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2|回覆: 0

南寧明代古窯發現瓷菸斗 專家:或佐證菸草起源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3-4-11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南寧晚報
201341115109804.jpg

廢品堆淘出不少燒壞的瓷菸斗

  記者 陳蕾/文 宋延康/圖
  一座幾百年的明代古窯斜臥於邕江岸邊,層層黃土掩埋了曾經紅火和繁忙的景象。今年3月,幾片散落地上的碎瓷片讓考古人員發現了古窯的痕跡。
  歷時一個月的勘探與試掘,位於仙葫開發區邕江沿岸的三岸窯址初現雛形,透過精心堆砌的古窯,陶工們的聰明才智嶄露無遺,而在瓷器廢品堆中挖到的瓷菸斗很可能佐證廣西是菸草種子最早登陸我國的地方。
  1 邕江岸邊現明代古窯
  從龍崗大橋出發,穿過曲折蜿蜒的鄉村小路,鑽進雜亂的灌木叢,三岸窯址映入眼帘。歷經幾百年來江水的沖刷,這座沿斜坡修建的古窯已被攔腰沖塌,而三岸窯址的發現經過頗爲意外。
  今年3月初,因邕寧水利樞紐工程將提高邕江水位,對邕江沿岸的文物調查也隨之展開。南寧市博物館考古隊隊長黃強參與了此次調查工作,每一天都要沿著邕江岸邊仔細搜尋。
  大約一周後,黃強和同事們途經位於三岸園藝場的一處荒地,幾塊散落在地上的瓷器殘片引起了他們的注意。若以普通人的角度,這些殘片或許只是隨處可見的廢品,但是從考古人員的角度,廢品也有可能變成『寶』。
  撥開灌木叢和外層泥土,露出一堆因長期傾倒而形成的瓷器廢品堆。從這堆近2米厚的廢品中,能夠清晰辨認出碗、碟、盤等日常生活用具,許多還保持著燒制時的層疊狀,說明附近肯定藏著窯址。
  經過近一個月的勘探和試掘,約60平方米的部分窯址顯現。由於試掘地點距離江邊約20米,加上仍掩埋於土坡之上的部分,黃強初步判斷,整個三岸窯址的長度可延伸至40餘米,寬度則達到4米,如此大型的古窯在廣西尚屬少見。
  從窯內發現的陶瓷殘片和古窯的形制分析,這應該是一座明代的窯,名曰龍窯。龍窯是明代南方地區古窯的典型形制,因其建在坡地之上,形如長龍而得名。
  龍窯結構通常分爲窯頭、窯床和窯尾,儘管窯頭已被破壞,不過仔細研究挖掘出的窯床部分,還是能還原古代陶工們制陶的場景,尤其是燒制方法無不展現古人智慧。
  2 分室龍窯展古人智慧
  考古人員從窯內挖出不少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窯具,如匣缽、支釘、墊餅等。燒窯時,古代陶工們會將需要燒制的瓷器放入匣缽,大型匣缽一次可以裝七八件,每件之間用四到五顆泥質支釘作爲間隔,最下面一件用墊餅支托。
  當層層疊置的匣缽放入窯內後,頂部還要加一個蓋子,使器物不容易受煙火和窯灰的黏附,以免影響瓷器質量。若走近窯內仔細觀察,還能看到窯壁因長期高溫凝結了一層略爲光滑、形如琉璃釉的青灰色物質。
  那麼,龍窯爲何要建在江邊的山坡之上呢?黃強介紹說,龍窯建在山地,一來山地木材豐富,瓷土和黏土可以就地取材,二來建在水邊便於就近運輸,而最大的好處就是山坡使得龍窯如同一根放倒的煙囪,讓窯內火焰隨著抽力由下而上燃燒。
  『燒窯時,陶工在最下面的火膛燒火,窯身兩側還會按一定間隔設置投柴孔。』黃強順著山坡往上指,解釋說,如果窯床傾斜度過陡,熱能流失太快,若傾斜度太平緩,則會導致燃料難以起焰。
  在長期的實踐中,聰明的陶工們找到了最佳角度,坡度爲10到20度之間的龍窯火焰抽力適中,升溫快,燒出來的瓷器硬度較大,釉面質量也比較好。
  不過與傳統的龍窯相比,這座龍窯內部並非建成平滑的坡度,而是階梯式,每層階梯前都刻意用磚砌出間隔約5厘米,如鋸齒狀的洞孔。『這是一個分室龍窯,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黃強特意查找了許多資料,那些奇怪的洞孔就是分室龍窯的過火孔。
