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62|回復: 0

[論史] 北宋文化大家为何会出现“井喷”(2)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3-4-26 18: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历史春秋网
 宋太祖、宋太宗的偃武修文措施被后来的继承者奉为不可更改的“祖宗之法”,宋真宗和宋佳宗都是祖宗法度的模范继承者。宋神宗授权王安石实施变法,主要是针对经济和军事领域,对偃武修文国策并没有触及,到北宋晚期,朝廷的文官队伍空前庞大。
  
  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北宋皇帝人人都会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宋真宗不懂军事,但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颇高,其书法成就有人认为比宋徽宗还要高。败国皇帝宋徽宗自幼酷好诗词书画,是一位诗词书画并精,山水、人物、花鸟兼善,在文学艺术领域无所不通的“皇帝艺术家”。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由于皇帝的力体身行,北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文化领域全面发展,硕果累累。
  
  取士途径和规模扩大
  
  文化精英脱颖而出
  
  人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北宋“修文”大工程主要立足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完善于宋。北宋科举制度在因循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取士途径和取士规模,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每次录取人数只有二三十人,宋初每届录取人数和唐代差不多。宋太宗即位后,为补充朝廷文官队伍,开始大规模增加录取人数。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殿试,共举进士109人,诸科及策者207人。后来,录取人数继续增加,北宋时期每届录取进士人数都在三四百名左右,使北宋文化界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由于北宋健全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有效防止了徇私舞弊和权臣把持科场的行为,使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进入仕途,同时也保证了取士的质量,把不学无术之辈拒诸门外,使绝大多数文化精英集中在政府机构。
  
  北宋的考官基本上都是学富五车、文化修养和创作水平极高的官僚学者。如宋仁宗嘉v二年(公元1057年)的考试,担任知贡举的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担任权同知贡举的王、梅挚、朝绛、范镇也是北宋文学名家,而担任点检试卷官的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这一届各科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科录取了388人。
  
  苏轼、苏辙兄弟就在这一年考中进士,苏轼考了第二名。据说,本来苏轼应为第一名,因主考官欧阳修在阅卷时判断失误,以为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定是自己的弟子,为了避嫌,便把该卷的名次放在第二,结果章衡得了榜首。宋仁宗看了苏轼兄弟的考试文章后,极为欣赏,回到后宫还赞叹不已,对左右说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
  
  与苏轼兄弟同榜中进士的还有曾巩、曾布、曾牟兄弟及从弟曾阜一门四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协助王安石变法,官至宰相。北宋理学家张载、吕大钧、程颢亦于此科及第。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