺寸细者,其人必心腹冷积, 瘕结聚,欲热饮食。关上脉时来时去、乍大乍小、乍疏乍数者,胃中寒热,羸劣不欲 饮食,如疟状。

尺脉浮者,客阳在下焦。
尺脉细微,溏泄,下冷利。
尺脉弱,寸强,胃络脉伤。
尺脉虚小者,足胫寒,痿痹脚疼。
尺脉涩,下血不利,多汗。(《素问》又云:尺涩脉滑谓之多汗) 尺脉滑而疾,为血虚。
尺脉沉而滑者,寸白虫。
尺脉细而急者,筋挛,痹不能行。
尺脉粗,常热者,谓之热中,腰胯疼,小便赤热。
尺脉偏滑疾,面赤如醉。外热则病。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杂病脉第二

滑为实、为下,(又为阳气衰。)数为虚、为热。
浮为风、为虚。动为痛、为惊。
沉为水、为实,(又为鬼疰。)
弱为虚、为悸。
迟则为寒,涩则少血,缓则为虚,洪则为气。(一作热)
紧则为寒,弦数为疟。
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
微则为虚,代散则死。弦为痛痹(一作浮为风疰)。
偏弦为饮,双弦则胁下拘急而 痛,其人涩涩恶寒。
脉大,寒热在中。
伏者,霍乱。
安卧,脉盛,谓之脱血。
凡亡汗,肺中寒饮,冷水咳嗽,下利,胃中虚冷,此等其脉并紧。

浮而大者,风。
浮大者,中风,头重,鼻塞。
浮而缓,皮肤不仁,风寒入肌肉。
滑而浮散者,摊缓风。
滑者,鬼疰。
涩而紧,痹病。
浮洪大长者,风眩癫疾。
大坚疾者,癫病。
弦而钩,胁下如刀刺,状如蜚尸,至困不死。
紧而急者,遁尸。
洪大者,伤寒热病。
浮洪大者,伤寒。秋吉,春成病。
浮而滑者,宿食。
浮滑而疾者,食不消,脾不磨。
短疾而滑,酒病。
浮而细滑,伤饮。
迟而涩,中寒,有 结。
快而紧,积聚,有击痛。
弦急,疝瘕,小腹痛,又为癖病。(一作痹病) 迟而滑者,胀。
盛而紧曰,胀。
弦小者,寒癖。
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紧而滑者,吐逆。
小弱而涩,胃反。
迟而缓者,有寒。
微而紧者,有寒。
沉而迟,腹脏有冷病。
微弱者,有寒,少气。
实紧,胃中有寒,苦不能食。时时利者,难治(一作时时呕稽留难治)。
滑数,心下结,热盛。
滑疾,胃中有热。
缓而滑,曰热中。
沉(一作浮)而急,病伤寒,暴发虚热。
浮而绝者,气。
辟大而滑,中有短气。
浮短者,其人肺伤。诸气微少,不过一年死。法当嗽也。
沉而数,中水。冬不治自愈。
短而数,心痛,心烦。
弦而紧,胁痛,脏伤,有瘀血。(一作有寒血)
沉而滑,为下重,亦为背膂痛。
脉来细而滑,按之能虚,因急持直者,僵仆,从高堕下,病在内。
微浮,秋吉,冬成病。
微数,虽甚不成病,不可劳。
浮滑疾紧者,以合百病,人易愈。
阳邪来,见浮洪。
阴邪来,见沉细。
水谷来,见坚实。
脉来乍大乍小、乍长乍短者,为崇。
脉来洪大袅袅者,社崇。
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
脉与肌肉相得,久持之至者,可下之。
弦小紧者,可下之。
紧而数,寒热俱发,必下乃愈。
弦迟者,宜温药。
紧数者,可发其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病患肝绝,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视而不见人,汗(一作泣)出如水不止。(一曰二日死)
病患胆绝,七日死,何以知之?眉为之倾。

