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2|回覆: 0

[醫藥臨床] 扶陽核心是扶正而非溫法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3-8-10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扶陽思想有爭議
  近幾年來,中醫界興起了一個重視人體真陽,擅長重劑應用附子、姜(生薑、乾薑、炮姜)、桂(肉桂、桂枝)等辛熱回陽、溫陽、通陽藥物辨治陰寒之證的學術流派,叫做『扶陽派』,又稱為『火神派』。
  這個學術流派的創始人為清末的傷寒大家鄭欽安,自其【醫理真傳】、【醫法圓通】和【傷寒恆論】問世以來,這個學派漸成體系。
  但在『扶陽學派』臨床療效受人矚目的同時,也頗受爭議。質疑『扶陽派』者,主要是認為『火神派』理論偏激,用藥偏執溫法,重陽而忽視陰,濫用大劑量附子,弊大於利等。
  出現這種質疑的原因:一是部分醫者把扶陽學術思想所說的,人體病理上的『陰邪』與生理上的『陰氣』概念混為一談,或不自覺地偷換了概念,故而產生了一些對扶陽學術觀點的誤解。
  二是相當一部分學習和應用扶陽學說的醫者不重視學習【傷寒論】六經理法,沒有透徹領會鄭欽安學術觀點的精髓,沒有真正理解扶陽學術思想中『陽』的真正內涵;臨證時不詳辨舌脈證,逢病多視為陽虛,遣方用藥時,應用附子等峻藥,不論是功效、劑量,還是作用靶點等都心中無數,且不分病證輕重和個體差異,常盲目大劑量、超大劑量濫用,以致人們頗有微詞。
  但療效是硬道理,扶陽學派既然能夠存在和興起,自有其不可否認的臨床療效,應當將其理法觀點的核心所在闡釋清楚,才能讓人們理解和認同,筆者現將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做一闡述。
  理論根基是【傷寒論】
  實際上,真正的扶陽學術思想創始人應當是張仲景,張仲景是最擅長應用扶真陽、溫中陽、回陽通陽方藥的。【傷寒論】的精髓除了保胃氣,存津液外,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處處以顧護陽氣為要的。
  六經中三陰經理法闡釋詳盡,三陰方證,皆為虛寒之證,經方中有不少應用附子、桂枝、乾薑、生薑等溫熱藥的方子,如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白通湯、附子湯、真武湯、理中湯、桂枝加附子湯,以及不少加用附子的方子,都是治療真陽虧虛,或陽衰寒盛之大病重症的,這些方子的主旨就是扶陽氣而祛邪。
  四逆湯等經方用活了(用好附子),的確能夠大大提升中醫臨床療效,可以說,扶陽學說的理論根基就是【傷寒論】。
  鄭欽安及其傳人盧鑄之、吳佩衡、范中林、祝味菊、唐步祺等各以扶陽學術特點臨證而成享譽一方的著名醫家,皆是【傷寒論】的研究大家。
  因此說,扶陽學術思想的理論根基就是【傷寒論】,要真正掌握扶陽學說,就必須透徹地學習和領悟【傷寒論】的六經辨治理法。否則在臨床上就用不好扶陽學說。
  扶陽思想核心是扶正
  【傷寒論】全書的精髓就是扶正祛邪,也就是扶助人體的正氣,扶正而加強祛邪能力,祛邪有助於扶正。外邪侵襲人體,人體正氣會奮起而抗邪,如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脈證的機理就是正氣奮起抗邪外出而表現的證候。經方如麻黃湯或桂枝湯以及少陰傷寒的麻黃細辛附子湯,不過是助正祛邪外出,或祛邪而幫助正氣來復,病癒最終還是要靠機體自身的修復能力。
  人體自身有強大的自我修復能力,人身愈病,實際上主要靠自我修復能力,藥物不過是助其一臂之力而已。這個自我修復能力的本源就是人身正氣。正氣充足是自我修復能力恢復的前提條件。
  人體的正氣,包括真陽、真陰、氣、血。氣屬於陽,血屬於陰,萬病不離陰陽氣血。【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內經】論疾病發生之理,就是基於陰陽而歸結於氣血。所以,陰與陽,氣與血相輔相成,互生互用,二者是一個整體,不可分割。
  扶陽學派臨證辨治的關鍵是在扶陽的基礎上來救生理上的陰,扶陽學說所扶的『陽』,就是扶助人體的正氣,即以扶陽的理法方藥通過回陽、通陽來達到救助機體真陰及其所屬的陰津、陰血的目的。從而修復機體正氣,以助祛除病理上的陰邪,糾正陰陽互損,或防止陰陽離絕的現象發生,使機體恢復並維持動態的『陰平陽秘』狀態。這實際上也同時是重陰的,因為這個正氣包括機體陰陽的全部,即整體陰陽。
