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23|回覆: 1

[國學教育心得] 私塾讀經不識字 民間國學教育遇瓶頸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4-9-5 23: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南方周末
從小讀經的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3 歲,他們可以將經典讀得爛熟,但五六年後,家長卻發現他們中的一部分認字都有問題。 (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張中和(左)是梧桐山第一批開私塾的人之一;凌龍(右)以前在他私塾做老師打工,幾年後,凌龍也自己開了家私塾。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張中和(左)是梧桐山第一批開私塾的人之一;凌龍(右)以前在他私塾做老師打工,幾年後,凌龍也自己開了家私塾。 (南方周末資料圖/圖) 自2004年開始,約有3000家私塾、學堂湧現全國,讀經聲響徹各地,民間教育實驗盛況空前, 人們將對體制教育的不滿投射其中,又將對傳統文化的熱忱附著其上,最後形成的,既有一種宗教性的熱忱,也有一種使命感,但十年後,他們收穫了什麼?梧桐山讀經村的今昔是個值得觀察的標本。


開學四天後,崔小萌(化名)決定退學。她要離開的不是學校,而是一家私塾。崔小萌今年15歲,她在私塾中背誦四書五經。


2014年8月23日,一大早,她給父母打了電話,要求接她回去,


語氣果斷,但聽著又有些失落:『我是來學國學,不是來背經的。』


梧桐山是深圳的最高峰,山腳有著全國規模最大的『讀經村』。在深圳這個以創新爲標誌的城市,教育的民間改革也最先發端。三四十家私塾,散落在火柴盒似的民房裡。在巷陌間遊走,冷不丁『某某學堂』、『某某書院』的匾額就出現在門首。而孩子們整齊的誦讀聲,也從窗戶里跳了出來。


鼎盛時,近千名孩子放棄了體制內的學校教育,在梧桐山讀經誦典。【論語】、【大學】、【中庸】、佛道老莊……學生們朗朗而讀,喁喁而誦,在一遍遍的記誦中,將聖賢之言裝進腦子。


自2004年第一間私塾開辦,這場投注無數人心血的教育實驗,已經持續十年。在京、滬、浙,乃至全國各地,私塾、學堂、讀經聯誼會等已超過3000所,影響了上千上萬的家長和孩子。


如今,這場體制外的實驗走到了十字路口。


耐心耗盡,動盪來了


『以後梧桐山的聖賢,得一卡車一卡車地往外拉啦。』


『今年,讀經的孩子比以往少。』一位私塾老師遲疑著說,背後,是一幅至聖先師孔子的行教圖。


2004年,畫家張中和辦起了梧桐山第一所私塾,取名『蒙正學堂』。他是梧桐山私塾教育的肇始者。後來,在他的拉動下,小學教師,餐館老闆,也在梧桐山開辦了自己的私塾。數年間,越來越多的國學愛好者匯聚這裡,租民房,掛上學堂的匾額。梧桐山從一個寂寂無名的山村,一躍成爲民間國學教育的重鎮。


張中和喜歡南懷瑾描繪的讀書畫面—『一群烏鴉噪晚風,諸生喊破好喉嚨。』


培養這個時代的聖賢之人,才是張中和的理想。『我的教育理想十年來都沒改變。』


梧桐山最輝煌的時候,一所所學堂像雨後的蘑菇般紛紛生長,堂主們互相鼓勵,『以後梧桐山的聖賢,得一卡車一卡車地往外拉啦。』


但今年,張中和的學生只有最多時的一半。


出現同樣狀況的私塾不在少數。


『原本期望的教學效果沒有出現。』2009年,劉海峰在梧桐山開辦了己謙學堂,『我們像古人一樣付出了那麼多,但沒有效果。』


危機發軔於2013年。


這一年,梧桐山讀經時間最長的孩子讀經已近十年,許多則已讀了兩三年不等,按照規劃,他們已經讀完乃至背完了四書、五經。


從小讀經的孩子,可以將經典讀得爛熟,但五六年後,家長卻發現他們中的一部分認字都有問題。而那些曾經引以爲傲、將整本【大學】、【詩經】、【易經】一口氣吐出唇邊的文字,也早就忘得一乾二淨,若想重溫,只剩吞吞吐吐和自找難堪。