病患筋绝,九日死。何以知之?手足爪甲青,呼骂不休。(一曰八日死)
病患心绝,一日死。何以知之?肩息,回视,立死。(一曰目亭亭,一日死)
病患肠(一云小肠)绝,六日死。何以知之?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病患脾绝,十二日死。何以知之?口冷,足肿,腹热,胪胀,泄利不觉,出无时度。(一曰五日死)
病患胃绝,五日死。何以知之?脊痛,腰中重,不可反复。(一曰腓肠平,九日死)病患肉绝,六日死。何以知之?
耳干,舌皆肿,溺血,大便赤泄。(一曰足肿,九日死)
病患肺绝,三日死,何以知之?口张,但气出而不还。(一曰鼻口虚张短气)病患大肠绝,不治。何以知之?泄利无度,利绝则死。

病患肾绝,四日死。何以知之?齿为暴枯,面为正黑,目中黄色,腰中欲折,白汗出如流水。(一曰人中平,七日死)
病患骨绝,齿黄落,十日死。

诸浮脉无根者,皆死。以上五脏六腑为根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诊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春三月木王,肝脉治,当先至,心脉次之,肺脉次之,肾脉次之。此为四时王相顺脉也。到六月土王,脾脉当先至而反不至,反得肾脉,此为肾反脾也,七十日死。何谓肾反脾?夏,火王,心脉当先至,肺脉次之,而反得肾脉,是谓肾反脾。期五月、六月,忌丙丁。脾反肝,三十日死。何谓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脾脉先至,是谓脾反肝。期正月、二月,忌甲乙。肾反肝,三岁死。何谓肾反肝?春肝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肝也。期七月、八月、忌庚辛。肾反心,二岁死。何谓肾反心?夏,心脉当先至而反不至,肾脉先至,是谓肾反心也。期六月,忌戊己。
(臣亿等按《千金》云此中不论肺金之气疏略未论指南又推五行亦颇颠倒待求别录也)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10-1-6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诊损至脉第五

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

损脉之为病奈何?然︰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损损于血脉,血脉虚少,不能荣于五脏六腑也;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食饮不为肌肤;四损损于筋,筋缓不能自收持;五损损于骨,骨痿不能起于床。反此者,至于收病也。

从上下者,骨痿不能起于床者,死;从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治损之法奈何?然;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荣卫;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其寒温;损其肝者,缓其中;损其肾者,益其精气。此治损之法也。脉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一呼四至,一吸四至;一呼五至,一吸五至;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一呼一至,一吸 一至;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呼吸再至。脉来如此,何以别知其病也?然︰脉来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

一呼三至,一吸三至,为适得病。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适欲甚。脉洪大者,苦烦满;沉细者,腹中痛;滑者,伤热;涩者,中雾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当困。沉细即夜加,浮大即昼加,不大小虽困可治,其有大小者为难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为十死脉也。沉细夜死,浮大昼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损。人虽能行,犹当(一作犹未)着床,所以然者,血气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无魂。

无魂者,当死也,人虽能行,名曰行尸。扁鹊曰︰脉一出一入曰平,再出一入少阴,三出一入太阴,四出一入厥阴。再入一出少阳,三入一出阳明,四入一出太阳。脉出者为阳,入者为阴。故人一呼而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脉五动。一呼一吸为一息,气行六寸。人十息,脉五十动,气行六尺。二十息,脉百动,为一备之气,以应四时。天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昼夜漏下水百刻。一备之气,脉行丈二尺。一日一夜行于十二辰,气行尽则周遍于身,与天道相合,故曰平,平者,无病也,一阴一阳是也。脉再动为一至,再至而紧即夺气。一刻百三十五息,十刻千三百五十息,百刻万三千五百息,二刻为一度,一度气行一周身,昼夜五十度。脉三至者离经。

