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596|回復: 1

[建築知識] 東亞華夏文化圈建築特點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1-2 21: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文章來源:東邦文化學館
一、越南傳統建築的特點:

跟中國寺廟相比,越南的寺廟有幾個特點是不能不提的:
對於現在的越南人來說,觀、寺、廟是分不清楚的,佛像精美的也不多。從祭桌到佛像是有一段距離的,而且貢品很雜亂,佛像也很多,相信上香的人裏面沒有多少個知道上面供的是哪位。

他們還保留著寫疏的習慣,通常都請老先生用漢字或喃字寫,但是去寫的人裏面沒有多少個是知道正確與否的,寫的人也一樣。

越南曾经受中國文化影響很深,就象古代的朝鲜、日本一样,越南也从中国的古建筑中学到了精髓,青瓦,飞檐,只是更宽大、更低矮,而且四面有窗,我猜是为了更好地降温和通风。越南的皇城的格局也很大程度是按照中国宫殿的建筑格局,和日本的京都、奈良一樣,不過是體量氣魄上小了一截。

明命陵

明命陵於1840年開始動工,明命皇帝將錦雞山改爲孝山,從而將這座陵寢叫做孝陵。1841年1月,明命皇帝駕崩而修建工作還沒完成。紹治皇帝才登基一個月後就馬上下令繼續按照父皇的畫圖修建孝陵。1841年8月20日,明命皇帝的屍骸被運入寶城埋葬,但是修建工作一直到1843年初才完畢。再界限于有1750米長的羅城的面積裏是佈置在長達700米的神道抽上的古建築群,包括宮殿、亭榭、樓閣等,起於大宏門,結束于皇帝陵墓後面的羅城腳,襯托在建築物之中是蓮池和松丘。顯德門是寢殿區域的開始。崇恩殿坐落在正中間,周圍有左、右配殿和左、右松房。路過宏澤門就到明樓。 建築的威嚴性和肅靜性,加上花草樹木的自然美景已經充分體現這位皇帝的嚴厲性格、淵博知識和浪漫情懷。

明命陵的風格卻又不同,這裏的建築大氣莊嚴,湖面也頗爲開闊。如果說嗣德陵更像是來自江南的精致園林,那明命陵則真正具有皇家園林的肅穆氣象。若說啓定陵以精致見長,那明命陵可說是最粗狂的陵墓了。但與其說這是座陵墓,倒不如說是座大公園更爲合適。整個陵墓占地遼闊,建築卻不多,穿行其中,四周草木蔥蘢,就像是在公園中散步。雖說如此,陵墓佈局卻粗中有細,據說該陵墓從空中俯瞰爲一中文的\"明\"字,是否如此,不得而知。據說明命皇帝有100多個兒女,每一個在他的嚴厲教育下都相當優秀,長大後都成為阮朝的棟樑,至於他為何有那麼多兒女靠的就是一種獨特配方的藥酒,後人以他的名命名為\"明命酒\"。

獨柱寺

在越南首都河內市中心的巴亭廣場西南胡志明陵園後面,有一座奇特的獨柱寺,建于1049年李朝之時,寺建在靈沼池中一根大石柱上,木結構,形若出水蓮花。整個寺廟僅建築在一根柱子上,一柱支撐一廟,造型奇特,成爲香客和遊客雲集之地。獨柱寺是越南獨具一格的古迹之一,到這個南亞國家旅遊是不能不在她面前駐足的。相傳李太宗(1028-1054年)年高無嗣,一天夜裏,夢見觀世音菩薩手托嬰兒,立于水池中的蓮花臺上,不久,李太宗果然得子,於是下令仿出水蓮花建寺,以世代侍奉觀世音菩薩,寺兩側還建有延佑寺,供養諸佛。後經仁宗(1105年)等李氏皇帝多次重修,規模一度相當大。每年陽歷4月8日,皇帝蒞寺行浴禮佛,各地僧衆雲集此地,聲勢浩大。現在的延佑寺、白塔、畫廊和龜田鍾(覺世鍾)都蕩然無存了,惟有獨柱寺掩映在蔥蘢茂綠之中。

