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47|回覆: 0

[國學灌水] 宋代文人夏日如何歡飲? 士大夫用蓮瓣作酒杯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3-7-16 17: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長江日報
宋人很會玩,這從他們宴會上的娛樂方式中就可看出 
  小雨微涼的夏日,紅蓮盛開的荷池,於此良辰美景中『筵開玳瑁』,已是惹人神往的賞心樂事。與宴的士大夫們居然還想到用荷葉與蓮瓣作為酒杯,這就更是意外的清新了。
  南宋詞人葛立方當年就親身參與了這樣一場雅聚,且在現場即興吟就兩首【卜算子】,詞之一題【賞蓮以荷葉勸酒作】為:
  明鏡蓋紅蕖,軒戶臨煙渚。@@珠簾淡淡風,香裏開尊俎。
  莫把碧筒彎,恐帶荷心苦。喚我溪邊太乙舟,瀲灩盛芳醑。
  其中『莫把碧筒彎,恐帶荷心苦』顯然化自蘇軾的名句『碧筒時作象鼻彎,白酒微帶荷心苦』(【泛舟城南】),這就說明『以荷葉勸酒』乃是採用了『碧筒杯』的傳統。
  碧筒杯的典故出於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依書中之說,早在三國時代,名士鄭愨在宴客的時候將大荷葉連帶着長長的莖梗一同採下,架放在原本用於盛硯台的硯匣裏,在荷葉上倒入足足三升的米酒,然後,用簪子刺破荷葉的蒂心,形成一個與荷葉的長梗相通的孔洞。由於荷梗內部天然為貫通的空腔,所以,將長梗向上拉起,如舉起的象鼻一樣彎成『S』形,就成了天然的吸管!飲用者以嘴含住荷梗的端頭,用力吸吮,荷葉內的酒液就會順着荷梗內部的通道流動,湧入吸酒者的口中。這種帶梗鮮葉製成的一次性酒杯被命名為『碧筒杯』,其妙處在於能令酒水染上荷葉的香氣,予人勝冰賽雪的清涼感。
  從文獻與文物遺留的線索來看,在聚會現場臨時折斷鮮翠荷葉製作『碧筒杯』,其實是唐代士大夫的發明。到了宋代,這一妙法依然為文人喜愛,如李綱曾做【西軒小池荷花盛開,與賓客酌酒其上,以荷為杯,引滿徑醉】一詩,林希逸也有詩題為【六月十日飲,呼行祖共吸荷杯】。因此,葛立方與友人們於宴聚時利用碧筒杯勸酒,在當時並不算稀奇的做法。
  更有趣的是,葛立方隨即『席間再作』了一首【卜算子】,把滿池裊裊的紅蓮花比喻為『盈盈女』,然後詠云:『葉葉紅衣當酒船,細細流霞舉。』所謂酒船乃是一種船形的酒杯,為宋人敬酒時專用。由之可知,筵席上還曾把一瓣又一瓣的紅蓮花瓣當作酒杯,注酒其中,敬奉於賓主之前。
  宋人『勸酒』有一套獨特的形式。筵席主人需準備成套的酒杯,往往為九或十隻,這一套酒杯不僅材質不同、造型不同、寓意不同,而且容量也由大到小依次遞減,最大者甚至能容一升,最小者僅供啜飲一口。往往是由藝伎捧着酒杯向客人勸酒,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規律次第更換酒杯。重要的是,藝伎勸酒時必須唱歌助興,歌詞最好是席上才子現場即興之作,如葛立方的兩首【卜算子】便是典型的勸酒詞。
  因此,當時的過程大致如此:葛立方援筆成詞之後,熟練的歌伎稍加吟哦便能將其完整演唱。以池內新摘大翠荷葉製成的碧筒杯被安置在大盤或小盆內,滿注佳釀,送到某位來客席前,然後,玉人麗聲宛謳:『明鏡蓋紅蕖,軒戶臨煙渚……』
  碧筒杯容量大,正好作為酒席上的『巨觥』。然後,次第減小的酒杯輪流上場,到最後,從池內折來盛開的紅蓮花,將其片片輕瓣作為最小的酒杯,置於台盞之上,傾一點酒液在其中。歌伎一手將團扇掩在唇前,一手捧着台盞,這次則是囀唱葛立方剛剛作就的第二首【卜算子】:『裊裊水芝紅,脈脈蒹葭浦……』
  無論大荷葉杯還是小蓮瓣杯,均材質柔軟,稍不小心就會將酒傾灑出來,依酒律這是必須受罰的。所以快樂就在於如何設法將這兩種清芬之杯中的美酒悉數入口,不出事故,也在於一旦杯子歪側導致汁水淋漓之後的歡笑哄鬧。
  宋人很會玩,這從他們宴會上的娛樂方式中就可看出。正因為如此,也就不難理解,何以宋詞中一旦寫到不得不獨自喝悶酒時,情緒便會是那樣難捱的寥落。
  孟暉/文
  孟暉 女,達斡爾族,作家。曾留學法國,著有【畫堂香事】、【花間十六聲】等,譯有【西洋古董鑑賞】等書。
        來源:長江日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