一呼而脉三动,气行四寸半。人一息脉七动,气行九寸。十息脉七十动,气行九尺。一备之气。脉百四十动,气行一丈八尺。一周于身,气过百八十度,故曰离经。离经者病,一阴二阳是也。三至而紧则夺血。脉四至则夺精。一呼而脉四动,气行六寸。人一息脉九动,气行尺二寸。人十息脉九十动,气行一丈二尺。一备之气,脉百八十动,气行二丈四尺。

一周于身,气过三百六十度,再遍于身,不及五节,一时之气而重至。诸脉浮涩者,五脏无精,难治。一阴三阳是也(四至而紧则夺形)。脉五至者,死。一呼而脉五动,气行六寸半(当行七寸半)。人一息脉十一动,气行尺三寸(当行尺五寸)。人十息脉百一十动,气行丈三尺(当行丈五尺)。一备之气,脉二百二十动,气行二丈六尺(当行三丈)。一周于身三百六十五节,气行过五百四十度。再周于身,过百七十度。一节之气而至此。气浮涩,经行血气竭尽,不守于中,五脏痿,精神散亡。脉五至而紧则死,三阴(一作二)三阳是也,虽五犹末,如之何也?脉一损一乘者,人一呼而脉一动,人一息而脉再动,气行三寸。十息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一备之气,脉四十动,气行六尺,不及周身百八十节。气短不能周遍于身,苦少气,身体懈堕矣。脉再损者,人一息而脉一动,气行一寸五分。人十息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一备之气,脉二十动,气行三尺,不及周身二百节。疑气血尽,经中不能及,故曰离经。血去不在其处,小大便皆血也。

脉三损者,人一息复一呼而脉一动。十息脉七动,气行尺五寸(当行尺五分)。一备之气,脉十四动,气行三尺一寸(当行二尺一寸)。不及周身二百九十七节,故曰争,气行血留,不能相与俱微。气闭实则胸满脏枯,而争于中,其气不朝,血凝于中,死矣。脉四损者,再息而脉一动。人十息脉五动,气行七寸半。一备之气,脉十动。气行尺五寸。不及周身三百一十五节,故曰亡血,亡血者,忘失其度,身羸疲,皮裹骨。故气血俱尽,五脏失神,其死明矣。脉五损者,人再息复一呼而脉一动。人十息脉四动,气行六寸。一备之气,脉八动,气行尺二寸。不及周身三百二十四节,故曰绝。绝者,气急,不下床,口气寒,脉俱绝,死矣。

岐伯曰︰脉失四时者为至启,至启者,为损至之脉也。损之为言,少阴主骨为重,此志损也;饮食衰减,肌肉消者,是意损也;身安卧,卧不便利,耳目不明,是魂损也;呼吸不相通,五色不华,是魄损也;四肢皆见脉为乱,是神损也。

大损三十岁,中损二十岁,下损十岁。损,各以春、夏、秋、冬。平人,人长脉短者,是大损,三十岁;人短脉长者,是中损,二十岁;手足皆细,是下损,十岁;失精气者,一岁而损;男子,左脉短,右脉长,是为阳损,半岁;女子,右脉短,左脉长,是为阴损,半岁。春,脉当得肝脉,反得脾、肺之脉,损;夏,脉当得心脉,反得肾、肺之脉,损;秋,脉当得肺脉,反得肝、心之脉,损;冬,脉当得肾脉,反得心、脾之脉,损。当审切寸口之脉,知绝不绝。前后去为绝。掌上相击,坚如弹石,为上脉虚尽,下脉尚有,是为有胃气(上脉尽,下脉坚如弹石,为有胃气)。上下脉皆尽者,死;不绝不消者,皆生,是损脉也。至之为言,言语音深远,视愦愦,是志之至也;身体粗大饮食暴多,是意之至也;语言妄见,手足相引,是魂之至也;茏葱华色,是魄之至也;脉微小不相应,呼吸自大,是神之至也。是至脉之法也。死生相应,病各得其气者生,十得其半也。黄帝曰︰善。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