文廟

已有千年歷史的文廟【文廟-國子監】,是河內保持最好且最美的古蹟,文廟建於1070年李朝時代,為祭祀孔子及他的四大弟子,
雖歷經千年的時間,依然保持原始的風貌。
越南河內文廟是越南儒教文化的代表與象徵,始建於1070年,
1076年創建國子監(後改名為太學堂),成為越南第一所最高學府。
1802年,阮皇朝遷都順化,河內國子監毀而廟存,成為只奉祀孔子的廟宇。大成門前的天光池位於院落中央,左右遍立進士碑林,共計82塊,
建於1484年至1780年間,記錄了82屆科舉考試中的1306位進士的姓名和籍貫。在文廟的一座碑亭上醒目地寫著「科甲中來名不朽」,
當時越南民間也流傳著這樣一句激勵子弟讀書用功的話:
金榜石碑,千秋永存。 文廟建築群位於還劍湖西面的阮太學路和德勝路之間,主建築結構坐北朝南,圍牆長1公里,紅牆綠瓦,古色古香。
主要建築有奎文閣、天光寺、大拜堂、正寢殿、啟貞祠等。
大拜堂內有清朝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橫匾。正殿內設有孔子供桌,供奉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塑像,兩側奉祀 中越兩國先儒。

二、日本傳統建築的特點:

1、擺脫了對稱美感的執著。
2、講求方位及建築表面的紋理質感。
3、使用\"模矩\",(1.8×0.9M、榻榻米),室內區域面積、立面開間均遵循此一原則,適用大量生產。
4、使用紙門形成走廊、空間運用保有彈性。
5、房屋與庭園的交替互換。枯山水庭園,只能在走廊上觀賞。

日本古代建築的發展,若以佛教建築傳入日本的飛鳥時代算起,亦已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歷程,其間的發展和演便充滿了生氣和特色,其中又被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古代: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和平安時代(553~1183年)(還包括飛鳥時代以前的绳纹時代、彌生時代和古坟時代)。中世纪:包括鐮倉時代和室町時代(1184~1572年)。近世則為桃山時代和江户時代(1573~1867年)。若以研究对象的類型來分,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等。

飛鳥時代(553~644年),是日本建築真正成體系發展的開始,這一時期的建築雖然現今已不存在,然所謂飛鳥樣式的建築却有留存,即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築——法隆寺。

關於飛鳥時代建築研究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戰後寺院遺址的發掘頗盛,通過遺址發掘的考古研究,獲得了一批珍貴可靠的實證材料。

奈良時代(645~780)是日本古典建築的黄金時期,這一時期佛教寺院建築尤其興盛,其建築奠定了日本所謂和式建築體系的基礎,並且這一時期的寺院木构建築擁有相當數量留存至今。著名的代表有東大寺、西大寺、藥師寺、元興寺、興福寺、大安寺及唐招提寺。

東大寺

平安時代是日本建築史上最具特色的時期之一,在 8世纪後期至12世纪的四個世纪中,日本建築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重要的演變時期。簡而言之,即唐風向和風的演變,或說唐代建築的日本化。在内容上,佛教建築仍為主流.受唐文化的影響,密教與净土教盛行。故日本平安時代建築史的研究,基本上是以密教與净士教建築的研究為中心的。

日本的密教有天台宗與真言宗,二宗的大本山比睿山延歷寺和高野山金剛峰寺,則自然是密教寺院建築研究的重點。此外東寺、醍醐寺、室生寺、當麻寺等也都是密教的重要根據地。

醍醐寺

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建築的形式亦不例外,尤其是中世紀的日本建築。其可分為三大樣式,即和式建築、唐式建築、及天竺式建築。而其中所謂的唐式建築即是源於中國宋元一帶的建築樣式。而宋元文化中又以禪宗對日本的中世文化影響最大故唐式建築又稱禪宗式建築。此時中國文化的傳入不但豐富了日本的宗教文化,更使日本的建築文化邁入一個新紀元。也使日本的各種藝術表現不論是建築,庭園,傳統茶道,甚至是能劇的表現都充斥著高度禪意,創造了一個寂靜且充滿冥想的空間,使人心更加的清澈,單純。

