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在謙學堂

[國學教育心得] 在謙學堂國學力行夏令營培訓感言集之二

  [複製連結]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6
其實,很多時候,生命的意義不在於你擁有多少知識或財富,而在於你擁有多少智慧和思考。生而爲何?在認識 ...

【 初入在謙 】
與在謙學堂的重逢,是意外的緣分。
5年前,經親友推薦,第一次觀看王財貴老師『一場演講百年震撼』的講座。如今溫故知新,再次聆聽,甚是醍醐灌頂。14歲的那個女孩,在聽到老師提及【易經】、【老子】、【禮記】、【詩經】、【春秋】、【左傳】、【離騷】和【世說新語】時,也會有茫然的眼神,自慚形穢。5年後,我毅然選擇了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將應試教育中所有的遺憾,從大學開始彌補。雖然,錯過了13歲——這個黃金年齡,但我相信: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在未來的教師崗位上,將自己的遺憾與經驗,告訴純真的孩子們,讓他們,贏在起跑線!
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背景下,世界聯爲一個整體。綜合國力的強弱,更顯突出。其中,文化,作爲國家軟實力,在綜合國力中的地位,日漸提升。中華民族,坐擁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炎黃子孫厚積薄發的潛力,不可估量。如今,中華民族在復興之路上,劈荊斬浪,勇往直前。但仍需銘記:以史爲鑒,古爲今用,將傳統文化之精髓發揚光大。文化創造的生命都離不開文化的土壤,文化生命的價值在於傳續人文的歷史,正因如此,妙曼的文化如斯璀璨。特別,對於孩子。孩子的世界觀是單純的,他們對於世界的元印象,全在兒時接受的教育。在謙學堂,正是在眾多傳經授典的教育工作者與渴望知識的孩子之間,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平台。
第一次走進在謙,觀摩了孩子們的私塾生活,感覺那麼熟悉:中華經典反覆誦讀、英文經典誦讀和經典樂曲的循環播放……原來,自己早已被耳濡目染了。只是,今天才身臨其境。相見恨晚!吸收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從其精神層次、哲學精華開始,追根溯源,才能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無一例外。
初二暑假,14歲時,開始閱讀王老師的教材,背誦【大學】,一直堅持至今。並且,見證了自家表弟在小學前開始背【論語】、六十四卦,學習圍棋、古箏……真可謂未來不可限量!
大千世界如浩瀚滄海,每一個生命都是遠航的行者。船能行多遠,不是要問雙槳而是要問理想;船能行多快,不是要問風帆而是要問追求。每一葦遠航者,都用無盡的精誠追尋生命的價值,只爲實現生命的永恆。
生命的遠航令人驚心動魄,即使渺渺的風帆只是洪濤中的一隅,然而只要能尋得合適的位置,生命價值所燃燒的光彩也足矣點亮永恆的心燈。這樣,即便生命短暫,也可以誕生無限的價值,使生命因此而豐富多彩,不虛此生。
我們的價值在於引導、開蒙,也在於內省自心。朝五晚九的作息,順應自然,更讓久浸塵世的我們,靜心積澱,洗魂滌魄。
融入在謙,起於敬仰,踐於勤奮。勤是一種追求,出於心靈,達於行事,既追求則別無旁騖,既無旁騖則死生不渝。它不會囿於外在的事功而使生命陷入無序的忙碌,而來自心靈釋放的一種祈求,使勤奮的過程也走向美感與詩意。
有追求的尋覓才是勤奮,有勤奮的生命方才不朽。唯有真正懂得勤奮的人,才能成爲歷史星空中的燦爛泰斗。面對生命的原野,我願意做追求的行者。用粗敝的衣履給浮躁以寧靜,用重負的背囊給盲動以平實,用求索的目光給庸碌以目標,用不息的勤奮還生命以真誠!

