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2|回覆: 0

[中醫理論] 學用經方四步法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8-3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經方』是指【傷寒雜病論】之方,具有藥味較少,配伍精當,療效較好,相對規範的特點。但目前不少人有經方難學、經方難用之感。筆者認為,不要把經方說得模稜兩可,神秘莫測,在此簡要介紹自己學用經方的方法。

    學習『經方』四步法

    通覽原文,熟讀精思。通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原文,先要過文字關,然後再藉助重要的注家,思考註解,這是『經方』的理論基礎。而且,必須靜下心來學習,如能把條文熟讀成誦,對日後的臨床應用很有好處。

    方證文匯,比較記誦。把有關方證的條文,分別集中起來,對比、理解與記憶,這一步可藉助由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再版的【傷寒論使用手冊】和【金匱要略使用手冊】,能免除抄條文、做卡片的許多麻煩,這兩本書的類方劑、類證候、類症狀、類藥物都很清楚。如真武湯方證在【傷寒論】太陽病、少陰病中都散在有條文;小青龍湯證、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傷寒論】、【金匱要略】也都有條文,把相關條文匯集在一起,讀、誦,加深理解,不僅方便,效果也好。

    領會方機,體察初衷。『方機』是經方所針對的病機,是學習經方必須領會記住的關鍵,這是仲景創製該方的原始思想與初衷。例如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金匱要略】也有,應用很廣,『外證得之,解表以和營衛,內證得之,化氣以調陰陽』,臨床上典型的適應症不少,不典型的就更多了,其實領會『調和營衛』的方機則為切准要領。

    藥名劑量,皆宜清楚。過去我們在學習【方劑學】時,方歌只有藥名而無劑量,市場上各種『湯頭歌訣』也無劑量,把劑量的增損完全交給臨床醫生去隨心所欲,『斟酌處理』,極不利於學習,誤導了很多人。

    經方的劑量很講究,不可隨意增減,必須死記。筆者在學經方時也曾走過彎路,後來在成都中醫藥大學冉品珍教授的指導下,重新記誦了【長沙方歌括】和【金匱方歌括】(陳修園的方歌,有劑量而且編得很好,後世無超越者),讓我在學習經方中獲得了很大進步。

    經過上述步驟,經方理論可算初步明了。

    應用『經方』四步法

    解讀主訴,詮釋『症征』。(『症征』是指症狀和體徵等臨床表現的特點)這是幫助醫者在臨床上觸發選用某經方的靈感。有的青年中醫說:『我記得很多經方,但就是找不到機會用。』而且很多人需要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現代的檢查報告多用不上,只能靠四診合參。

    筆者認為,這當中要特別重視患者的主訴,因為對病情的感受,患者是切身體會,原汁原味。主訴雖然不一定是主症,但通過醫者的引導,一定會表述真實準確。

    患者大多不懂醫也未讀過【傷寒論】,他的主訴不可能與原文症征相同。因此,詮釋病家主訴提供的症徵信息,是每一個臨床醫生的必修課。例如,患者會說發燒過後怕冷,不會說往來寒熱;會說頭昏與眼花,不會說頭眩;其他如『痞滿、身瞤動、煩驚、懊憹、振振欲擗地……』臨床上肯定聽不到的,必須有醫者的認真詮譯,才可能想到用某經方。

    認準病歷,對接證候。在詮譯症征的基礎上,醫者可初步萌發選用某經方的想法,但究竟該不該用,實行病機與證候的對接尤為緊要。何謂『機』?『主發之謂機。』(【說文】)『視之不見曰機。』(【老子•第14章】)指隱而不易見,應有探尋才會發現。王冰說:『得其機要,則動小而功大,用淺而功深。』張介賓也說:『機者,要也,變也,病變所由出也。』

    例如,雖然患者給出了眩暈、心下逆滿,或氣上沖胸,或身振搖,或短氣心悸,或咳喘,或背冷等症狀,提示可以選用苓桂術甘湯方,但要明確病機是否為脾陽不運,證候是否為飲停心下?則較難。必須經過醫者多方求證、深思熟慮,把所學的知識,上升為智慧才能做出判斷。如果準確無誤,對上相關『方機』,一般治療成功率可達70%。

    把握原則,分清主次。方與藥的不同點在於方有配伍。『經方』是按君、臣、佐、使原則組成的,主次分明,彰顯的是藥物之間的關係,學界稱之為『藥際關係』。

    如麻黃湯,仲景為啥以麻黃為君,又把麻黃與桂枝配伍在一起,這是因為麻黃與桂枝之間的藥際關係特別好,組合在一起,對於表寒實證具有成倍增效的作用;再加上杏仁與甘草的協同,有立竿見影之效。

    當然這些藥際關係很複雜,有藥物本原關係、配伍後的關係、煎煮後的關係、進入機體後的關係等等。單就配伍後的關係,也有監製減毒的,減少副作用的……因此,必須首先把君藥弄清楚,用好。

    重視劑量,謹慎加減。藥物劑量有絕對劑量,即仲景原方所給的量,另外還應重視方中的『相對劑量』,就是方中各藥味分量之比。絕對劑量可按漢代1兩≈15.6克換算(臨床按15克換算較方便),筆者曾將經方中用容器量測的固體藥做了部分驗證。如漢代1升半夏≈今法半夏56克或京半夏58克;漢1升麥冬≈今61克;漢1升火麻仁≈今49克;漢1升五味子≈今40克,漢1升吳茱萸≈今31克……

    或者按照經方的劑量比例也行,這種方法臨床更靈活些。以小柴胡湯為例,柴胡原方劑量8兩(124.8克),大棗12枚(36克),半夏半升(29克),人參3兩(46.8克),黃芩3兩(46.8克),甘草3兩(46.8克),劑量之比應為3.5:1:0.8:1.3:1.3:1.3。

    把握了劑量之多少,如果柴胡用35克,那麼大棗則用10克,半夏則用8克,如果半夏的劑量用得比柴胡大,恐怕就沒有小柴胡湯的功效了。

    有些學者認為,『經方以不加減為貴』。筆者認為,為了應對複雜的疾病變化,經方要加減,但必須十分謹慎,特別是要注意所加之藥不可破壞經方原來的藥際關係,不可加得過多。

    上述是筆者學用經方的簡要方法,一步一步,『摸着石頭過河』,感覺有點兒笨,但我是這樣做的,效果不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