  而所謂『扶陽抑陰』的『陰』,不是生理上的真陰及其所屬的陰津和陰血,而是陰邪,即陰寒積聚,痰飲瘀血等病邪。
  在深刻理解【傷寒論】扶正之旨,以及通過扶陽來救陰的理念上,鄭欽安的體悟最為深刻,他對『仲景立方立法之旨』極為推崇,曾『沉潛於斯二十餘載,始知人身陰陽合一之道,仲景立方垂法之美』(【醫理真傳】),並對陰陽合一分析的非常精闢。
  他說:『水火(水即血也,陰也;火即氣也,陽也)相依而行,雖是兩物,卻是一團,有分之不可分,合之不勝合者也。……二物合而為一,無一臓不行,無一腑不到,附和相依,周流不已。氣無形而寓於血之中,氣發乎上,故從陽;血有形而藏於氣之內,血法乎下,故從陰。』(【醫理真傳】)所以,其重視扶陽,主導思想是扶陽救陰,着眼於修復機體一元正氣,使陰陽『二氣均平』。
  鄭欽安臨證重陽,並非偏激,而是針對清末溫病學派過用寒涼而致陰陽失衡的糾偏救弊之舉,其用藥從不偏執於一端,而是辨證論治,始終着眼於人體陰陽平衡。
  如鄭氏臨證,既有『辨認一切陽虛證法』,又有『辨認一切陰虛證法』(【醫理真傳】),其用藥『貴在認證之有實據耳。實據者何?陰陽虛實而已』(【醫法圓通】)。
  其治病始終不忘平調陰陽『以協於和平』,『而使之和平』。他還深有體會地說:『千古以來,惟仲景一人,識透一元至理,二氣盈虛消息,故病見三陰經者,即投以辛熱,是知其陽不足,而陰有餘也,故着重在回陽;病見三陽經者,即投以清涼,是知其陰不足,而陽有餘也,故着重在存陰。』(【醫理真傳】)
  附子有扶正和祛邪雙重功效
  扶陽學派治病重視扶陽,就是抓主要矛盾的立足點。扶陽重視應用附子,體現了陰陽平衡的關鍵在於陽氣一方,陽氣虧損較易及時補救,如可速用附子等藥回陽救陽;而陰是主靜的、基礎的,虧損了不容易快速糾正,只能在陽氣恢復的情況下,慢慢靠自身正氣調理修復。
  如中醫講陽氣旺可以生陰血,因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所以,附子通過扶陽固脫,攻逐邪氣而達到『少火生氣』,進而有助於陰血的恢復,達到陰陽平衡的目的,達到扶助和促進人體自我修復功能而愈病的目的。所以,重病、大症救陽為急,這也是扶陽學說治病抓主要矛盾的關鍵所在。
  中醫的一切治療手段,實際上就是修復人體自我抗病機能而愈病,扶助人體的正氣而驅邪外出。扶陽派臨證所用的重點藥物是附子,而附子的功效能很好地達到這一目的。附子用途廣泛,如辨證準確,則療效好且見效迅速,而其治病功效的關鍵在哪兒呢?
  附子這味藥好就好在有扶正和祛邪的雙重功效,且重點在扶正。
  【本經】說,附子『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創,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拘攣。』金代醫家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說,附子『去臓腑沉寒,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清代醫家汪昂【本草備要】說,附子:『補腎命火,逐風寒濕。』
  上述所說的『溫中,金瘡』,『補助陽氣不足,溫熱脾胃』,『補腎命火』就是扶陽助正,而『主風寒咳逆邪氣,破症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躄』,『去臓腑沉寒』,『逐風寒濕』就是祛邪。
  附子辛熱燥烈,火性迅速,無處不到,既有很大的溫通之功,其回真陽、續絕陽之力無藥可以替代,又有強力的驅邪之力,攻堅克難,破陰回陽。且其祛邪之力是建立在扶正基礎上的,作用於人體主要是能夠強力啟動人體正氣,即扶真陽,固元氣,迅速改善人體自我修復機能而抵抗病邪。
  附子合理應用乃是少火,如果濫用,則藥性亢熱,則是『壯火』。【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準確辨證應用附子,就是將純陽大熱之性轉化為扶助少火的溫和生氣之性,從而能與人體生理的溫煦之氣同氣相求,促進生精化氣。
  所以,掌握扶陽學說,應用四逆湯特別是應用附子要有嚴謹的學風,臨證必須準確辨證,既要敢於應用又要謹慎;用藥期間,勤觀察、勤隨訪,把握好病證機轉,隨證加減,正所謂『膽欲大而心欲小』。在沒有真正學好【傷寒論】六經辨治精髓,沒有掌握好四逆湯類方證治規律及附子等峻藥臨床應用技巧的情況下,切不可盲目濫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