【 融入在謙 】
暑期,全天候體驗學堂模式後,我將與三位同校師姐展開『科研立項』的工作。課題爲『國學經典的有效傳播』。隨著認識的深入,會對研究方向做進一步調整。經過暑期充分的準備,開學後,上報學校。屆時,會有輔導教授對我們的研究成果做進一步評估與指導。最終目標是:提出合理、可行的建設性意見,以光大國學經典在初期教育中的傳播。
研究思路:
•經典教育的發展背景
•研究方法(具體做法)
•現狀概況
•個案分析
•小結&建議
研究方式:
•採訪老師、學員
•總結感受、心得
•團隊討論,提出觀點、事例和建議
•呈現方式:文字、圖片、錄音、視頻
【傳播在謙】
師範高校的大學生尤其珍視教學實踐經歷,特別針對中文、歷史師範專業,可謂是『門當戶對』。作爲第一屆國學力行夏令營的預備輔導員,我想,如果能與貴學堂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日後,必是相得益彰的雙贏局面。如貴學堂有意,天津的北辰區分校,也有機會與天津師範大學、南開大學等知名學府建立合作關係。若能盡一己之力促成此事,自當不遺餘力。


                                                首都師範大學學生
臨紙未暢  敬請鈞安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 初入在謙 】
與在謙學堂的重逢,是意外的緣分。
5年前,經親友推薦,第一次觀看王財貴老師『一場演講 ...

剛看完此視頻資料,餘味不窮,王教授講得很多道理還在回味,整理了一下約有如下:
本無所謂讀經教育,只要教育做得正確、做得對就是好教育,而要把教育做正確做對就需要讀經,故而有了讀經教育。
人的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握準時間,抓住了對子女的教育時機教育就很容易,錯過了對子女的教育時機就是一種枉費。所以讀經教育的關鍵是抓住兒童年齡的時機。
教育時機怎麼分辨,只要生命存在的那一天起就應該存在教育了。
在十月懷胎期間,胎兒吸收能力特別強甚至超乎想像,尤其是聽覺器官優先發展,這十個月里要多放古典音樂和中文經典,給胎兒聽,就能促進胎兒官能的發展了。
在零到兩三歲,嬰兒聽覺和視覺進一步發展,一方面繼續播放音樂資料,一方面讓嬰兒廣泛接觸世界名畫、名書法作品,廣泛儲備,這些都可以打下嬰兒一生的基礎。
在三到十三歲,主要是識字、讀經,堅持及早讀經、老實讀經、大量讀經,讀夠20多萬字的中文經典以上。
在13到23歲,兒童理解力發展成爲主導,主要進行解經,把之前儲備全部理解、融通、掌握,之後進行研究活動,去涉獵更廣闊的人類文明。其中,牟宗三先生的書籍是應該讀的,是貫通中西的經典作品。
書院非常重要,讀經、解經都完成了,下一步要求更高,就是進行研究活動,在專門的書院裡進行。所以王教授提出以後還要去辦書院。
在書院裡,要真正成爲培養人才的地方,主要培養三種人才,思想家、政治家、企業家,使這些人才真正成爲經世濟民的人才。
這是聽完講座後的主要收穫,算是對讀經教育有了更詳的了解了,也更體會王教授的思路了。
國學力行夏令營培訓感想
吾自四月九日假北大耕讀社與在謙讀經結緣,實五十一日,其中之收穫,視野之擴展,讀經之體會,變化之微妙,皆儘自明。
兒童讀經,發於童蒙,其標在經,其矢在讀,志在挽救文化傳承文化發揚文化,以最簡之法立最大之道,以童蒙之代承古聖之志,以最實之路正民族之魂。千古變局,中華滄桑,撥偏反正,功勳不朽,上繼往聖,下興絕學,孕育英才,撫手太平。
教授之志,吾切心念,大志於道,行讀經路。窮目經典,集於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詩老莊唐詩,而經中之經,絕冠論語,聖人之言,其道不窮,至廣至精,至正至通,至用至簡,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德配天地,道貫古今。聖人之言,至誠以承,務爲論語一百,即當正法。
誦讀百遍,內足自養,外能教化。游聖人之志,感聖人之精,融聖人之情,續聖人之路,同褒於君子,共辟於小人,上通於仁,下行於義,內立於孝,外和於禮,勇當子路,學如顏回,且博於文,且約以禮,難仰其高,難鑽其堅,如夢之系,如神之守,叩首孔門,坤何敢殆?至誠以承!叩首孔門,坤何敢殆?至誠以承!叩首孔門,坤何敢殆?至誠以承!
 樓主|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8 | 顯示全部樓層
在謙學堂 發表於 2011-6-11 12:27
剛看完此視頻資料,餘味不窮,王教授講得很多道理還在回味,整理了一下約有如下:
本無所謂讀經教育,只 ...