傳統的日本建築師強調整體的生態設計,他們以敏銳的感官去探究空間的深層本質,進而轉換成建築空間的元素,以塌塌米、竹、石、紙、木等,簡單的構成要素,形塑「空、間、寂」的獨特的日本美學。本書從茶室、民家、山莊、旅館、武士住宅、田舍家等12種典型的日本傳統建築形式,展現日本純粹與和諧的風格構成。

三、朝鮮傳統建築的特點:

傳統朝式住宅從三國時期(公元前57年~668年)到朝鮮王朝(1392~1910年)後期一直沒有大的變化。只是在某些方面略加改進,以適應北部寒冷和南部溫暖的不同氣候。建造傳統風格住宅的主要材料是泥土和木頭。泥土將室內同室外的熱氣隔開。房頂所用黑色瓦片是用泥土做的。 通常是紅色。而且,朝式住宅的框架不用釘子而只靠木樁支撐而成。簡單的傳統住宅裏有一塊長方形地板,一間廚房,有一邊是臥室從而形成一個 ’L’形,後來又形成了‘U’形或中間有一個院子的方形。上層社會的住宅由幾個獨立建築物構成,一處供婦女和孩子住,一處供家庭中的男子和他們的客人使用,稱作“廂房”,還有一處是給傭人們的。所有這些都在一座圍墻內。

文化

朝鮮鄰接中國,由於有著陸路與海路的便利,自然會受到自唐代以來的漢文化影響,比如文字、繪畫、建築等方面。其傳統建築的形式正是在匯合中國傳統建築中的諸多元素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

盡管朝鮮的建築藝術歷來同鄰國中國和日本的藝術有相同的美學觀念、題材、技巧和形式,比如,在對於建築群體的軸線關系的強調、圍合式院落的空間處理以及建築物基本的梁架構造體系等方面。但是,朝鮮的建築傳統包括其他相關文化領域都一直堅守著自己特有的、富於個性的藝術風格和意向。同時應當看到,朝鮮所發展並形成了的藝術,包括建築藝術,都似乎比較少地表現出像中國傳統藝術那樣的宏偉和超絕,而且,也缺乏像日本藝術那樣的成熟的裝飾意識與精準。從技巧的完美與效果的精確的角度來分析,中、日的傳統建築被認為要高於朝鮮的。

建築觀

正是由於有了這種尊重的和趨向自然的心理支撐,在朝鮮各類傳統建築的營造過程中,往往就形成了一種清晰、寧靜、平和的氛圍,以及謙和而內斂的環境意向。此外,朝鮮的文化系統和建築藝術等方面,除了佛教的啟發與復雜影響之外,中國民間的陰陽五行、風水堪輿、道教儒教等多方面的哲學影響也很明顯,這甚至會延伸到他們對於空間的經營和環境氛圍的營造當中,這與朝鮮國家發展的歷史有著直接的關系。

朝鮮人的與自然相和諧的世界觀,使得朝鮮人民能夠相信自然、應對環境、從容生活,一如既往。在他們的自然主義哲學當中,並不強調崇高而與自然對立,也不會把所有的細節把玩得天衣無縫,而是把自然環境始終當成最重要的因素和手段運用於建築的規劃、選址、立基和建造方面。他們對於這些哲學的解釋和運用有著自己的選擇和調和方式,在空間處理方面恰恰就是一種心緒的細膩和內斂的美。朝鮮建築的選址也遵循“見山見水”的風水原則,將自然環境的外部特征賦予特殊的意義:要背山面南、前有水流,極力避免建築破壞自然地形輪廓,以免擾動人們非常重視的自然的和諧,避免個人智力不能正常發展。

