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45|回覆: 0

[醫藥臨床] 柴胡桂枝幹薑湯證『口渴 小便不利』淺析

[複製連結]
順天道化 發表於 2013-6-29 03:0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柴胡桂枝幹薑湯見於【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爲未解也,柴胡桂枝幹薑湯主之。』此方由『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皮)、乾薑二兩、栝樓根四兩、黃芩三兩、牡蠣二兩(熬)、甘草二兩(炙)』共七味藥組成。
  筆者初學柴胡桂枝幹薑湯有兩大困惑:
  其一,條文中提到『小便不利而渴』這一症狀,它的病因病機各是什麼?在【傷寒論】第71條五苓散證中亦提到『小便不利而渴』的症狀,仲景用豬苓、茯苓、澤瀉導水下行,以通行小便;白朮健脾益氣,助脾運濕;桂枝通陽化氣以行水。概言之,以五苓散一方面利小便,一方面助膀胱氣化,使水津四布以止渴。反觀柴胡桂枝幹薑湯中有桂枝卻無利水之藥,又是爲何?
  仲景組方遣藥極爲精道,有是證用是方,不肯多用一藥。這兩條中共同提到的『小便不利而渴』病機難道不同嗎?
  其二:第147條提到『但頭汗出』作何解釋?【傷寒論】中提到治療出汗的方子有很多,卻很少指出出汗的部位。
  一日讀成無己的【註解傷寒論】,此書中對於這條症狀的解釋如下:小便不利而渴者,汗下後亡津液,內燥也。今但頭汗出,而余處無汗者,津液不足而陽虛於上也。
  假若真如成氏所說,解小便不利而渴,爲亡津液內燥,豈可用桂枝、乾薑,使津液更傷;解頭汗出爲津液不足而陽氣虛於上,豈可用柴胡、黃芩,使陽更虛?這兩個困惑一直伴隨著我,直到筆者有幸跟隨山西中醫學院附屬醫院三部六病(山西著名老中醫劉紹武創立的醫學理論)研究室主任馬文輝老師抄方學習。
  馬文輝說:柴胡桂枝幹薑湯證爲少陽太陰合病,主治少陽實熱合太陰虛寒證。本條傷寒初起就是柴胡證,五六日之間,開始以麻黃誤汗,後又用承氣誤下,邪氣非但未解,反增汗出,心煩,小便不利。胸脅滿微結、往來寒熱爲初始證,口渴、小便不利,心煩、但頭汗出是誤汗誤下之後的變證,同時還應該補充下利一證。
  由於柴胡證未解,伴有渴而不嘔,因此小柴胡湯去燥熱傷津的半夏、生薑,加清熱生津的瓜蔞根。用桂枝甘草加牡蠣湯止汗、除煩,乾薑甘草湯溫中止瀉,共同救治誤汗誤下之變證。
  五苓散證中『小便不利而渴』系胃腸對水的吸收功能差,導致水津不能四布而出現組織缺水,刺激飲水中樞,形成口渴;口渴又刺激大腦中樞分泌抗利尿激素,從而導致小便不利;患者大量的飲水自救,出現胃腸蓄水、水入即吐的『水逆證』。
  故治療口渴、小便不利的胃腸蓄水證,必須用白朮健脾燥濕,桂枝溫陽行水,促進胃腸道對積水的吸收,以增加了血容量,改善由於組織間缺水而引起的口渴一症;茯苓、豬苓、澤瀉聯合用藥,以解除大腦中樞由於分泌抗利尿激素而引起的小便不利。
  這樣整個水代謝過程得到調整,達到『飲入於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之目的,則諸症可愈。
  雖五苓散證和柴胡桂枝幹薑湯證都有『小便不利而渴』,但五苓散證屬太陰虛寒的胃腸蓄水證;而柴胡桂枝幹薑湯證除了太陰虛寒證以外,還有津傷熱郁的少陽實熱證,屬少陽、太陰合病,所以前者用淡滲利濕的茯苓、豬苓、澤瀉治療口渴、小便不利,而後者卻用清熱滋陰的天花粉治療口渴、小便不利。自此,兩條困惑消解。
  馬文輝在臨床中常以柴胡桂枝幹薑湯來治療少陽、太陰合病之胸脅苦滿,泄瀉、口渴、小便不利等證。現附醫案一則,以助理解。
  李某,女,25歲,2011年4月20日初診。主訴:心下痞滿微痛3天。伴口苦,口乾,吐酸,噯氣,納呆,小便不利,腹瀉。舌淡紅苔薄白,脈濡。有膽汁反流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病史。
  處方:柴胡15克,黃芩15克,桂枝10克,乾薑10克,瓜蔞根15克,牡蠣30克,炙甘草10克。
  上藥3劑,水煎服,日一劑,分兩服。
  4月28日二診:心下痞滿消,二便調。偶有納呆,吐酸,胃脹,於4月20日方加生雞內金15克,茵陳15克,五靈脂15克,川楝子15克,陳皮30克,白芍30克。繼服7劑。半月後病人因外感來診,而之前諸症未發。
  按:患者心下痞滿微痛,口苦,口乾,吐酸,小便不利系少陽實熱證,邪郁少陽,樞機不利,故用柴胡、黃芩、瓜蔞根、牡蠣開郁清熱,通調三焦;納呆,噯氣,腹瀉,脈濡,系太陰虛寒證,故用桂枝、乾薑降逆平沖,溫中散寒。
  馬文輝在臨床中秉承三部六病治療胃炎、胃潰瘍的思路,用川楝子疏肝泄熱以消炎,五靈脂活血化瘀,解痙止痛,二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之功,對胃炎引起的胃痛有極強的針對性。陳皮、白芍爲取枳實芍藥散之意,以平肝、解痙、止痛,緩解平滑肌痙攣引起的胃痛、胃脹。雞內金、茵陳是他常用的一組對藥,茵陳能清熱利濕、疏通膽管,加強膽汁排泄,消除黃疸,是一味利膽要藥;雞內金含有胃激素,可促進胃黏膜新生,幫助消化。
  總之,在準確辨證基礎上結合患者胃鏡檢查報告,本方以柴胡桂枝幹薑湯爲主方,加味五靈脂、川楝子、雞內金、茵陳、陳皮、白芍等藥物,對慢性胃炎引起的胃痛收到良好的效果。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