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3|回復: 0

浙江永康发现最早人工栽种稻谷 亩产约55公斤

[複製鏈接]
沙舟 發表於 2013-1-22 2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都市快报
2013122152035921.jpg

永康发现的炭黑状谷物距今约11000年

昨天,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布2012年度考古重大发现:在永康地下找到的一些炭黑状谷物,让中华大地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文明变得清晰。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说,早在11000年前,浙江人不仅吃上了谷子,而且是人工栽种的,这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稻谷。
还有两项浙江年度考古新发现也在同一天向公众披露:有关南宋墓葬的系列考古弄明白了八九百年前浙江的丧葬礼仪,并认为浙江习俗可能影响了后世六百年的皇陵建筑;有关龙泉黑胎窑的发现,找到了众说纷纭的宋代五大名瓷之一的哥窑窑址,认为它就在浙江龙泉。
种庄稼、养牲畜就是文明的开始
中华大地上的人们,是怎样向文明出发,哪里是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发源地,过去十年间,蒋乐平等在金衢盆地苦苦找寻,他希望找到钱塘江上游远古人类留下的脚印,他认为,那个脚印很可能就是中国人的第一个文明脚印。
中国人曾留下了四个划时代的历史脚印:第一个在百万年前,古猿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第二个脚印距今上万年,那是中国的文明起步,第三个在5000年前,国家和城邦出现,我们因而被称作五千年古国;第四个脚印在2000多年前的秦代,中华一统的国度问世。
第二个脚印,古人踏在了哪里,究竟哪一年踏出,是个悬了数千年的谜。
什么叫文明的开端?在国际考古界,有个通行的观点,“农业革命”就是文明的开始,在这场革命中,原本全凭狩猎、采集的古人学会了种庄稼、养牲畜,进入最早的农耕文明。
这场革命发生在新石器时代,又被称作新石器革命。接下来又是漫长的岁月,文明极其缓慢地累积,直到城市和国家出现,才宣告人类文明的形成,“城市革命”被称作人类社会的第三步。
没有文字的新石器时代,人们日常生活用陶器,狩猎采集用打磨过的石器,因为开始了农业耕作而定居下来。找到中国最早这样生活着的古人,也就找到了中华大地通往文明的入口。
10年的找寻,蒋乐平在金衢盆地找到了15个这样的新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遗存。
随着永康湖西遗址的一些完整稻谷颗粒被发现,蒋乐平得以确认,这是人类历史中最早的人工种植稻谷。
人们在河姆渡
找到7000年前的稻谷
在缺乏沟通的史前,人类文明在这个星球上各自独立生长着。在与饥饿的搏斗中,大致1万年前,散布地球各处的人类族群开始触碰文明,陆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种植作物,开始农耕。
包括长江黄河流域在内,全球有八大农业起源中心,延续至今的麦子、稻谷、玉米三大作物哺育了我们的祖先。
大麦和小麦被证实1万年前出现在西亚的伊朗和土耳其。7000年前,印第安人在美洲找到了玉米。1973年,宁波余姚的河姆渡文明被发现,人们在那里找到了7000年前的稻谷,河姆渡多年间被视作以稻米为标志的东亚农业文明发源地,各国学者如朝圣般涌来。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河姆渡人多年来被视作人类种植水稻的始祖。可是,对于水稻,河姆渡真的是最早的吗?
新世纪,人们在杭州萧山找到了跨湖桥遗址,8000年前的跨湖桥人已过上了与河姆渡类似的农耕生活。蒋乐平在追问,文明的入口还会更早吗?他的追寻脚步向西,聚焦矮山与盆地交错的金华、衢州。
他笃信:几乎没法相互学习,远古的耕种文明不可能在长江中下游同时起源,必然存在率先开始文明的族群。之后,伴随着迁徙,水稻种植技术四处扩散,这样的缓慢扩散延续了数千年。
上山遗址位于金华浦江县黄宅镇,那里是金衢盆地发现的第一个早期新石器遗址,伴随十多个类似遗址的陆续出土,上山遗址已跃升为上山文化。在同一文化的照耀下,金衢盆地古人类以一种相似的生活方式在此繁衍生息约2000年DD距今1.1万年至9000年。
上山人的种植早了4000年