   那最美麗的落日,那朦朧的日出,那燦爛的午時,好像都在暗示著什麼。
這一段時間的經歷讓我深深地反思了過去,重新審視了我的人生目標。過去的我想要以教師的『神聖』職責去喚醒那本性善良的人們,有的時候看到應試教育的結果,讓我心裡產生一些寒意,讓我變得迷茫。但幸運的是我現在知道該怎麼走接下來的路了。
我很幸運的遇到了這群有著憂國憂民,悲天憫人的思想交流者。在這之前,我一直煩惱於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慢慢的消失,國人日漸缺乏的精神文化,逐漸豐厚的物質文化,導致的人性泯滅的一些現象,『厚德載物』的匱乏,以及我們的教育問題,這實在令人擔憂。同時爲美國的文化計劃——實現全球美國化的計劃而擔心(這個是我在讀王曉德寫的【美國文化與外交】時與現實現結合,發現確實如此)。我擔心著,卻沒有辦法和別人交流這種想法,更不要提怎麼去解決這種困擾了,直到我參加了第一次在謙學堂的讀書匯,一下子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原來不是我一個人在擔心這個問題,而且推廣讀經不就正是解決此問題的方法嗎?這種感覺真的很巧妙,仿佛真的是一種力量推動著我,讓我註定要和志同道合的人相遇。
當然我不是一下子就接受了讀經教育理念的,開始很多疑問,疑問於在西方文化盛行的當下,這股力量如此的弱小,疑問於曾有一天一個北大哲學系的學姐和我聊天,說要讓中國找到一種信仰,因此要推廣基督教信仰(那時候我已常常在校園和外面碰到宣傳基督教義的人),疑問於應試教育已經被廣泛的接受,甚至作爲學生成才的主要通路……但這些疑問也在看了『一場講座百年震撼』,『百問千答』和『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之後得到了一些解答,見到王財貴老師之後更讓我堅信,這是一條很有意義的路,值得我去走。我不再擔心我將來要去做一個爲了讓孩子們得高分的老師,因爲我知道接下來我應該怎樣規劃自己的人生,去做一個有意義的老師,做有意義的教育事業。我不在擔心中國會成爲基督教信仰的國家,因爲那屬於『他信』,在以儒家文化爲基礎,信祖先的中國文化背景下『他信』是站不住腳的。那麼真正站的住腳的思想,只有『自信』,只有儒家文化能擔當此重任。
讀經,誦詩詞,感受前人的心境,聆聽心靈的聲音。
自參加讀書匯以來,深知自己淺薄,自幼知應該多讀前人的經典著作,但卻因爲不明白而半途中止數次。知道書是精神的糧食,漫無目的看了很多書,很不明白這『精神的糧食』爲什麼不能讓我得到滿足。現在,有一種相知恨晚的感覺,以前的默看,邊看注釋,邊看原文的方法實在是愚昧之極。真正能夠感受前人心境,吸收前人思想精髓的方法就是像讀書匯這樣,朗讀而不求甚解,讀著讀著,這思想已紮根於心底。現在想想第一次去讀書會,跟著趙老師吟唱詩歌的那種一時不能接受的感覺,實在可笑,經典真的是越讀越有味道,越唱越有感情,漸漸地喜歡上著種感覺,那是心的聲音。
有一種心的呼喚,這是個新的開始,要堅定的走下去。爬鳳凰嶺的那天下午,很多事情好像都是註定的,我看見了最美的日落,與大家一起吟唱於寂靜的鳳凰嶺山腰的亭子時,有桑葚解饞,有甘泉解渴,那種快樂,實在不能用言語表達。第二天早上的爬山,我們與太陽一起升起,穿過靈氣的叢林,一起逐漸變得明亮。午時的我們在植物園亭子的大聲誦讀,更有明媚的陽光相伴,好像這一切都是爲我們準備的。這也許就是心與新的開始吧。
自幼筆拙,實在羞愧,不能運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很多變化就像師兄說的那樣,只能用語言表達出一部分,但真正的改變都在心底里。
                                                            首都師範大學學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