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6|回覆: 0

葉家山曾侯墓地發掘 有望揭開『曾隨之謎』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3-7-5 19: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深圳晚報
201375111946885.jpg

現場文物保護。新華社 發

長期困擾學界的『曾隨之謎』也許有了解答的可能
迄今爲止中國發現最大的西周墓,湖北隨州曾侯墓地目前進入二期發掘關鍵階段
本次考古發現了5隻編鐘,比被譽爲『世界奇蹟』 的曾侯乙編鐘還早500多年
3日下午,經過兩年多發掘的湖北隨州『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進入二期發掘關鍵階段,墓地中兩座規模最大的墓葬即將開啟。這是繼曾侯乙墓之後,在湖北境內發掘的最大、最集中的曾國墓地。這些墓葬保存完好,出土遺物豐富,時代特徵明確,是湖北考古史無前例的發現。專家認爲,葉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的發現讓曾國的歷史在曾侯乙墓的基礎上向前推進了500餘年。
葉家山曾侯墓地位於湖北省隨州市淅河鎮蔣寨村,面積約4萬平方米。隨著考古挖掘的進行,墓葬二層台大量精美隨葬品一一揭曉,包括漆木器、戟、青銅器等兵器和生活器具等,這批遺物將還原3000年前的曾國貴族繁榮面貌。『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李伯謙認爲,根據已出土隨葬品種類及規模,可推測墓主人身份顯赫,極有可能是曾國最高等級國君。
在3日的考古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5隻編鐘,比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 的曾侯乙編鐘還早500多年。李伯謙介紹說,此次發現的編鐘屬於西周早期,其數量和規模超過同時期已發現的編鐘,在當時屬於較高等級,是西周考古的重大發現。本次發現對於研究鐘的起源,和單個鐘如何演變成編鐘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對於音樂史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材料,可能改變對鍾起源的認識。
另外,本次考古還發掘出10批3000年前馬的骸骨,爲南方地區首次發現的西周馬坑。據專家判斷,馬坑內均爲成年公馬,最大14歲,最小5歲,平均身高1.37米,品種應來自於中原地區,不僅彰顯墓主人經濟實力雄厚,也顯示西周時期中原地區的交流之廣泛。
1978年同樣在湖北隨州發掘的曾侯乙墓曾名噪一時,那麼葉家山曾國墓葬群與曾侯乙墓有什麼關係?李伯謙認爲,葉家山曾國墓葬群比戰國早期的曾侯乙墓早500多年,兩者關係至今無從考證,有人認爲同屬姬姓,也有人不這麼認爲,但可以確定的是葉家山曾國是周王朝承認並分封的。
此次考古發掘項目領隊、湖北省文物局研究員黃鳳春說,『墓地出土的大批西周早期的原始瓷器、青銅器及陶器,對於建立漢水以東地區西周早期的年代學序列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他認爲,葉家山墓地的發掘,結合長江中遊歷年考古發現,如羊子山噩國墓地等,可以勾畫出西周時期中原與南方文化的交流與互動的政治、社會景觀。『從這個意義上說,以葉家山墓地爲代表的長江中游西周考古,可以豐富和相當大程度地改寫西周時期歷史。』
關於是否能解開曾、隨兩國關係歷史謎團的疑問,黃鳳春表示,『曾隨之謎』是否能得到解答,還需進一步發掘。據史料記載,隨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姬姓古國,其中心區域位於漢東地區的今隨州市。而長期以來,古隨國轄境內出土大量曾國銘文銅器,由於出土銅器上的曾國同文獻記載中的隨國疆域相合和年代相當,曾、隨是一國兩名,還是兩個國,一直困擾學術界。『葉家山曾國墓葬群是迄今爲止中國發現最大的西周墓。』黃鳳春表示,如果在該墓葬的發掘過程中發現類似『曾國屬姬姓』的銘文就能對『曾隨合一』的說法加以佐證,目前尚不能得出結論。(馬君桐 整理)
歷史延伸
『曾隨之謎』有三種猜測
■沈傲大
關於曾國其名,在春秋、戰國的文獻里,均沒有記載。但是從宋代開始,卻有曾國出土的青銅器見於著錄。近10年來,在河南、湖北的南陽盆地南部和湖北棗陽、隨縣一帶的隨棗地區,相繼出土了不少曾國的青銅器。特別是1978年隨縣擂鼓墩曾侯乙墓的出土,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存在一曾國,確無疑義。那麼,這個曾國究竟在哪裡?今天學術界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爲,曾國即是隨國。