這是因爲,學生從小只是跟著老師一遍遍復讀,就和唱歌一樣,聽熟了就能唱,但既不認識音符,也不了解意思。


很難說之前沒有人察覺,這更像是一個終於耗盡耐心的故事。


『當時家長就「反」了。』在某一家學堂,十幾個家長,接走了自己的孩子。


對私塾的失望,迅速演變成一場金融危機。失去了每個學生5萬到10萬不等的學費,這一年倒閉的私塾就有十來所。


對一部分堂主而言,更難忍受的是精神上的重創。因爲私塾的第一個學生,讀得最久的那一個,往往是自己的孩子。


劉海峰的第一個學生就是5歲的女兒。


曾經每一天,他帶著女兒誦讀古書,將『子曰成仁,孟曰取義』讀得口乾舌燥。他想讓女兒逃離體制教育的深淵,想讓她變得不一樣,換來的結果,卻只是互相辛苦。


『她完全不願讀經了。』疲憊的父親語氣累極了。


2013年9月,劉海峰關掉了自己的學堂,離開了梧桐山。


風雨飄搖,堂主們說,這是梧桐山最動盪的時候。


十年烏托邦


『我們要培養的人物,能夠引領人類前進方向。』


現代意義的兒童讀經運動,在中國大陸興起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主要推動者是台灣學者王財貴。隨後二十年,他成爲大陸民間讀經運動的精神領袖。


在一千餘場講座中,王財貴的理論一以貫之:中國的孩子需要學習中國的經典,學習的方法則簡單明了—大量讀經,大量背誦。


其中,最大的特色就是對經典的推崇。『讀童蒙不如讀唐詩,讀唐詩不如讀古文,讀古文不如讀四書五經』。讀了四書五經,其他的也就無需花時間,這被譽爲『教育的經濟學』。


而讀的過程,也無需講解和認字,不認字的跟著老師讀就好了,學會拼音後就自己看,高深的內容小孩子本就無法理解,而且即使不理解,經典也自有妙用。


『讀一遍有一遍的好處,讀一百遍有一百遍的好處。』


在王財貴流傳最廣的一次演講中,他舉了一個例子,闡釋了經典的魔力。因爲懷孕的母親堅持讀了十個月【論語】,出生的孩子不僅相貌不凡,而且知禮懂事,晚上從不哭鬧。


『第一批推廣讀經的人,許多是佛教徒,讀四書五經和讀佛經的感覺差不多。』一位私塾堂主說了自己的理解。


這還是一種推廣的『不二法門』,由於不講解,讀經教育中,對老師的要求簡化到了極點,只要是對私塾教育感興趣者,都可以組織私塾。


在梧桐山,私塾的堂主和老師們背景各異,輟學學生、茶藝服務員、IT工程師、餐館老闆、報社編輯、健身教練……熱愛國學的人們匯集到梧桐山,他們一邊自學一邊授課,最主要的教材就是王財貴編寫的一套注音版的【國學經典誦讀系列】。


憑了經典本身的價值,『老師只有一杯水,但可以給學生一條河』。


私塾老師吳太雪在高二時接觸到了讀經,那時她的學習不上不下。聽了王財貴的講座光碟,才恍覺原來經典的價值那麼永恆,立誓將【論語】讀完一百遍,說不定對數學也有幫助。還沒讀完,她就退了學,輾轉來到梧桐山。


如今,在她的私塾里,每天都二十四小時循環播放著一位法師對【弟子規】的講解,無論學生是在上課、玩耍還是吃飯,又或者根本不在屋裡,電視裡的諄諄教導都永不停休。


這是一種混雜著教育觀和文化情懷乃至文化自尊心的理念。人們將對體制教育的不滿投射其中,又將對傳統文化的熱忱附著其上,最後形成的,既有一種宗教性的熱忱,也有一種使命感:『我們是在爲國家和民族,培養真正的人才。』


讀經的雄心還不止於此。


『我們要培養的人物,能夠引領人類前進方向。』一家私塾的堂主說。


在這家私塾的教學規劃表上,學生除了要讀背四書五經外,還要在六年的時間內,用同樣的方式,在完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跟著錄音機,朗讀背誦英文的十四行詩、德文【聖經】、法文【聖經】以及日文的【論語】。


與體制內教育的強烈對比,吸引了許多熱忱的家長:學校沉重的課業負擔,白熱化的考試競爭,甚至複雜的人際關係,都推著家長將孩子送入另一種聽起來遠爲純粹而雄心勃勃的教育。