  分室龍窯的特點就是在窯內增設隔牆,使得室內溫度控制較爲均勻,產品不易開裂、變形或黏連成串,此法不僅改變了傳統龍窯燒制過程中坯體受熱不均的缺點,也更爲節省燃料。
  3 『廢物堆』中驚現瓷菸斗
  在距離三岸窯址不遠處,還有不少瓷器廢品堆,說明這裡曾是一個窯群,有待進一步挖掘研究。廢品堆也是考古人員著重研究的對象,因爲廢品堆里隱藏著很多信息,不僅可以判斷年代,還能揭開不爲人知的秘密。
  廣西博物館研究員、考古專家鄭超雄從事考古研究30餘年,獲知三岸窯址的消息,鄭超雄特意來到現場考察。在一片廢品堆里,幾個手指粗細,呈90度的管狀物讓鄭超雄頗爲興奮,他一眼就認出,這是瓷菸斗。
  早在1980年,鄭超雄曾參與了合浦縣上窯明代窯址的挖掘工作,當時發掘出三件瓷製菸斗,是我國發現最早的菸斗實物。鄭超雄還記得瓷菸斗出土時,好奇的民工們曾放入菸絲燒吸,通氣狀態良好。
  既然出現了菸斗,必然離不開菸草。我國古代沒有菸草種――也沒有關於吸菸的具體記載,現今大多數學者認爲菸草最早於明代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從菲律賓傳入我國台灣,再到福建、廣東,而後在全國廣爲種植。
  自從三件瓷菸斗出土後,潛心研究的鄭超雄對傳統觀點產生了質疑,其中最重要的依據就是一同出土的還有一件壓槌,壓槌背後刻著『嘉靖二十八年四月四日造』,說明合浦上窯窯址可確定的年代爲明嘉靖二十八年(公元1549年)。
  若以時間推算,合浦瓷菸斗比菸草傳入我國的時間還要早26年,此外,根據窯址的堆積物情況分析,該窯使用時間很長,年代上限可能到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至1521年),爲此,鄭超雄大膽推斷,廣西合浦地區是菸草種子最早在我國登陸的地方。
  4 可能佐證菸草的起源
  通過多年研究,鄭超雄認爲,菸草最早爲舶來品,其價值也非一般百姓買得起,只有自己種植之後民間才能逐漸盛行吸菸的風氣。
  合浦瓷菸斗的造型比較粗糙,說明嘉靖年間菸草的栽培與燒吸風氣已十分廣泛,意味著之前必然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傳播,究竟最初的傳播時間和地點是哪裡?
  根據大量的史料記載,古時菸草的各種別稱中,唯一由外來語音譯的是葡萄牙語,葡萄牙也是最早到我國進行掠奪的殖民主義國家。
  在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葡萄牙人的海盜船首次闖入我國廣州灣東莞縣附近的屯門島,此後陸續侵入廣東沿海一帶。起初葡萄牙人曾抓住明王朝狂妄自大的心理,以朝貢爲名,企圖取得明王朝的信任。不過明王朝並不買帳,甚至將其驅逐。
  於是,葡萄牙人便採用了另一種方式以達到經濟滲入的目的。據【明實錄】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五月記錄:『兩廣奸民,私通番貨,勾引外夷,與進貢者混以圖利。』由此可見,葡萄牙海盜曾在中國兩廣地區強行推銷他們帶來的貨物,其中自然也包括菸草種子。
  對比分析,合浦上窯遺址內發現的瓷菸斗,其年代與葡萄牙人在兩廣沿海地區推銷貨物的時間大體相符,因此菸草最初應該是在合浦栽培後傳遍廣西境內,而後再傳至全國。
  遺憾的是,廣西此後陸續挖掘出不少古窯,但發現瓷菸斗的只有合浦縣上窯窯址。沒想到時隔33年,位於南寧的三岸窯址也發現了瓷菸斗,而且數量還不少,極有可能進一步佐證鄭超雄的觀點。
  鄭超雄表示,希望日後三岸窯址正式挖掘時能夠找到更多有力的證據,以便進一步研究和判定我國菸草的起源和傳播史。


        來源:南寧晚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