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49|回覆: 0

[國學灌水] 齊白石愛財:賣畫賣印詳盡標價錙銖必較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3-7-19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浙江日報
齊白石愛財,是出了名的。書畫家大多標榜清高,恥於言錢,而齊白石賣畫賣印,則是詳盡標價,錙銖必較。客廳里貼滿了價碼錶:『四尺12元,五尺18元,六尺24元,八尺30元,冊頁摺扇每件6元』;『題上款者加10元』;『花卉加蟲鳥,每隻加10元,藤蘿加蜜蜂,每隻加20元』;『另,工筆貝葉草蟲,每隻照原筆單加三倍,大洋紅之畫另加價』;『常用名印,每字三金,石廣以漢尺爲度,石大照加。石小二分,字若黍粒,每字十金』…… 
  齊白石賣畫賣印,不講情面,不論是誰,都得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不能賒帳,不能還價,不能以物代錢。牆上告白云:『送禮物不畫,請客不畫,爲外國人翻譯者無報酬』;『君子有恥,請照潤格出錢』;『減價者,虧人利己,余不樂見。』壁上還掛有一幅【招飲圖】:一老人手持酒壺,一手招另一老人來飲酒,持筆老人一手卻之,且面帶怒容。此即齊白石本人也。
  齊白石常到榮寶齋『靈市面』,別的畫家價格一有上浮,他緊跟著往上調價,生怕吃虧。
  上世紀40年代,白石老人已是名滿天下,市肆上偽冒他的作品不少,甚至連他的至交梅蘭芳買的【春耕圖】、弟子李苦禪買的【蔬香圖】,也都是冒名的贗品。他於是鐫刻了『吾畫遍行天下偽造居多』、『吾畫遍行天下蒙人偽造尤多』兩枚印章鈐於畫上。後來又定製了『齊白石』鋼印,壓蓋於畫角,或直接在畫上押上指紋,甚至在署款時暗做標記,煞費苦心地讓作偽者難以下手。現在拍賣會上一些齊白石晚年作品,雖經歲月磨損,但當年作下的種種標記,仍依稀可辨。
  爲將自己的得意之作賣個好價,齊白石屢屢和夫人一搭一檔,對來客演出『雙簧』。
  聽到來客敲門,齊躡手躡腳地走到門前,從小洞裡往外張望。
  齊問:『外面貴客是哪位呀?』
  來客:『請問齊老先生在家嗎?』
  齊拿不準來客是不是誠心買畫,就說:『齊先生不在家哩。』
  客再問:『真的不在嗎?我可是專程前來,想買他老人家的大作。』
  一聽人家誠心買畫,齊便改口道:『那我就是齊先生呀,請貴客進來吧。』
  客人進門後,不是讓他看畫、喝茶,而是先領他看看牆上的那些標語,諸如『潤筆先惠,點景加倍』、『無暇閒談,貴客自重』之類。
  來客恭維幾句,坐定說:『齊老先生的草蟲,最爲出名,可否割愛一冊?』
  齊答:『年紀老了,眼神不好,工筆草蟲不畫了,真是對不起。』
  客人再請。
  齊故作爲難地說:『有倒是有一部,不過太太藏起來了,不知她肯不肯出讓。』
  客人求之更切,說是願意出大價錢。
  齊於是拉直了嗓門:『太太,有位貴客要看看你那部蟲草冊頁哩。』
  齊夫人在房中回答:『哎,這部冊頁不賣的!』
  齊又大聲說:『貴客看得中意,能出大價哩。』
  於是在一問一答中,一部冊頁以大價成交了,來客興沖沖地辭別而出。
  齊白石夫婦心中明白,還有不少冊頁將等待『貴客』前來割愛。
  齊白石既善於『開源』,也擅長『節流』。
  他的腰間總是掛著一大串鑰匙,少說也有一斤多重。別說家中值錢的東西,就是一壇油、一桶米,他都會鎖起來,每餐做飯,必親自開鎖,以香菸筒計量取米。家中僱工常因吃不飽而走人。
  有時他伏案作畫,家人在一旁擇菜葉,他會放下畫筆,走上前撿起幾片菜葉,滿臉不悅地說:『這些還能吃,怎麼就扔了?』
  爲了生點利息,他通常將拾元鈔十張爲一疊,積滿一竹籃後,就將籃蓋加上鎖,與太太一前一後坐兩輛人力車,存到冷僻的小銀行里。後來通貨膨脹厲害,爲了不讓錢貶值,齊白石將一生的積蓄兌換成60根金條,裝在一隻長長的口袋中,終年掛在身上,直到去世前幾個月,才將『黃金袋』卸下。
  齊白石出身貧寒,是個農家苦孩子、放牛娃。15歲學粗木工,16歲改學雕花木工,直到26歲一直是個普通木匠,他孜孜不倦地幹著木工活兒,靠手藝吃飯,靠真誠爲人。27歲開始拜師學詩、學畫,57歲那年又背井離鄉,拋家舍業,獨闖北京,成爲高齡『北漂』。本以爲能在北京畫畫謀生,不料畫卻賣不出去,『始知余畫過於形似,無超凡之趣,決定從今大變。』此後他又用10多年時間,從一座破廟搬到另一座破廟,輾轉多處。60多歲後,作品終於賣出了好價錢,他也逐步登上了藝術高峰。
  從做木匠的時候開始,齊白石就認準了憑手藝掙錢無可非議,所以他賣畫賣印從不恥於要錢。他種種看似變態的吝嗇,卻讓世人觸摸到了人性的真實。『財迷』老人從另外一層意義上講,是一種童真和質樸。況且,白石老人遠沒有外界傳說的那般富有。(俞劍明)
        來源:浙江日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