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531|回覆: 3

[穿著禮儀] 中國人愛美到洗澡禮制化 西班牙卻講中國人不愛洗澡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5-7-6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班牙媒體前幾天公布了關於洗澡次數的全球調查,稱各國在衛生習慣方面的差異『令人憂慮』,中國是最『不愛洗澡』的國家之一。什麼鬼?拋開人種和氣候的影響,調查根本毫無意義嘛。

西班牙人挑的樣本有多大,我不知道,但至少我身邊的朋友都挺愛洗澡的。因爲不時有穿越小說迷問我,如果回到古代,且不說沒有電沒有網,洗澡怎麼辦?

在一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洗臉、洗手、洗澡的文字。這是目前我國古代最早的關於沐浴的記載。在商代的王墓中還出土了盥洗用具,如壺、盂、勺和盤等,當時沐浴是一種禮儀,跟祭祀有關。君王、大夫和士這些分屬各等級的人,沐浴用具也是不同的。君王在居喪時會用加了粱米的浴湯,大夫用加小米的浴湯。

西周時期的沐浴禮儀逐漸成爲定製,沐浴在那時並不是單純的潔淨身體,更重要的是被視爲隆重禮儀的先奏,祀神祭祖之前都要沐浴淨身,這已是個定法,表示內心潔淨虔誠,稱爲戒,亦稱齋戒。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洗』的意思是『灑足也』,『澡』的意思是『灑手也』。這跟我們現在理解的洗澡並不相同。而許慎另外解釋道,『沐, 濯發也』,『浴, 灑身也』。也就是將洗澡和沐浴放在一起,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洗澡』。

至於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規定的,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洗就洗。【禮記·內則】曾對洗澡規定爲:『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意思就是告訴晚輩,要每五天燒溫水爲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爲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臉上髒了,也要用淘米水爲父母洗乾淨,如果是腳髒了,則還是用溫水洗乾淨。

古人還規定,妻子和丈夫不能一同洗澡,也不能共用一個浴室。如果家裡招待客人,也要滿足客人三天一洗頭、五天一洗澡的需求。而人死之後,也必須剪去手腳指甲,再給其洗一次澡才能發喪。

沐浴就得有浴盆。商周時期的人們在洗澡的時候就已經用到浴盆了。在李商隱【韓碑】詩句『湯盤孔鼎有述作,今無其器存其辭』里,『湯盤』就是商周第一位君主成湯曾用的青銅浴盆。周朝虢國季子白的浴盆尚存至今,讓人們看到古代人對浴盆的要求是很講究的。它長137厘米,寬87厘米,高40厘米,四周鑄有精美的蟠虬紋,前後左右共有8個獸頭,每個獸頭嘴中含有一環,而盆身刻有111銘文。

季子白浴盆

季子白浴盆

季子白浴盆

商周以來,人們都會使用浴盆洗浴,不過在某些情況下會有很多人一起洗,因此就產生了人工浴池。人工浴池後來逐漸演變爲浴室,【禮記·內則第十二】『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其中『湢』就意爲古代的浴室。

早期的人工浴池大部分都修建於皇宮和寺院,主要是因爲那裡的人比較多。唐代杜牧【阿房宮賦】中就有『二川溶溶,流入宮牆』、『渭流漲膩,棄脂水也』 的句子。1975年我國考察隊在秦始皇的咸陽宮中也發現過供嬪妃使用的人工浴池,其中的地漏和排水管都是瓷的,甚至還有取暖的壁爐。

魏晉南北朝佛教興盛,浴池的建造也與佛教緊密相連。洛陽寶光寺後院內就有巨石砌成的人工浴池。不過,當時的浴堂仍然都是引溫泉水而已。

說起溫泉,就不得不提到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華清池,從周到唐的歷代統治者,都視這塊風水寶地爲他們的行宮別院,大興土木建造溫泉宮殿。白居易【長恨歌】中『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的詩句,不禁使人遙想當年楊玉環出浴時『侍兒扶起嬌無力』的媚態。

宋代商品經濟高度發展,公共浴池逐漸發展成了商業性的沐浴行業。浴堂行業被稱爲『香水行』,後來改成『混堂』。這個行業到了元朝發展更爲迅速,【馬可·波羅遊記】中記載的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的澡堂,還有男女服務員爲客人服務。在朝鮮的【朴通事諺解》裡,在公共浴池的服務員除了服務洗澡,還可以撓背、梳頭、剃頭、修腳。這已經跟我們現代澡堂提供的服務差不多了。因爲蒙古人自古有洗冷水浴的習俗,所以當時還有很多澡堂可以提供冷水澡。明代專門管理宮廷浴室的官員被稱爲『混堂司』,這個詞就是沿用了元代民間已有的名稱。

有明時代,揚州富商雲集,休閒享樂的飲食文化和沐浴文化相當發達,當地有句俗語『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也就是說早上吃早茶,晚上就泡澡。這已經成了淮揚的一大地方特色。在這些浴室里,除了有人給搓背修腳以外,沐浴完畢之後還可以品茶,食用時鮮果品,十分愜意。

在紫禁城西華門武英殿西北,有一座別具一格的浴室,因爲其阿拉伯式的建築風格,曾被人誤認爲是乾隆皇帝專門爲香妃建造的。然則並非如此,按清宮慣例,外朝宮殿均屬處理朝政之地,後宮妃嬪是不許涉足的,因此不可能在外朝宮殿建有后妃的沐浴之所。後來據考證,武英殿的浴堂是元代留守司的遺物。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內景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內景