由此就可以看出,朝鮮古代建築師重視建築物與自然環境的和諧與協調,決不做出違背瑰麗的自然環境的舉動,也不以高度、壯麗等形象同自然景觀比高低、爭上下。這,也許就是匠師們或者朝鮮民族的不同尋常之處了。他們在試圖實現“使建築物同自然環境相和諧”的理想的同時,多多少少也會將更多的欲念深埋心底,創作被長久地壓抑著,藝術的靈性雖也順服,卻又在等待釋放。進而,在努力地順應自然、化入環境的同時排除了喧囂而呈現澄明,例如朝鮮的古代寺院。

朝鮮建築中所強調的不與自然相互沖突的觀念,還表現在將佛教的寺院選建在景色優美、樸實無華的山野當中,那些卓越的佛教藝術傳統的創造者首先把其根基栽植到自然裏面。多半建於山麓或者深谷的古寺、禪院,其布局和建築設計一般采取回避或者歸隱的理念,意在將內心積郁向著大自然釋放,尋求俗世間難於企及的空靈。寺廟中的凈室、佛堂和經堂等建築物分布疏散,院落寬闊,尺度也較平和,便於接納周圍的山石林泉,四周皆由高矮不齊的樹木圍合起來,對外既障亦透,空間富於層次,盡最大的可能使得寺院不會引人註目,空間在此是無為的。雖形趨無為,然意達廣宇,古寺低平的尺度、闊落的間距,無不顯示朝鮮人對世界的接納與關照,也闡示宗教空間的雋永及其內涵的神秘性。

宮殿

朝鮮宮殿廟宇的型制式采用如同中國的大式建築體系,用鬥拱,梁架舉折相對平緩,出檐深遠而渾厚,上覆厚重的瓦面。此類建築的風格多近於中國唐風,但是也有一些建築物的手法和構造發生一定的變化,。在寺院和宮殿建築之上普遍采用彩繪圖案。

以最近新修繕完畢的景福宮為例。位於朝鮮首都漢城的景福宮,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宮殿和王家園囿,由李朝始祖李成桂始建於1394年。因中國古代的《詩經》曾有:“君子萬年,介爾景福”辭句,景福宮便巧籍此句而得名。景福宮宮外建有磚砌圍墻,全長3626米、高約3米余。宮南建有光化門,門內為興禮門,興禮門外有一條東西向的運河,建錦川橋橫跨於河上。宮的東邊建有建春門,西有迎秋門,北門為神武門。建築群一如

景福宮的正殿——勤政殿,是整個宮苑的中心建築,李朝的各代國王都曾在此處理國事。勤政殿建築面南,前部為寬闊的大庭院,四周環以單層的廊廡式建築,庭中有甬道,以青磚漫地。建築物坐落於雙層花崗石砌雕欄雲臺之上,上層四角各出獸形吐水。雲臺各層皆環以雕欄,石欄以仰覆蓮花承托扶欄,比例厚重、雕飾粗獷,僅在雲臺轉角地方和石級兩側雕欄的連接處設石雕望柱,柱頭雕有神獸。在雲臺的南北側的中央各有一處石雕丹壁,兩側夾以石級,東西側各設兩處無丹壁石級。建築物面闊五間、進深五間,上為重檐歇山頂,在兩重屋檐之間開設細密的隔扇窗。勤政殿的門窗和隔扇等部位皆飾以青綠色,而梁柱則使用朱漆刷飾。

在宮苑西側蓮池的東岸,向西探出一片石砌平臺,周圍以石雕欄桿圍合,形如石舫,有石橋與東岸相連接。其上建有一座樓閣式的殿閣——慶會樓,那裏曾是國王大宴賓客、遊藝觀景所在。石舫和建築物的南、北、西三面環水,遠岸皆為園囿、樹林或者花圃,視野開闊。慶會樓面闊七開間、進深五間,底部架空,二層通敞。下部架空層以整塊四方條石作柱礎,石柱礎帶有一定的收分,上部設通透的木制大平臺,無門窗,上覆單檐歇山式灰瓦頂。木梁柱刷飾朱漆,檐下檁枋椽及鬥拱等構件上遍飾彩繪。建築物的型制樸拙、尺度宏大。

