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04|回覆: 0

彭國華  中華價值觀的世界意義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09-12-12 2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2009-12-11彭國華人民日報

價值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在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形成了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價值觀念。其中的精華部分,不僅對當代中國社會有著深刻的影響,而且超越了民族國家的界限,具有世界意義。這裡選擇三個方面的觀點,略作闡述。

『保和利貞、和而不同』的和諧之道。『和』是中華價值觀的一個核心概念,【周易】中即有『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之說。『和』不是抹煞差異性的同一,不是同類事物的簡單相加,而是在事物發展的多樣性、差異性中尋求動態的平衡和協調。正如【國語·鄭語】中所言:『夫和實生物,同則不繼。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若以同裨同,盡乃棄矣。』孔子將『和』的理念貫徹到人倫道德領域,強調『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禮之用,和爲貴』。這種和諧之道經過數千年傳承,已深深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中,並對促進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發展發揮了重大作用。眾所周知,當代世界文化發展日益多元多樣,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日益增強。異質文化間的交流大致有兩種趨勢:一種是強勢文化片面強調自己的優越性,試圖用自己的價值觀念來同化其他文化;另一種是不同文化之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在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中實現共同發展。前一種趨勢必然導致『文化霸權主義』和『文明的衝突』,顯然得不到大多數人認同;而後一種趨勢的形成,恰恰可以中華『和』的思想作爲價值觀基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道。西方現代性以高揚人的主體性(個體性)和理性爲主要標誌。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看,這在解構西方中世紀神學價值觀獨斷地位的同時,也促成了世俗價值觀的多樣化,到了當代更演化爲個人主義、工具理性的膨脹和價值觀問題上的意見歧出、莫衷一是,其流弊所至已不限於西方。爲了重新整合社會價值觀念,一些西方學者提出了『互主體性』、『交往合理性』、『商談倫理學』等諸多概念和範疇。而中華價值觀中的恕道,則帶有鮮明的『互主體性』特徵。恕道不是單純以主體(個體)爲中心來考慮問題,而是強調換位思考,倡導『推己及人』,即你希望他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也要怎樣對待他人;你不希望他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也不要怎樣對待他人。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它可以進一步提升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恕道出發,開展交往、進行『商談』、形成價值觀上的共識和整合就有了基礎和前提。就此而論,恕道是中華價值觀對世界文明的又一貢獻。

『親親爲大,禮敬爲本』的孝道。『孝』在中華價值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做人的根本,正所謂『百善孝爲先』、『仁者,人也,親親爲大』。孝道有層次之分:底線是『能養』,即能在物質上爲父母提供給養,解決其生計問題;其上是『不辱』,即不能歧視或怠慢父母;最高層次是『尊親』,即敬愛和關心父母。孝道還可以擴展到父母之外的其他老人,即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現在,很多國家已進入老齡化國家行列,養老問題日益凸顯。解決養老問題,不僅要爲老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更要爲老人提供情感上的關懷和精神上的慰藉。如果說前者可以部分由政府和社會來承擔的話,那麼後者則更多地應由親屬尤其是子女來承擔。當前一些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養老保障體系,老人的生計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由於家庭聯繫鬆散、親情關係淡薄,老人的情感和精神需求常常得不到滿足,從而導致種種個人疾患和社會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中華價值觀中的孝道無疑可以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值得推而廣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