『現在大學讀出來也找不到工作』、『我想讓孩子了解一些傳統文化,變得知禮』這是家長頻繁給出的理由。


『這是一種烏托邦。』北京師範大學國學經典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徐梓教授發現,許多讀經教育的推動者,熱衷於培養聖賢,而傳統文化教育的目的,在他看來,應該是培養既有知識又有文化的現代中國人。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傳統文化成了社會產生認同的最大公約數。』


劉海峰會告訴家長讀經的好處,在古文方面,讀經一年有高中語文程度,讀經二年有大學語文程度,讀經三年有中文系語文程度,大家都這麼說,『但其實這是不可能的』。


治『病』學校


『這不成了另外一種應試教育嗎?』


崔小萌退學的鹿鳴學堂,是梧桐山規模最大的私塾,學生人數常年超過百人。


六歲那年,她就在鹿鳴學堂待過一年。那時學堂還沒有搬來梧桐山,在深圳市內的一個小區里。學生只有她和堂主孟丹梅的女兒。


每天她和堂主的女兒從早讀經到晚,但讀的什麼都忘了,崔小萌有印象的,是那時堂主的女兒好像得了厭食症,每天背完經吃完飯就要吐。


一年後,她被父母接回家。再次來到鹿鳴學堂時,已經十五歲,作爲問題少女被送了進來。


『老師面前我很乖,但在學校天天打架。』崔小萌留著一頭長髮,語音平實,只有當對方表示難以置信,才習慣性地皺皺眉。


崔小萌代表了一大批被送來私塾的學生—問題少年。


『家長將孩子送來私塾的動機有兩種,一種是真的有傳統文化的情懷,另一種就是孩子太頑劣,在學校混不下去了,想用傳統文化在道德上「治病」。』一位私塾堂主說,現實是,後一種占的比例更大。


『有的私塾,完全成了問題少年學堂。』堂主們都認爲,這影響了讀經教學的效果,他們抱怨道,管理問題少年,吃力不討好,耗費了大量精力。


『我感覺是那一年的私塾產生的陰影,太壓抑了,長大了才要發泄出來。』2014年,當崔小萌再次來到鹿鳴學堂,她感到這種壓抑的氛圍依然存在,她的同學們,那些13歲以上的大孩子,顯得都有些沉鬱。


學堂實行封閉式寄宿制管理,不能看電視,不能用電腦,不能用手機,也不准隨便出入。目的是爲了將學生隔離於社會的『污染』之外,好讓他們『一心只讀聖賢書』。


但崔小萌說,每天讀完七八個小時的經書後,那些大孩子,也會偷偷地抽菸,跑出去上網吧,或者打架談戀愛。每天讀誦聖人的教誨,並沒將他們變成謙謙君子。『有的比我在學校認識的壞學生還要壞。』她想了想,接著補充,『是那種陰陰的壞。』


崔小萌來到學堂的時候,堂主的女兒在讀經十年後,已經被送到了北京,進入王財貴開辦的文禮書院。


『十年讀經,十年解經』,王財貴爲讀經的孩子構想了一個超過二十年的學業過程,先用十年時間記誦中外經典,再用十年時間加以意義的理解。


『這也是爲私塾的孩子找了條出路。』一位堂主說。


2012年9月28日,書院在北京正式成立,這所私塾路上的清華北大,面向全國招生,標準可謂嚴苛,『能背誦經典三十萬字(中文二十萬,外文十萬)以上』。


『我的女兒背完了二十萬字,』孟丹梅說,『是作爲陪讀生進去學習的。』


但一位同學告訴崔小萌,孟老師的女兒曾經說過,她其實想當明星。


一直到今年,書院才有兩個學生真正達到了背誦三十萬字的要求,一位還來自台灣。


『我覺得這顯然不合理,現在我們國內最有學問的學者,是古典學者,也沒有人能背誦三十萬字。』徐梓對此不以爲然。


但這個標準卻實實在在改變了崔小萌和她的同學們的生活。


原先,對於背誦,學堂並沒有嚴格的要求,現在則有了『包本』的制度,所有學生,都要求將某本經典讀誦百遍後,進行『包本』,也就是一次性背誦,同時錄像,作爲以後進入文禮書院的證據。那些原本幾年前就背完了的學生,由於沒錄像,背了也不作數,重背時,又早忘得一乾二淨,狼狽不堪。