此外,在景福宮內還建有思政殿、乾清殿、康寧殿、交泰殿等大型殿宇和配屬建築物,皆以漢文書寫的牌匾懸於當心間的梁枋上。在景福宮各處建築物的內部,裝飾和彩繪十分豐富,裝飾線條流暢自如,紋樣自然而多變,多為紅綠相間,也有黃藍錯雜,並配以金箔點綴其間,色彩效果溫暖而熱烈、對比強烈而又不失協調。在宮苑的東北面還建有一座十層高的敬天奪石塔,高居於石雕臺基之上,石塔平面為四邊形,建築物的收分相當明顯,造型古雅,是朝鮮的國寶之一。

由於氣候寒冷,景福宮各主要的生活起居用房都建築於石臺基上,並於底部設置地下煙道供暖系統,於室內形成火炕並將地面加熱,這種方式是由朝鮮各個歷史時期一直使用至今的火塘發展而來的。其建築物的旁側則建有用於添加炭火的孔道,以及通煙的煙囪狀“溫突”,保證冬季裏不在室內生火便可以直接取暖。“溫突”靠外墻而建,且外觀極富於裝飾性:體量高於房檐呈塔狀,周身由磚塊砌築,並在上面砌成漢文的圖樣,多為“萬壽無疆”或者雙喜聯字等吉語。景福宮宮苑在1553年被大火燒毀了北部的一部分,日據時期宮殿建築群的大部分又受到嚴重破壞,到1865年重建時只有10座宮宇尚保持完整。目前只恢復了其中的若幹座,現在所看到的是2004年經大修和翻新過的樣子,而景福宮完整時的盛景只能夠由人們借助自己的想像去憑吊了。

民居

囿於嚴格的等級制度,朝鮮傳統民居不允許有過大的規模,在細部方面也不能夠張揚、繁瑣,盡量不著彩繪裝飾。其傳統住宅的理想模式為:住宅正面墻外設一泓水池,池內植蓮花、建木亭,並在宅院後部建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與大自然相互協調的環境呈現素雅而淡靜的氛圍。同趨向自然的選址營造體系的自然哲學觀一樣,民居建築物內部的空間多不強調多變曲回,尺度較小。而普通的民居建築則類似幹欄,上蓋稻草屋頂,內為地炕用以取暖。士紳階層的宅邸則寬敞宏大,采用瓦屋頂。

住宅所用的木構架和木門窗等都基本不作繪飾而保持天然的紋理,構件尺度較小,形式簡約而少裝飾,屋面一般用茅草覆頂,屋頂形式有小歇山式以及懸山式。在山區和鄉村地區還常會見到樣式較為原始的民宅:平面為簡單的長方形,內部空間劃分為兩個房間和一個廚房,也有的民居平面采用由長方形演變而來的L形,即在主房的一側加建一個偏房,當中的主房與偏房的內部空間是連通的。也有的民居是在兩側各加一偏房,使住宅的平面呈半圍合狀的U字形。還有的住宅以正房及偏房沿四邊分列,從而平面圍合成為方形內院,建築物中間的內庭院作為起居和日常活動的空間。院內按照樹種樹形的不同穿插種植,形成多層次的立體式景觀。

在朝鮮,渾厚自信的宮殿建築絢爛地聳立於,平實恬靜的寺廟隱退於山巒泉流,疏闊的鄉間民居謙和地融於原野。從他們的傳統建築分析而知,朝鮮人空間意向中的追求簡潔、趨向自然、體現雋永的精神,以及對大自然大山水的崇敬和親近的藝術取向和表達力量,皆不會遜於中、日。

中國傳統建筑以中国为中心,流波泛及朝鲜、日本、越南等广大东亚地区,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们与中国一起,共同构成为以中国建筑为核心的东亚建筑。
忠方印 發表於 2013-11-3 14:44 | 顯示全部樓層
共同发展!学习才会进步,谢了












麦徳雅网 http://www.maideya.com/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