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48|回覆: 0

[醫藥臨床] 阮士怡治療心血管疾病經驗

[複製連結]
夏知 發表於 2013-6-29 03: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阮士怡教授1917年出生於河北省豐南縣,叔祖父即為當地名中醫,故幼年即得家庭薰陶。他1940年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院獲研究生學位;且在西醫內科臨床一線工作近10年,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
  天津市中醫醫院建立後,他先後拜天津名中醫趙寄凡、陸觀虎兩位老先生為師,繼承了兩位老師用藥輕靈,遵守經方的臨證用藥特點,對經方治驗心得良多。在中醫藥延緩衰老、治療心腦血管疾病領域建樹頗豐。筆者在此簡要介紹其治療心血管病理論如下。
  中西結合創新心血管病治療理論
  阮士怡認為心主血脈,心受腎、脾兩髒共同生化之血液,使之循行於經脈之間。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須血液的充足供給。心受血之後,經過脈、絡、孫絡等循行於全身,各個器官才能執行各自的功能,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此早在【內經】中已有記載,即『……指受血而能攝,掌受血而能握,足受血而能步……』若心血不足,則百病皆生。
  結合現代醫學,心即心臟,脈為較大的血管,絡為小血管,孫絡屬微循環系統。如能保持或加強心臟的泵功能,保護血管內皮的完整,不受外邪之侵犯,血管中層的舒縮功能正常,微循環通暢,才能正常執行養料和氣體的物質交換,排除廢物,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而體力不衰,達到防病抗衰老的目的。此當屬『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思想。
  由此他提出,首先保護血管內皮正常是關鍵。如果沒有動脈內膜的損傷,一些膽固醇顆粒就不會粘附在受損的內皮細胞上,不會形成粥樣硬化之斑塊,血管就不會狹窄,血流速度就不會受到影響,疾病則無從談起。
  其次,甲襞微循環是循環系統的終末部分,它直接參與皮膚及其附屬組織的營養物質交換和氣體交換、廢物的排泄等。應用藥物保持其形態及功能,使其沒有變形及出血的發生。
  遵從以上理論,阮士怡經過多年研究,運用中藥治療心腦血管疾病,可推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收到良好的效果。
  『益氣養陰』治療冠心病
  阮士怡在著名中醫董曉初先生的研究基礎上,進行深入的藥理與基礎實驗研究,提出『益氣養陰』法治療冠心病的新理論。
  祖國醫學認為,心主血脈,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氣是人體活動的動力,氣與血兩者互相依存,雖可分而實不可離,且在動脈中運行周流不息。若心氣不足、心陽衰則不能鼓動血脈,導致心脈痹阻,脈絡不通,不通則痛;又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主運化。故冠心病心絞痛的發病,往往涉及心、腎、肝、脾之陰陽氣血失調。
  他認為,採用『益氣』藥物可調整機體的氣機,促進血液的運行,將痹阻之脈疏通,改善冠脈循環,進而使心肌對氧的供求得到平衡;『養陰』則可以扶正、生津,津液得復,則心脈失養得以改善,心肌缺血得以補償,缺氧得以糾正。
  『益腎健脾,滌痰散結』化解動脈粥樣硬化
  阮士怡認為冠心病及內科很多疾病的發病均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若能推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不但可以防治冠心病,而且可以防治很多內科疾病。而脾腎兩髒為先後天之本,是冠心病發病過程中涉及的主要臟器。
  阮士怡提出脾腎不足則精不能化氣,氣不能化精,化源不足,則臟腑功能紊亂可產生血瘀、痰結的致病因素。正如張景岳所云:『然命門為元氣之根,為水火之宅,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濟,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朱丹溪亦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先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亦隨氣而順。五臟之病,俱能生痰……故痰之化無不在脾,痰之本無不在腎。』因此,『益腎健脾』是從扶正觀點來推遲動脈老化,使動脈的內膜減少受損及抵禦外邪功能加強;『滌痰散結』是使已經退行性變的動脈有所修復。
  他還強調如果一味應用調脂藥以求降低血脂以改善冠脈血流卻常常擾亂正常的血脂代謝,並不一定對人體有益。
  早期血管內膜的病理變化是可以逆轉的,在治療冠心病時,應採用標本同治的方法,在化瘀止痛的同時應用滌痰軟堅散結之法,以減輕或消除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抑制血管內膜的增生,促進病變區域側枝循環的建立,達到治療冠心病的目的。
  分期治療風濕性心臟病