這成了一種變相的考核,學生和老師,圍繞著『進書院』開始緊張地運轉,一堂讀經課的時間也從六十分鐘增加到了一百分鐘。


『讀經的學生,不上書院是沒前途的。』老師們這麼動員他們。


『多一個上書院,學堂的名氣就大很多,方便招生賺錢。』崔小萌說,一個學生一年的學費是五萬塊。


『我不想上書院。』崔小萌的同學劉靈(化名)也和她在同一天退學了,『但我一說完,老師臉就沉了下來。』劉靈想學中醫,老師告訴她,中醫是聰明人學的。


『這不成了另外一種應試教育嗎?』崔小萌本想離開體制學校,沒想到又進了另一所—『讀經學校』。


唵嘛呢叭咪吽


『就像六字真言,不能因爲你念了沒用,就怪罪菩薩。』


2013年底的時候,凌龍的學堂還只有兩個學生。到了今年夏天,他的學生就有了十多個。其中七八個都來自張中和的學堂。


凌龍曾經是張中和學堂的讀經老師,2012年,他開辦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凌龍學堂。


在梧桐山,發生的第一場變革是放假。『原來學堂不放假,沒有暑假,也沒有周末,一個月半個月放一次。』不放假的原因,一是防止學生受到家庭、社會的『污染』,二是害怕學生放假了就不來了。


這種精神上的緊張情緒在梧桐山貫穿多年,無論學生還是老師,都被這種馬拉松式的『無休狀態』折磨。


『我的學堂從一開始就要過周末,學生和老師都要休息。』凌龍今年35歲,他曾經是一名健身教練,現在不介意做出改變。


『很多學堂是被理念困住了』。


2012年,一種新的教學方法傳入了梧桐山,針對讀經多年還不認字的情況,要教私塾的孩子先認字,再讀經。這在私塾的堂主們之間引發了激烈的爭論。


一位倡導先認字的堂主走在路上,就被其他堂主質問,『王財貴老師說了不用先認字,你怎麼能這麼做呢?』


變化發生在2013年,隨著危機的到來,許多私塾迫於壓力,開始反思,尋求改變。


原先,私塾教育與體制內教育完全切割,現在,爲了照顧那些讀完幾年私塾還要回歸學校的學生,許多私塾開了數學課。『原來宣傳,讀經的孩子,一個月就能學完小學六年的數學,那是假的。』


每天讀經七八個小時的私塾,也在減少,有的私塾一天只讀一個小時了,剩下的時間,都花在了學習才藝和體育鍛鍊上。


但也有一些私塾變得愈發堅定,『我以後只招願意跟我讀十年的學生。』張中和說,現在的變革是一種妥協和退步。


『大量讀經是有用的,不能因爲你沒做到,就怪罪這個方法。』張中和2013年入了道籍,他有了新的比喻,『就像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不能因爲你念了沒用,就怪罪菩薩。』


凌龍想的,則是要留住依然相信私塾的家長。他說曾經有一個慷慨的家長,被堂主們戲稱爲陳員外,2012年瘋傳世界末日時,還特意爲梧桐山的私塾囤了兩百噸大米。


『但現在他也灰心了。』凌龍說。


如今,梧桐山依然吸引了大批懷有國學情懷的家長,他們將孩子送入私塾,自己也在山上租了房子,陪讀。


『我們叫共學。』凌龍有些得意,其他地方只有高考陪讀,只有在梧桐山,才有家庭,爲了小孩讀經而陪讀。


『這種氛圍需要維護。』


『讀經的民間推動者對這一輪國學教育的興起是有功的。』徐梓說。如今,環境本身也有利於私塾辦學,雖然在法律上還是處於灰色地帶,但政府沒有打擊,而是默認。


深圳市福田區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嵇成中的態度,代表了一批體制內教育工作者的看法:『對教育的探索是一件好事。』


『培養聖賢很難,萬分之一的概率。』張中和說,當然大部分人都成不了,但只要培養出了一個,就算是成功。


『梧桐山是開風氣之先的地方,我敢說,十年之後,這裡肯定要出一個聖賢。』這麼說的時候,一個學生走了進來,鞠躬行弟子禮,然後便到一旁彈起了鋼琴,張中和的眼神也變得柔和了。


凌龍不知道聖賢是否會出現在梧桐山,但他表示贊同,『這是個需要聖賢的時代,不是嗎?』

張啟功 發表於 2014-12-20 17:44 | 顯示全部樓層
許多地方,拜下孔聖人,讀下弟子規就叫國學班了,害人不淺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