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14|回覆: 0

[醫藥臨床] 治肝火爲何用吳茱萸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3-8-10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吳茱萸辛、苦、熱,通常用於治療肝寒證。左金丸治肝火,爲什麼要用吳茱萸?
  通常認爲,左金丸中吳茱萸用作反佐。如【醫方集解】:『吳茱辛熱,能入厥陰,行氣解郁,又能引熱下行,故以爲反佐,一寒一熱,寒者正治,熱者從治,故能相濟以立功也。』
  此類論述說理順暢,但仔細想來,似也有疑問:
  行氣解郁,左金丸證有氣鬱嗎?
  吳茱萸辛熱,果真能『引熱下行』嗎?
  其實,基於左金丸治肝火,吳茱萸在方中作用大致有二:一是李時珍所說的『引導』。吳茱萸入足厥陰肝經,黃連配有吳茱萸之引導,使瀉火之力作用於肝。二是【醫方集解】所說的『從治』。治熱以寒,大劑黃連苦寒正治,小劑吳茱萸辛熱從治。正如【丹溪心法·火】中所指出的:『凡火盛者,不可驟用涼藥,必兼溫散。』吳茱萸爲『溫散』者。
  一方中寒熱並用,自【傷寒論】瀉心類方開其先河,後世醫家代有發揮。不僅用於治療證有寒熱錯雜者,也有單取用其氣或味來配伍治療單一寒證或單一熱證者。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中對這一組方方法有如下一段論述可供參考。
  『古方治痢:香連丸,用黃連、木香;姜連散,用乾薑、黃連;變通丸,用黃連、茱萸;薑黃散,用黃連、生薑。治消渴,用酒蒸黃連。治伏暑,用酒煮黃連。治下血,用黃連、大蒜。治肝火,用黃連、茱萸。治口瘡,用黃連、細辛。皆是一冷一熱,一陰一陽,寒因熱用,熱因寒用,君臣相佐,陰陽相濟,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無偏勝之害也。』
  有必要提一下吳茱萸的『引熱下行』。【本草綱目·果部第三十二卷】是這樣記述的:『又咽喉口舌生瘡者,以茱萸末醋調貼兩足心,移夜便愈。其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蓋亦從治之義。』
  這裡的引熱下行,當指這一治法而言,而並非吳茱萸口服即有引熱下行之效。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