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6|回覆: 0

[國學灌水] 揭杜甫屢考不中原因:生不逢時 心理承受能力差

[複製鏈接]
里人 發表於 2013-6-18 00: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晚報
201361716912311.bmp
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舉考試都可稱得上是國家的『搶才大戰』。可為什麼流芳百世、被人譽為『詩聖』的杜甫終身都沒考取呢?想想他年輕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氣勢,難道僅為被奸相李林甫的一次『罷免』而氣餒嗎?
以我個人從現代人有關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分析,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杜甫『生不逢時』。眾所周知,自大禹傳位給兒子後,中國開始了世襲制。在那個『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兒只能打洞』的時代,一直延續到魏晉的九品中正制,誰的門第高、誰接班、誰當官,真正是『拼爹』。隋文帝採用科舉考試取代世襲制,這是一種巨大的進步,唐朝便繼承下來。而科舉用人憑的是知識水平,不分貧富,只要進士及第,國家皆包分配,保證其榮華富貴。而杜甫生於大唐,其祖父杜審言不僅是進士出身,而且做過部級高官。如果杜甫的祖父早出生幾百年,杜甫不用考也能弄個高官做。
其二,杜甫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用今天的話講,他是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學生。史書上說,古代科舉考試期間,國家和地方政府都積極為考生優化環境。各省官員為了保證考生們按期赴試不誤行程,普遍實行了『應試學生過境,不得為難和阻礙通過』等硬措施,這充分體現了古代社會對應試士子的體恤與關懷。特別是朝廷『非家境貧寒、萬不得已的考生不得私帶貨物』規定的執行走樣(地方官員對考生私帶貨物一般都裝聾作啞,默許其通過),更能說明古代『選拔人才』採取的一系列優惠政策並不見得就比今天的少。再說杜甫還是『老部級高官』的孫子,多少會有一些人脈,被『罷考』的可能性不大。由此推理,杜甫極有可能就是心理承受能力差。他平時學習成績再好,但沒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進了考場也只能是『茶壺裡的餃子』。
也有人將杜甫屢考屢敗歸咎於遭受政治迫害和不善經營人脈關係。但從他那首『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朝叩富兒們,暮隨肥馬塵。殘懷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詩中,可以發現杜甫毫不隱諱科場的艱難和無自尊的經歷,詩中也明白無誤地說,自己要去施捨,求了施捨還得去拜見官員……還有一事更能說明杜甫並非『木頭疙瘩』,他獻過吹捧皇帝的『三大禮賦』,討了個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也就一個有職無權的參謀。後來,他投靠實力派――劍南節度使嚴武,經嚴武推薦,朝廷封他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好在這個『校檢』,使他享受到了『副部(省)級待遇』,以至於後人誤以為杜甫真做過工部尚書或工部副尚書似的,把他的詩集編為【杜工部集】。這些史實足以說明杜甫屢次考試的成績都很不理想,原因就是他『不經考』。
其三,杜甫的『包袱』重。祖父的『舉人』身份是硬考取的,有了這個平台,他才一步步朝『京官』邁進,並取得了成功。可以說,杜甫的祖父是通過自身努力接觸到權力核心並成為其中的一員的。這對頗具才華和遠大抱負的杜甫也構成了無形壓力。如此一來,走進考場的杜甫與其他考生相比,又多了一重壓力。
現在看來,杜甫不僅『很忙』,而且運氣也背。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中舉邁上仕途,也許沒有窮困潦倒的經歷,很可能就不會有『詩聖』了……
插圖 馮晨清

         來源:北京晚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