人们惊叹于7000年前河姆渡人的聪慧:种着水稻,住上了木屋,靠独木舟出海,烹饪祭祀有陶器。尽管略显粗糙一些,但以金华DD义乌两地的中点为圆心,方圆50公里范围内的“上山人”,早于河姆渡人4000年前,已过上了类似的生活。
15处古人生活的遗迹,14处无限接近文明的核心,但无法抵达。在这些遗迹中,稻谷的空壳在制作陶器的材料中被发现,因为是空壳,人们无法判定这究竟是野生稻还是人工栽培稻。
必须纠结于此,同样是稻谷,野生稻还是采集与狩猎的生活,而人工稻则是农业,哪怕是最为原始的刀耕火种。
之所以只能在陶器残骸中发现谷物,是因为金衢盆地酸性红土遍地,土壤将谷物腐蚀得无影无踪,直至最近第15处遗址被找到。永康湖西遗址幸运地坐落于一片黑土,不仅谷物被完整找到,还发现了动物骨骸,随着发掘的进行,一直未能现身的万年前浙江人骨架也并非没有出土的可能。
断定这颗稻谷来自人工,要看它的小穗轴(连接稻谷和稻秆间的小梗)。采集野生稻谷,只需摇一摇,谷子就落入袋中,记载中古印第安人曾这样惬意地收获稻谷。
一旦人工种植,摇晃再无法让稻谷脱落,此时需要石头做的镰刀。摇落的稻谷,小穗轴有圆滑的脱落疤痕,割下的人工稻,小穗轴末端保留下不规则形状的枝梗残部。
当然,在湖西发现的稻谷并非完全人工种植,在文明的起始,古人既吃自种大米,也在湿地里采集野稻。在此4000年后发现的遗址中,种植稻谷和野生稻米还是各占一半。
亩产约55公斤
若隐若现的万年前田园风光
当代稻田,灌溉用的沟渠和阻挡水分流失的田埂必不可少。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中,蒋乐平并没有找到沟渠和田埂。但骨耜、木刀等原始农具被发现。耜是一种原始农具,可以翻土,样子类似铁锹,制作万年前铁锹的材料是一块水牛的肩胛骨。
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金属利器,先祖们无奈地看着稻田里各类杂草的疯长。在稻谷遗存中,夹杂着稗草、沙草、草、飘拂草、野荸荠、苔草、金鱼藻、茨藻、眼子菜等十多种杂草,杂草的密度往往超过禾苗。
蒋乐平判断,那时耕田,很少甚至完全没有锄草等田间管理。土壤中还发现了高密度的芦苇残体,相对于禾苗,高个子的芦苇算得上大型植物,禾苗躲在芦苇脚下,放眼望去,万年前有的稻田形似一片芦苇荡。
稻田底层中出现高密度炭屑,这是稻田中的火烧痕迹,用大火焚烧野草后播下稻谷,刀耕火种本该如此。遗址中出土石磨盘与石磨棒,石磨棒有的像棍子,有的像乌龟背,还有镰刀状石器。借助万年前的磨盘和磨棒,蒋乐平把一捧当代的谷子研磨成大米,“磨得慢了点,但效果相当棒。”
学者还原万年前的耕作场景:先民四处寻觅湿地,试图把湿地开垦为稻田。冬天或早春,他们放火烧去枯枝落叶,用骨、木耜适当翻耕和平整土地,仲春播种;秋天摘穗收割。水稻田的灌溉依赖雨水和储存在沼泽地的水。生产方式随意而粗放,估算万年前每亩稻田一年可收获稻谷约55公斤,与现今上千公斤的产量不可同日而语。
中华文明的下一个脚印
还是在浙江
万年前,长江下游地区海平面不断上升,距今7500年左右达到巅峰,那时的杭嘉湖绍平原或被海水或河水淹没。之后,海水一点点消退,远古浙江人的脚步,追逐着海水消退的方向,一路往东。
1.1万年前至9000年前,浙江人生活在金衢盆地,8000-7000年前,以萧山跨湖桥为中心的区域是他们主要活动的区域,之后的1000年间,先祖再次东迁,来到了河姆渡为中心的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追赶着海岸线东进,先祖希望找寻更多的水草,依照他们当年的种田方式,唯有湿地堪当好农田。那时的浙江东北部平原,水域一天天淤塞为陆地,出现大片湿地草原和湖泊河流,水生植物繁茂,草食动物出没,禽鸟群集,这样的地方,自然成为首选乐土。
文明萌芽后的6000年中,浙江先民与自然搏斗着,在搏斗中文明一点点向前,蒋乐平认为,来自北方的文明很可能在距今约六七千年前来到浙江,不同文明的交融引发了文明的跃进,终于,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明惊艳全世界。
以余杭区良渚为中心,遍布浙北大地的良渚文明尽管谜团重重,但考古界已公认,那里高度发达的史前文明中,有城郭、有灌溉水利工程、有护城河、有圆润玉器。
出现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形成标志的城市革命就发生在这里。而距今5000年的时间点,恰好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长度吻合,那里,极有可能就是中华文明勃发的起跑线,按蒋乐平的话来说,“至少是南中国新石器时代文明的高峰”。追根溯源,这文明的星火,良渚之前的4000年已在钱塘江上游点燃。
记者 王中亮

        来源:都市快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