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6|回覆: 0

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3-4-9 08: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文物信息網

    經過一天半的演示匯報和評委評議投票,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於4月9日在北京揭曉。國家文物局、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聯合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河南欒川孫家洞舊石器遺址、江蘇泗洪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川金川劉家寨新石器時代遺址、陝西神木石峁遺址、新疆溫泉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山東定陶靈聖湖漢墓、河北內丘邢窯遺址、內蒙古遼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遺址、重慶渝中區老鼓樓衙署遺址、貴州遵義海龍囤遺址等十個項目被評為201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時間跨度大,類型豐富,學術意義深遠 
    今年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從2012年近600餘項考古發掘中經過層層選拔脫穎而出的。時間跨度大,從中更新世時期直至明清,其中後段考古成果突出,佔據半壁江山;地域廣,分屬10個省市,其中邊疆地區入選項目比往年有所增加,反映出全國各地區考古事業的平衡發展;類型較為豐富,除史前聚落、洞穴遺址、墓地、窯址外,還出現了佛寺遺址、衙署遺址、土司城堡等以往罕見的遺址新類型,學術意義重大,為一些重大學術課題的解決提供了全新資料和視角。 
 
    評選活動在大眾和考古工作者之間搭建了一個平台 
    經過23年的發展,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已經成為展示、宣傳最新考古成果的重要窗口,也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文化熱點事件。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在終評會開幕式致辭中,充分肯定了這一活動的平台作用,認為其有利於幫助大眾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考古工作的成果和意義,也有助於考古工作者更好地呼應社會關切,從而有的放矢,汲取經驗,改進工作。
 
    童明康指出,重要的考古發現對我國考古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對推動學科建設作用顯著,也為考古工作贏取了更寬鬆的工作條件。二是促進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開展,促使地方政府加強保護力度。三是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對於這些重要考古項目,童明康指出,要關注後期的宣傳、保護與利用,真正讓文化遺產資源成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源泉。
 
    以此次評選活動為契機,童明康對切實提高考古工作質量提出了三個方面的要求:
 
    一是立意要高,審慎對待每一項考古工作,樹立精品意識,全面考慮考古、研究、保護的各方面內容,制定出完備的工作計劃。二是步驟要實,要嚴格遵守【考古發掘管理辦法】、【田野考古工作規程】和【大遺址考古工作要求】等相關規定依法、科學開展工作。三是方法要活,根據遺址特點和所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合的工作方法。創新工作手段和管理體制,為考古工作提供綜合保障。
 
    現場演示精益求精,手段新穎;組團參會,地方重視;網絡互動熱烈
 
    按慣例,每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邀請25個項目代表赴京作演示匯報。每個項目都為15分鐘的演示匯報及其後5分鐘的評委提問環節做了精心準備,現場演示文件大多幾經修改,最多的在一天半內修改了五個版本。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顯示出參評單位對評選活動的高度重視。另一個亮點是三維動畫特效等越來越多新穎的演示手段出現在演示文件中,帶給聽眾最直觀、全面的展示。
 
    這些努力使現場演示匯報成為展現最新考古發現成果、展示參評單位田野工作實力和學術研究水平的舞台,成為一次名副其實的考古學術盛會。因此,很多項目所在單位將其視為和全國兄弟單位互通有無、借鑑學習的最佳機會。今年有多家參評單位特意組織年輕的業務人員來京聽會學習。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的學術性和權威性正得到越來越高的肯定。

    今年會場上,還有一個群體引人矚目。多個參評項目所在的地方政府的官員也赴京為參評項目加油助威,體現出當地政府對評選活動的重視,也藉機了解全國其他省份的文物保護的先進理念和成功經驗。

    延續去年的成功嘗試,今年網絡媒體繼續助力活動宣傳。中國文物報、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天地雜誌、中國文化遺產雜誌等多家官方微博對評選現場進行了直播和評論,引來大量跟帖和評論,網絡互動熱烈。中國文物報官方微博繼續與新浪微博合作,開展新浪微訪談,邀請嘉賓對參評項目進行學術解讀,在線解答網友提問。新媒體和網絡的力量使評選活動成為一次最大規模的公眾考古宣傳和實踐活動。

    本屆評審委員會由國家文物局考古專家組成員以及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吉林省文物局、湖南省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院和光明日報的媒體代表等共21人組成。(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辦公室)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