  阮士怡認為『治病求本』是中醫學原則之一。在病因與症狀的關係中,病因為本,症狀為標。
  他認為在治療風濕性心臟病時,應當了解該病的病機是機體感受風寒濕邪後,傷及心臟,日久失治,造成心臟瓣膜上的贅生物發生機化,瓣膜本身發生纖維化及瘢痕形成而導致慢性風濕性心臟病。因此,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其治療應以散寒祛濕,驅邪外出為本,祛除病因,控制心臟瓣膜的贅生物形成,儘量使心臟瓣膜不受損傷或減輕其損傷。
  而在疾病的後期階段,在已形成心臟瓣膜的損害,發生心功能不全時,則應以扶助機體正氣,減輕心臟的損傷為本,在應用強心利尿治法的同時,應選用養心、軟堅散結之方藥,使已經纖維化粘連的心臟瓣膜損害減輕,儘可能地恢復其生理功能。
  典型病例
  冠心病病案
  患者李某,女,38歲。高血壓病史近10年,自1972年7月始發心前區痛悶,並向左肩部放射,日發5~6次,每次5分鐘左右,1972年12月來門診就醫。
  刻診:患者心前區疼,含硝酸甘油可以緩解,每次1~2片,伴有心悸,氣短,頭暈,睡眠欠安,舌淡嫩苔少,脈沉細數,血壓160/100mmHg,心界向左擴大,心率100次/分,心律齊,未聞雜音,膽固醇4.99mmol/L,心電圖II,III,aVF,V3,V5導聯ST段下降1~1.5mm,
  診斷:冠心病,心絞痛。
  中醫辨證:氣陰兩虛。
  治法:益氣養陰。
  服用『651丸』兩周後心前區疼痛明顯減輕,心悸、氣短也有所好轉,1個月後,心前區疼痛基本消失,勞累後胸中稍有憋氣感,複查心電圖:正常。
  按:阮士怡認為冠心病的發生多與年老體虛,腎氣不足,飲食不當,損傷脾胃,七情內傷,氣滯血瘀,思慮勞倦傷及心脾等因素有關,其病理有虛實兩個方面。心、脾、腎虛是病之本,氣滯血瘀、痰濁、陰寒是病之標,本例為氣陰兩虛型冠心病。
  所謂『氣』是指人體中的能動力量,『陰』是臟腑、機體的營養物質。氣陰損傷則血脈失榮,經脈空虛,凝泣痹阻,胸痹心痛乃成。益氣養陰法之『651丸』是漢代張仲景【傷寒論】中炙甘草湯加減化裁而來,其功能為益氣生津,滋陰復脈。
  益氣藥調整機體的氣機,促進血液的運行,將痹阻之脈疏通,改善冠脈循環,進而使心肌對氧的供求得到平衡。養陰可以扶正、生津,津液得復心陰旺盛,心脈失養得到改善,心肌缺血得到補償,缺氧得到供應。故服藥後患者心絞痛可以減輕或消失,心電圖正常。
  風心病病案
  患者李某,女,55歲。1972年因勞動後心悸氣短,下肢浮腫,在某醫院診為風心病,二尖瓣狹窄。於1975年、1977年、1979年3次出現心衰,服地高辛可緩解。1980年3月再次出現心悸,氣短,活動後加重,下肢浮腫,服用地高辛療效不明顯,入院。
  查體:口唇紫紺,頸靜脈怒張,兩肺底可聞及少許濕囉音。心尖搏動於胸骨左緣第5肋間鎖骨中線外1.5cm,心尖部可聞及雙期雜音,心律不齊,心率120次/分。肝於右肋下6cm,劍突下8cm,質中等硬度,腹部有移動性濁音。雙下肢指凹性水腫。舌質紫暗,脈沉細結代。
  診斷:風心病,心衰。
  中醫辨證:脾腎陽虛,水濕泛溢。
  治法:溫腎健脾,化氣利水。
  處方:仙靈脾10g,肉桂6g,茯苓15g,蒼朮15g,丹參24g,紅花15g,五加皮10g,澤瀉30g,豬苓30g,苦參12g。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服。
  服15劑藥後,心悸氣短明顯減輕,咳喘消失。下肢浮腫消退,舌紫暗較前減輕。
  繼服原方加水紅花子10g,大腹皮15g以鞏固療效,治療一月余,好轉出院。出院時,口唇無紫紺,能平臥,肝有輕度腫大,腹水征消失,下肢不腫。
  患者王某,男,45歲。心悸,氣短25年,近兩個月加重,胸悶,憋氣活動後加重,時有雙下肢浮腫,納少寐差,周身乏力,大便乾燥,舌體胖大,舌質暗紅,苔少,脈結代。於1987年11月24日入院。
  入院檢查:胸片示風心病,伴兩肺瘀血。B超報告:風心病,二尖瓣狹窄。心電圖報告:心房纖顫。肝功能正常,尿蛋白3+,甘油三酯2.99mmol/L。
  診斷:風心病,房顫,心功能不全。
  中醫辨證:氣陰兩虛,瘀血阻滯。
  治法: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處方:太子參15g,麥冬10g,五加皮6g,丹參10g,劉寄奴10g,馬鞭草10g,澤瀉20g,茯苓10g,陳皮10g,砂仁6g,浙貝母15g,竹茹10g。每日1劑,水煎服,分兩服。
  連服藥50劑後,心悸氣短、胸悶憋氣均見好轉。
  按:以上2例均為風濕性心臟病或有心衰,風濕性心臟病,心力衰竭,特別是頑固性心衰,是因機體虛弱,氣血耗傷,臟器功能低下所致,表現為心悸,氣短,浮腫,脈結代。以心腎陽虛或心腎氣陰兩虛為本,由於心腎虛損,或心之氣陰不足,累及肺、脾、肝。波及於肺,則導致肺失清肅而發咳喘,倚息不得臥,甚則傷及肺絡而咯血痰,可在主方的基礎上,選加肅肺、平喘、利濕之品,如杏仁、桑白皮、葶藶子等為心肺同治法。
  傷及於脾,使脾陽不振,脾虛氣滯,氣化不行,而發腹脹作腫,便溏等,可選用如茯苓、豬苓、白朮等為心脾(胃)同治法。心腎虛損累及於肝,則肝失疏泄,導致氣滯血瘀或為症瘕,故以溫補心腎,益氣養陰為主,在生脈散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及軟堅散結之品,如丹參、紅花、劉寄奴、馬鞭草、夏枯草、三棱、莪朮等,為心肝同治法。
  此類患者長期服用洋地黃易蓄積中毒,中毒量與治療量相接近,因洋地黃中毒者很多,經用中藥辨證施治,可逐漸減少洋地黃用量甚至停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