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948|回覆: 0

[醫藥臨床] 『給邪出路,以汗爲憑』治難症

[複製連結]
南丘 發表於 2013-8-10 21:5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要說『給邪出路,以汗爲憑』,先要說明幾個問題。
  一是『邪』。談及邪,筆者頭腦中出現的是臨床大家張子和的名句:『夫病之一物,非人身所素有也,或自外而入,或自內而生,皆邪氣也』,『邪氣加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邪之中人,輕則傳久而自盡,頗甚則傳久而難已,更甚則暴死。若先固其元氣,以補劑補之,真氣未勝而邪已交馳橫騖而不可制矣。惟脈脫下虛,無邪無積之人,始可議補……先攻其邪,邪氣去而元氣自復也』。
  二是『出路』。筆者曾撰文說『給邪出路』,要以正氣最小的損傷爲代價,給邪出路、控制入路,建立體內健康新秩序。因爲,邪積聚於人體爲災,攻邪可謂抗災、救災,但抗災不能忽視災後重建,要使邪的產生減少,並且有暢通的排邪渠道。
  三是『汗』。談及汗,筆者頭腦中出現的是如下經典名句:『陽加於陰謂之汗』;『人之所以有汗者,皆生於谷』;『一時許、遍身、漐漐微似有汗』;『陽氣內蒸而不驟泄』;『測汗者,測之以審津液之存亡,氣機之通塞也』。如此,汗便與健康相關的陰陽、氣機、脾胃都產生了密切的聯繫,而正常出汗所涉及的時間、範圍、量、勢等方面也都得到了恰當的表述。
  而且,談及汗須知正汗。正汗指同時滿足四要素(持續、緩和、遍身、微汗)的出汗。要達成正常的出汗,需要四條件——陰充、陽足、脾胃和、氣機通達。正常的出汗是健康的標誌之一,如能達到正常的出汗,便更接近健康或者已經達到了健康。
  『以汗爲憑』,即正常的出汗只是治療過程的標誌之一,汗只是標誌,不是方法,更不是目的。當然,汗出正常不等於健康。汗更多體現的是邪的出路通暢。如果邪的出路暢通,但不能控制邪的聚集,也就是邪入的過程,同樣不會達到健康的目標。故治療是有步驟的,給邪出路是第一步。
  可以說,『給邪出路,以汗爲憑』即是廣汗法的本質。以廣汗法的思路治療很多疑難病症,符合健康醫學的總則,符合立足長效、著眼長遠的原則,以下用一些實例說明。
  某女,中學生,患銀屑病數月,遍身起疹,治療無效。獲悉筆者使用廣汗法,求治。
  我得知其大小便及月經等均通暢,只有汗路不暢,遂未用藥;先囑其食溫熱羊湯、忌食生冷、家中開空調控制在30℃左右,多做運動。一月後反饋,經常保持汗出微微遍身,不藥而愈。
  銀屑病皮損是人體選擇的邪之出路,這條『路』我們不歡迎,需要換一條路,但千萬不能堵路。汗可以替代皮損,成爲我們可以接受的『出路』。用藥可以得汗,很多時候不用藥同樣可以得汗治癒銀屑病。如此看來,治療疾病、恢復和保持健康,最重要的是理法,而不是方藥。
  某女,3歲,發燒數日,中西藥迭進只可暫時取效。患兒用藥有汗,停藥則無汗,檢查結果很是複雜,家長非常緊張。
  筆者向家長解釋,發熱是身體自發排邪的外在反映,只要能保證患兒安全,發燒並不可怕。作爲醫生,可以幫助小兒機體更快地把邪排出去,讓身體沒有必要再發熱。
  遂處方以生大黃、竹葉、梔子、甘草少量,神曲、山楂、麥芽等大量,囑大鍋熬水,熬開後5~10分鐘服用。每隔10~20分鐘即少量服用湯藥。藥一直煎著,一直喝著。服藥30分鐘後開始大便數次,但小兒並不難受,2小時後開始頭部微汗,然後胸背、四肢也慢慢見汗,汗出微微遍身持續3~4小時,服藥一劑後燒退未再反覆。
  如此看來,『給邪出路、以汗爲憑』不僅治療慢性雜病,急性病也可以起到快速、穩妥的療效。
  某女,年近60,三叉神經疼14年。咀嚼食物都會引起劇烈疼痛,頗以爲苦,中西醫門診治療無效,住院治療數次亦無效。筆者發現其下肢涼,上焦煩熱,遂以脛前發熱微汗爲目標,囑咐下肢多穿褲子,適度多動;先期配合中西藥治療,然後先停西藥,後停中藥,生活習慣逐步改善,經過5個多月的系統治療,14年的頑固三叉神經疼痛竟然痊癒。可知,強調理法,多種治療手段協調配合,針對下肢的瘀滯,溫通得汗、『給邪出路』,對於老年性的頑固疾病可以有好的治療效果。
  正常的出汗是人類的本能,但是很多偏離健康的人慢慢不『會』出汗了。『給邪出路,以汗爲憑』的廣汗法,目的就是調動一切手段,讓人恢復並且保持其正常出汗的本能。實踐證明,廣汗法應用甚廣,並且符合人類崇尚自然療法的趨勢,希望越來越多的醫者和患者關注廣汗法。離健康越近,離疾病就越遠。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