理由是:其一,存在時間相符。【國語・鄭語第十六】記述西周末年周人史伯語曰:『……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說明隨至遲在西周晚期即已立國。而見於現存歷史記載中的隨國的最後一次活動,是與楚、陳、許等國聯兵攻圍蔡國,時爲春秋末年。可見,隨大約建於西周末年,亡於戰國初期。對於出土的曾國青銅器考證鑑定發現,這些器物均爲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時物。據文獻推知,漢淮間小國能維持到戰國初年不滅的,只有隨國,然曾國尚存,可見曾即是隨。其二,所處地域相同。曾國器物出土地點,迄今以隨棗走廊東南端,今隨縣、安陸、京山之間較爲密集。根據文獻資料記載,在相同時期,這一帶爲隨國所在地。隨是隨國國都所在地。按國君之墓,應葬在國都,因此曾即是隨。其三,姓氏相吻。隨是姬姓之國,史有記載。但1979年4月,距隨縣縣城1.5 公里處出土的季氏梁青銅器中有一季怠戈,上有記載物主國別、官職及其與周王室關係的銘文,證實曾國也是姬姓國。其四,據【左傳】記載,定公四年,吳、唐、蔡三國大舉攻楚,打下楚之郢都,昭王敗走奔隨,隨人庇護昭王,拒三國之兵。而曾侯乙墓發現,楚惠王曾制一套編鐘、D放在曾國宗廟祭祀曾侯。強大的楚國對小國之君如此敬重,很可能是與隨人保護昭王事有關,具有報德之意。可見當時曾國之君,是保護過昭王的隨人後裔。其五,在古籍中,一國二名的記載很普遍。如河南附近的呂國又稱甫,山東附近的州國又稱淳于,楚稱荊,魏稱梁,比比皆是。所以,曾很可能即是隨。
另一種說法認爲,考古發現的曾國,顯然不同於文獻記載的隨國,而是史籍上的繒國或國。
他們的理由是:其一,春秋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的國君墓葬不一定都在國都。許多小的諸侯國由於封地狹小,國君墓葬只能在國都附近。較大的諸侯國則有特定的國君墓地。【史記・秦始皇本紀】列舉秦的國君葬地,其中不少不在國都。曾侯乙墓在隨,未必就能說隨是曾的國都。相反,根據楚王熊章鍾銘文記載,楚惠王是得到來自西陽的訃告因而爲曾侯乙製作宗廟用的編鐘等禮器,送到西陽進行祭奠的。可見戰國初期曾的國都不在隨而在西陽,即今河南光山縣西南。其二,從文獻記載看,隨國是漢東姬姓國中較大的諸侯國,可謂『漢東之國,隨爲大』。但它從春秋前期起,逐漸淪爲楚的附庸。戰國初期史料中隨已消失,極可能已滅亡。而曾國直到戰國初期,還是個擁有較大經濟力量的獨立的諸侯國。其三,楚惠王爲曾侯乙鑄造宗廟禮器,給曾以很高禮遇,絕非因隨人保護過昭王而報德,而是當時曾所處的政治地位和楚王在政治鬥爭中的需要決定的。其四,把曾與隨當做一國二名的解釋,不妥。不能因商又稱殷、呂又稱甫,從而作出簡單類比。當時一國二名,都有它的原因。多數是由於遷都,這在文獻中都有明確記載。但所有文獻在講到隨時一律稱『隨』,而所有出土的青銅器又一律稱『曾』,絲毫看不出其中有一國二名的關係。
還有第三種觀點,認爲是曾取代隨。
春秋時期楚、隨對立,楚武王3次伐隨,第三次竟死於軍中。從曾侯乙墓的發現看,年事已高的大國之君楚惠王竟爲小國之侯曾侯乙送了一份厚禮,說明楚曾關係很友好。如果曾即是隨,則很可能是曾人在楚王慫恿下,混入隨內,通過宮廷政變奪取隨國,就像田氏伐齊一樣。
3個『謎底』,當以何者爲是?看來尚難以定於一說。
相關連結
曾侯乙與曾侯乙編鐘
1978年,在今湖北省隨州市區西約一公里處的擂鼓墩,考古工作者對曾侯乙墓葬(後來證實)進行了發掘,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包括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曾侯乙尊盤等,同時出土文物還有大量兵器、樂器、鑄造精良的漆器、青銅器等,共15000多件,其中9件被定爲國寶級文物。出土的文字材料說明曾侯乙是一位名乙的曾國諸侯王。出土文物表明,曾侯乙生前非常重視樂器製造與音律研究,興趣廣泛,同時也是擅長車戰的軍事家。
曾侯乙編鐘是我國迄今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出土後的編鐘是由65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5個半八度,12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爲『稀世珍寶』。
鍾是一種打擊樂器,用於祭祀或宴飲時。最初的鐘是由商代的銅鐃演變而來,按其形制和懸掛方式又有甬鍾、鈕鍾、D鍾等不同稱呼。頻率不同的鐘依大小次序成組懸掛在鍾架上,形成合律合奏的音階,稱之爲編鐘。鐘的大小和音的高低直接相關。商代的鐘爲3枚一套或5枚一套,西周中晚期有8枚一套的,東周時增至9枚一套或13枚一套。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他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爲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

        來源:深圳晚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