武英殿浴德堂的浴室內景

古人洗澡並不是單純用水的,跟我們現代人一樣,也會用到『香皂』一類的物品。在魏晉之前,人們洗澡大多用米湯和麵湯清除油垢。南北朝時期,各種西方、南方的香料都被引入中原,一些貴族開始把豆面與珍貴香料混合在一起使用,希望藉此讓身上散發優雅的香氣,這種洗澡用具被稱爲『澡豆』。

初唐孫思邈所著的【千金方】中就有澡豆的配方,其中一款是以白豆屑作爲主料,加入青木香、甘松香、白檀香、麝香、丁香五種香料以令其芬芳,同時還配有白僵蠶、白朮等多種被認爲可以讓皮膚白皙細膩的中草藥,甚至還加入了滋養皮膚的雞蛋清和豬胰,可見其奢侈的程度。製作的方法也頗爲細緻,先將豬胰與白面、雞蛋清調在一起,曬乾之後與其他配料相合,一齊搗成細末,再與白豆屑混拌。

宋代由於浴堂行業的發展,出現了皂角這樣的新鮮事物,也就是皂角樹所結的果莢,具有去油的性能。時人會用皂角混入到澡豆之中,凝聚成團,做成團塊式的成品,在市場上售賣。當時浙江一帶還有一種樹木,莢果比皂莢更多油,因此被稱爲『肥皂』,或者『肥珠子』。

到清末西方的香皂傳入之前,中國本土生產的傳統香皂一直沿用宋朝的配方,在一些有明小說中,都會描述有錢人家使用傳統香皂的情景。古老的澡豆也依舊會被人使用,只不過澡豆更多的是用來清潔去污,而傳統香皂則更多的是滋養皮膚。

當然,西方的沐浴文化也和中國一樣『博大精深』。公元前6世紀的希臘,公共浴室伴隨著體育訓練而出現,羅馬的澡堂子更是聞名遐邇。【舊約】和【新約】中,都把水視爲純潔的象徵,水成爲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督教徒從皈依開始就要舉行『淨身浴』的儀式,這種宗教禮儀一直延續到了公元8世紀左右,之後被額頭灑聖水所替代。

從11世紀開始,藉助蒸汽浴室,集體洗浴『捲土重來』。當時的公共浴室里不僅有大浴池,還有蒸汽浴室。沐浴後可在專門的房間休息,裡面有床有被子,甚至有葡萄酒和飲品。由於這些條件,蒸汽浴室常常被當作幽會的場所。

隨著社會結構的變遷,沐浴設施不可避免地向私家化發展。許多西方人都能在自己家裡擁有一隻浴缸,隨時可用,人們也都越來越縱情於沐浴帶來的享樂,即便是不怎麼富足的人也會泡在浴缸里消磨時間。

英國作爲最早實現工業革命的國家,建造的浴室將舒適設施達到了頂點。著名的英式浴室有兩件東西是不可或缺的:龐大的梳洗台和配有桃花心木浴缸裙的雙層瓷浴缸。這種奢華無比的高配置,使得全世界的王公富豪都非常喜歡在自家的宅院裡建造英式浴室。

另一方面,西方也有各種不洗澡或極少洗澡的『奇葩』故事,有的是因爲宗教信仰,有的是因爲篤信洗澡會導致毛孔張開瘴氣從中而入,也有因爲蒸汽浴室過於『18禁』而帶來的道德反彈。

但在整條歷史長河中看,無論東西,不常洗澡的人們最主要的理由恐怕還是氣候適宜不需要頻繁洗澡,以及能源、水源等客觀限制。

對異族『不愛洗澡』的武斷判定,背後有什麼潛台詞不言自明。這些傾向或許才是最需要洗洗的。


原題:額爾瑾:中國人不愛洗澡?古人都要笑醒了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5-7-6 09:22 | 顯示全部樓層
西班牙人列中國入最不愛洗澡國家,30%的人每星期洗一次澡!爲什麼!爲什麼!!僅僅爲了西方人的臉面嗎?
真衣 發表於 2018-10-3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洗』的意思是『灑足也』,『澡』的意思是『灑手也』。這跟我們現在理解的洗澡並不相同。而許慎另外解釋道,『沐, 濯發也』,『浴, 灑身也』。也就是將洗澡和沐浴放在一起,才是我們今天所指的『洗澡』。
至於如何沐浴,古代也是有規定的,並不是像我們今天這樣想洗就洗。【禮記·內則】曾對洗澡規定爲:『五日,則燂湯請浴,三日具沐,其間面垢,燂潘請靧;足垢,燂湯請洗。』意思就是告訴晚輩,要每五天燒溫水爲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燒一次溫水爲父母洗一次頭。這期間如果父母臉上髒了,也要用淘米水爲父母洗乾淨,如果是腳髒了,則還是用溫水洗乾淨。
遊客  發表於 2018-10-11 04:49
在一些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有一些洗臉、洗手、洗澡的文字。這是目前我國古代最早的關於沐浴的記載。在商代的王墓中還出土了盥洗用具,如壺、盂、勺和盤等,當時沐浴是一種禮儀,跟祭祀有關。君王、大夫和士這些分屬各等級的人,沐浴用具也是不同的。君王在居喪時會用加了粱米的浴湯,大夫用加小米的浴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