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04|回復: 0

[医药临床] 深究三阴三阳论治银屑病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3-7-21 21: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来源: 中医药报
  开篇语:《内经》说:“诊病不问其始……卒持寸口,何病能中?”(见于《素问·征四失论》)《伤寒论》说:“不知病源,为治乃误。”(见于《伤寒例》)这些都强调了审症求因、见病知源的重要性。也就是说,学中医不仅要识方,更要识病、识症。
  中医正道是什么?笔者以为是理法为先,然后是理、法、方、药、量、用六个方面的丝丝入扣。这与当下强调方症对应、将方作为学习中医核心的误解是截然不同的。作为中医,想要用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系统病(整体的、复杂的、涉及全身系统的疾病),舍却重新重视理法,别无他途。当然,重视探寻人体的健康与疾病之理,诊病与治病之法,与深究方药量用之理并无矛盾,古人也有“切脉认症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的感叹——说明识病、识症准确,用方不精同样不行。
  方与理不可偏废,立言只为纠偏,在漠视理法的时代,着力强调理法才可使中医发展走上正道。
  三阴三阳辨病,众说纷纭。
  如果离开《内经》和《伤寒论》,则似乎都有道理。但是如果回到《内经》、回到《伤寒论》,我们可以发现:三阴三阳只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的分类方法。
  这种分类方法不仅与足六经体系经脉循行部位及其所属脏腑有关,还与疾病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
  《内经》中不仅热病篇用了三阴三阳归类的方法,而且呕吐(缺太阳呕吐)、厥、头痛、腰痛、疟等疾病都用到了三阴三阳归类的方法。
  笔者认为,《伤寒论》只是为理举例,对于特定的“伤寒”病用了三阴三阳的归类辨病方法,如果能举一反三,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对于其他疾病的三阴三阳归类法。
  谈到了疾病的归类辨治方法,有一点需要说明,这种归类方法,说白了就是针对特定疾病的“中医临床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的桥梁。
  中医基础理论是针对人体生理、病理的总原则和学问,而中医临床理论是针对某一特定疾病的辨治理论,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具体化。
  笔者以对于《伤寒论》原理有限的认识为基础,创立了银屑病三阴三阳辨治的中医临床理论,验之临床,收效尚可。现详述如下:
  太阳之银屑病,起病急,皮损小而泛发,恶寒无汗,脉可浮紧,急治以麻黄汤类方开腠解郁为主。
  阳明之银屑病,皮损色红,发热明显不恶寒,胃家实,脉滑有力,治以白虎汤类方清热解郁为主。
  少阳之银屑病,病情迁延,胁肋部位皮损居多,神情默默,上焦郁热,脉多弦细,治以柴胡类方散郁调气为主。
  太阴之银屑病,起病慢而局限,皮损多见于下肢,色不甚红,苔腻。可伴纳呆泄利,不可凉血攻热,缓治以桂枝人参汤类健脾温通为主。
  少阴之银屑病,脉微细,皮损顽厚,色白或潮红,可伴失眠或神差,治以真武汤类或黄连阿胶汤类补虚散凝为主。
  厥阴之银屑病,汗出部位局限,皮损可局限于头顶,可伴久利、腹痛、少腹不适,治以乌梅丸类方补虚温下散郁热为主。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