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71|回覆: 0

[中醫理論] 【傷寒論】:從附子用量談開去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9-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仲景用生附子均不超過一枚,主回陽救逆;用炮附子二到三枚,主止痛;用炮附子一枚,主溫陽;用少量附子,主助氣化。

    •附子有毒之偏性正是能治病救人的關鍵所在,臨證只要不離辨證論治之前提,並注意其炮製法、煎服法和配伍法,使用附子便可取得桴鼓之效。

    •『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方劑學】及【藥典】中附子用量有失仲景制方之旨,宜重新嚴謹編寫。

    縱觀整部【傷寒論】,使用附子的方劑很多,且只要使用恰當,均可收桴鼓之效。然而,關於附子,筆者有些話要說,願與同道商榷。

    附子用量大有講究

    可以說,仲景是歷史上最會使用附子的人。

    綜合來看,【傷寒論】中用生附子的方劑有乾薑附子湯、四逆湯、茯苓四逆湯,通脈四逆湯、四逆人參湯和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其用量均不超過一枚,主要作用是回陽救逆。

    用附子二到三枚的方劑有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和附子湯,主要作用是解決關節、骨節的痛症。

    用炮附子的方劑有桂枝加附子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芍藥甘草附子湯、真武湯、附子瀉心湯、附子湯、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和烏梅丸,除烏梅外,附子用量都是一枚,主要作用是溫陽。

    此外,還有【金匱要略】腎氣丸,用少量附子,主要作用是助氣化。

    使用附子重在辨證

    對於附子的使用,後世醫家亦各有發揮,尤其是近代的火神派醫家,更是將附子使用之道發揚光大。然而,亦常有視附子爲虎狼之藥者。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是受【藥典】的束縛。【藥典】規定,其附子用量極限爲15克,顯已成爲臨床醫生使用附子的桎梏,也是教材中爲何真武湯附子一枚用9克,附子湯附子二枚用15克的原因所在。

    二是對附子的適應症不理解。何時用大量?何時用中量?何時用小量?何時用生附子?很少有人刨根問底。

    三是對煎煮時間和服藥量的誤解。縱觀【傷寒論】全書,附子煎煮方法及服藥量與桂枝湯並無明顯差別。而近代醫案中用附子,多要求先煮沸一小時或幾小時,筆者認爲,有失仲景之旨。

    四是藥物質量參差不齊。筆者在臨床中謹遵仲景之法運用附子,一枚用20克而無需先煎,只要求每付頭煎煮沸40分鐘以上,從未出現不適症狀。但有持處方到別處配方後出現口、舌、肢體麻木或噁心嘔吐者,說明附子炮製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問題。

    附子有毒是不爭的事實,其毒性的大小與用量並無絕對的關係。正如火神派鼻祖鄭軟安在【醫法圓通】中所說:『用藥一道,關係生死,原不可以執方,亦不可以執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至寶,病之不當服,人參、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

    可見,附子有毒,其有毒之偏性正是能治病救人的關鍵所在,如何正確有效地利用其偏性,卻又不致毒,關健在於辨證的準確。臨證只要不離辨證論治的前提,並注意其炮製法、煎服法和配伍法,使用附子便可取得桴鼓之效。

    教材編寫有失嚴謹

    【傷寒論】中,真武湯證有兩條原文,分別是太陽病篇第82條和少陰病篇第316條,其方藥物組成爲:『茯苓三兩,芍藥三兩,白朮二兩,生薑三兩,附子一枚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傷寒論】中,附子證也有兩條原文,即少陰病篇第304條和305條,其方藥組成爲:『附子二枚炮,茯苓三兩,人參二兩,白朮四兩,芍藥三兩,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真武湯與附子湯在組成上,只有生薑與人參一味之別;在藥量上,則有附子一枚與二枚、白朮二兩與四兩之差;在病機上,真武湯爲陽虛水泛,附子湯則是少陰陽虛,寒濕凝滯。正如柯韻伯所說:『附子湯與真武湯似同而實異,此倍術附去姜而用參,全是溫補以壯元陽,真武湯用姜而不用參,當是溫散以逐水氣。』

    附子湯中,附子、白朮用量均比真武湯多一倍。但『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方劑學】中,真武湯中白朮二兩用6克,附子一枚用9克,而附子湯中白朮四兩用12克,附子二枚卻用15克。更有甚者(【傷寒論方證精解】楊潔紅編著),附子湯附子用6克,真武湯附子用9克,完全有失仲景制方之旨。

    『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方劑學】中,回陽救逆類方中的四逆湯、四逆加人參湯及白通湯中用生附子各一枚是15克,通脈四逆湯中用生附子大者一枚是20克,但在附子湯的二枚炮附子卻只有15克——麻黃附子細辛湯等一枚附子都用9克,可見教材編寫有失嚴謹。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藥物劑量是取得臨床良好療效的關健。追本溯源,還原仲景本源劑量,嚴謹編寫中醫教科書和【藥典】,是振興中醫藥的首要任務。同時,加強藥品質量管理,是提高臨床用藥安全的重要保障。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