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78|回覆: 0

[漢語教育] 試論目的語環境優勢在對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2)

[複製連結]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3-8-29 18: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漢學網
3 自然語言環境與課堂語言環境習得的差異
  自然語言環境是一種無人教授的自然或接近自然的語境,而課堂語言環境主要是在課堂教學方式下的語言環境。大量研究表明,身處自然語言環境和課堂語言環境都有助於二語習得。在自然語言環境中,幾乎所有的兒童,都能完全習得母語。同樣,在自然語言環境中,大多數的第二語言習得者,尤其是兒童,也能在相對較短的時間裡學會用當地語言交流。然而,在課堂語言環境中,許多外語學習者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卻無法熟練掌握該種語言。原因在於不同的語言環境,語料輸人不一樣。在自然語言環境中,語料輸人具有自發性、可理解性、無序性。而在課堂語言環境中,語料輸人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爲,教師決定學習者所接觸的語料的內容及其複雜程度,對語言規則的描述非常清晰,交流的主要目的在於傳授和學習語言規則。由於語料輸入的不同,兩種環境對二語習得的影響也不同。課堂語言環境雖然缺少了自然的語言交流,但由於注重語法、詞彙、整體結構和布局的講授,注重正式語言的運用及大量的閱讀,並增加了老師『填鴨式』的灌輸,閱讀能力和語言的書面運用能力提高了。相比較而言,自然語言環境下,口語的熟練準確程度更容易提高。自然語言環境有利於聽說能力的培養,課堂語言環境則更有利於培養外語的讀寫能力。由此可見,自然語言環境與課堂語言環境在二語習得中都不容忽視,對於來華留學生,學校的教育理念不能僅僅拘泥於課堂的正式學習,同時也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覺利用自然語言環境,更有效的習得漢語。
  4 利用目的語環境優勢的途徑
  留學生習得漢語的場所主要是在學校,所以學校教育決策部門應根據學生的需求,配置漢語電教室,提供可供學生選擇的音像資料,提供開展漢語活動相對穩定的場所。學院圖書應保證有足夠數量的漢文圖書資料供學生學習和查閱。學生是創造和利用語言環境的主力軍,離開學生的積極參與,再好的語言環境和條件也不能達到很好的教學目的以及培養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目的。所以,教師要鼓勵並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到課外第二課堂活動中去。
  除了學校,留學生在課餘校外、校內的漢語大環境中習得漢語知識的機會也不容忽視,做到課內課外相結合。重視學生對課外漢語環境的利用情況,了解學生課外學習漢語的途徑,包括對中文的視聽、漢字文本的閱讀、與中國人的交流等。可以通過收集生活中常接觸到的語料,如在大型建築物、商場、主要街道、公園、公共娛樂場所,甚至商店裡商品上的漢語標籤以及在一些商品廣告或大型圖片展示上的漢文字樣等,這些在實際生活中很多人都會遇到一些漢語名稱,以及學習中感興趣的話題和文化知識,對這些在交際中能夠滿足基本需求的語料加以收集整理成圖文並茂、通俗易懂、語言地道的漢語畫冊,存放於留學生漢文圖書室,供更多的留學生借鑑。筆者認爲這樣不但具有吸引力而且會讓學生學到更多在實際生活中關於衣食住行的漢語知識,表面上看是對語言知識的補充,其實質正是本文所要強調的對目的語環境的利用方式。
  5 小結
  總之,筆者認爲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充分利用課堂及自然環境相結合的途徑提高漢語水平,而不能僅僅拘泥於課堂學習。通過調查發現,很多留學生選擇來華學習漢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中國得天獨厚的語言環境使然,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師應當了解留學生的興趣點所在,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將任務式教學融入課堂及課外的學習中。掌握不同水平的留學生所熱衷的語料,分國別、性別等歸類整理,爲不同目的和不同需求的留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通過本次的問卷調查及訪談,筆者認爲,學校應當努力引導並鼓勵留學生自覺融入真實的漢語環境,充分利用課外豐富的漢語資源。事實證明,『要想學好語言,有突破,就需要眼界更開闊些,知識面更廣些,基礎更牢些,實踐能力更強些。』②因此,必須要有大量的語言實踐和語言輸入做基礎。要做到這一點,來華留學生就要努力將自己融入漢語環境,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習得漢語。
  【參考文獻】
  [1]仇鑫奕.目的語環境優勢與對外漢語教學的新思路[M].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0,12.
  [2]劉頌浩.第二語言習得導論:對外漢語教學視角[M].3版.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7.
  注釋:
  ①Stern, H. H. 1983.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9-14.
  ②朱德熙【語法分析講稿】後記[M].商務出版社.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