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12|回覆: 0

[中醫理論] 『龍相寧則水源生』析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龍相寧』是指肝、膽、腎之相火離了原位,上襲清竅,形成中風、肝風、眩暈、頭風等諸病症,治療上必須使相火內歸其位,與其對應臟腑的陰津互相資生,保持陰陽平衡狀態,方可免患清竅失靈之災。

    •要保持『水源生』的平衡狀態,就必須使『龍相寧』,只有『龍相之火』寧謐,腎水才能正常滋潤五臟,而腎水充盈,又是『龍相寧』的基礎。

    讀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肝風』等節,受益良多。其中,『肝風』門胡案有『龍相寧則水源生』句,可謂經典之語。

    其實,『肝風』亦屬『中風』病門,正如華岫雲所言:『此證之源,本於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臨證指南醫案】中,僅中風、肝風病案就有37例,綜合分析這些病例,對理解『龍相寧則水源生』,並用之於臨床,具有開拓思路之意義。茲淺論之。

    『龍相寧』析

    『龍相寧』之『相』字,為『相火』之『相』。『相火』與『君火』對應,『君火』乃指『心火』,除此以外,均為『相火』。

    【素問•天元紀大論】云:『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言心之君火,如中天之日,明照萬物,故主明則五臟安和,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相火者,火之用也,但須在其位,火方能用,若火離其位,則失其用也。離位之火,便是致病之火,百病皆從火生,即是此義。

    相火離位,最易發越於上,影響上部清靈之竅。依天人合一觀點,東方為青龍之位,內與肝膽兩髒相應。所謂『龍相寧』,就是指肝膽(包括腎)之相火離了原位,上襲清竅,形成中風、肝風、眩暈、頭風等諸病症。治療上必須使相火內歸其位,與其對應臟腑的陰津互相資生,保持陰陽平衡狀態,方可免患清竅失靈之災。

    『水源生』析

    『水源生』之『水』指腎水,是維持機體陰陽平衡的重要因素。

    水與火有着相反相成的有機聯繫,正常情況下,水火相濟,保持『陰平陽秘』的狀態;在致病因素干擾下,若火偏盛,其水自然虧耗,此為實火;若水不足,其火必然偏盛,此為虛火。

    水與火失卻平衡,就會出現諸多病患。以五行相生關係而言,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則會出現肝陽、肝火、肝風等諸多病變;而肝火過旺或肝陽暴張、肝風內動,反會上吸腎水,子盜母氣,耗散元陰,打破『水源生』的正常生理狀態。由此引起的頭部及所屬靈竅疾患最為多見,特別是那些突發性腦部疾患,與龍相之火不寧有着密切關係。

    因此,要保持『水源生』的平衡狀態,就必須使『龍相寧』,即保持陰陽互相制約的平衡狀態。

    『龍相火』病症

    葉氏所說的『龍相』之火主要是指肝膽之火,它所呈現出的病證主要表現在頭部及所屬之靈竅,如頭痛、眩暈、頭風、耳鳴、目昏、牙痛、咽痛、口眼歪斜、健忘、狂躁、舌強、失眠等,它如肢體麻木、遺精、震顫、抽搐病證等亦是,其脈象以弦細者為多,而舌質暗紅、苔干膩者則占其大半。

    前文所述之胡案,即『陰不上承,陽夾內風,得以上侮清空諸竅。』在醫案中,多處提及其病機為『內風襲絡』『肝木風動』『虛風動絡』『厥陰風動』『風中廉泉』『水涸液虧』『肝陽無制』『陰虛陽亢』及『陰不上朝,內風動躍』等,比較詳盡地說明中風是陰虛陽亢、腎虧肝旺(下虛上實)之病證。

    滋水涵木

    若將『龍相寧則水源生』結合起來分析,可辨證地理解為:只有龍相之火寧謐,腎水才能正常滋潤五臟,而腎水充盈又是『龍相寧』的基礎。

    從病機學上講,腎水不足是本,龍相火旺是標,故滋養腎水為治之本,熄風瀉火是治之標。但有時還要『急則治其標』,即『龍相寧則水源生』。

    【臨證指南醫案】對中風的治療,提出許多對應之舉,如『滋液熄風』『育陰熄風』『通補下焦,復以清上』『清上實下』等。但治療大法則不外『熄風瀉火、填補腎水』。

    『熄風瀉火、填補腎水』並無先後之序,何先何後,要看病機的轉歸和趨勢。筆者統計,【臨證指南醫案】中風、肝風病案37個病例所用方藥大致有5類:

    滋水涵木類 如復脈湯、地黃飲子、滋腎丸,藥用制首烏、枸杞子、地黃、山萸肉、五味子、地黃、當歸、阿膠、白芍、肉蓯蓉、黑芝麻、女貞子、天門冬、麥門冬、玄參、沙苑子、龜板、鱉甲、石斛、肉蓯蓉等。此為治本之舉,非滋水不能涵木,水足木涵則龍相之火自能歸位。

    熄風瀉火類 如犀角地黃湯、羚羊鈎藤湯,藥用羚羊角、犀角、連翹、牡丹皮、黑梔子、豬膽汁、草決明、地骨皮等。為使『龍相寧』,必須用苦寒、甘寒之品,可快速使龍相之火歸源,但在具體應用時,多則與滋水涵木方藥配合而治。

    平肝熄風類 如天麻、甘菊、霜桑葉、白蒺藜、雙鈎藤、茺蔚子等。『氣有餘便是為火』,肝氣有餘可生肝風,也可形成肝火,故只有平肝氣,肝風、肝火才能平熄。

    化痰熄風類 如星附六君子湯、外台茯苓飲,藥用膽南星、橘紅、石菖蒲、炙遠志、白附子、半夏、象貝母、鬱金、茯苓、竹瀝等。『內風夾痰』是中風的常見病機,故化痰熄風亦是治療中風的法則之一,正如書中眩暈門吳案下所言:『治痰須健脾,熄風可緩暈』。

    鎮肝熄風類 牡蠣、龍骨、石決明、磁石、紫石英、硃砂等。肝氣鴟張則內風暴動,金石與介類藥物具有重鎮潛降的作用。

    由上可知,對於中風病,葉氏非常重視應用滋水涵木、平肝熄風類方藥。如開篇第一個病例錢氏,患偏枯,診為『肝腎虛,內風動』,給予制首烏、枸杞子、當歸身、懷牛膝、明天麻、三角胡麻、甘菊、石斛、黑豆皮等,顯為滋養肝腎、平肝熄風之法。

    在葉氏治驗中,滋水法是使『龍相寧』的第一要法,但平肝熄風、清熱熄風、化痰熄風等不可或缺。正如華氏在綜述中所言:『肝為風木之藏,因有相火內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得以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

    此外,綜觀葉氏對中風的治療,亦用龍薈丸清泄肝火,枕中丹熄風安神,滋腎丸滋水養肝,虎潛丸填下潛陽,至寶丹清熱熄風等。同時,葉氏還提出『節勞、戒飲、戒怒,可免仆中』的預防措施,至今仍有臨床實用價值。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