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29|回覆: 0

陝西石峁遺址入選6大考古發現 系史前最大城址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3-1-10 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人民日報
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 
  填補淮河中下游考古空白
  順山集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江蘇泗洪縣梅花鎮大新莊西南約500米處的重崗山北緣坡地之上,遺址總面積17.5萬平方米,經過測年,確認其為一處距今8000年前後的史前環壕聚落。據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研究員林留根介紹,幾次發掘共清理墓葬92座,灰坑26座,房址5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400多件。順山集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淮河中下游史前聚落考古和考古文化的空白。
  點評:距今8000年左右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時期,之前在東北的興隆窪和長江中下游的賈湖也都發現了大型聚落遺址,但在淮河流域是第一次。這個聚落有房址,有規劃整齊的墓葬區,有豐富的水稻遺蹟,說明這個時期已經有初步的農業生態。而且順山集遺址的遺存表現出多種文化因素,比如這裡的陶釜與山東半島的後李文化有一定的聯繫。這是江蘇境內已發現的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或者可以為長江中下游的馬家浜文化找到源頭。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陳星燦)
  石峁遺址
  史前最大城址再現
  石峁遺址位於陝西榆林市神木縣高家堡鎮洞川溝附近山梁上,地處黃河支流禿尾河及其支流洞川溝交匯處。石峁遺址目前總面積超過400萬平方米,是已知的中國史前時期最大城址。專家初步認定石峁城址最早修建於龍山中期或略晚,興盛於龍山晚期,夏時期毀棄。據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助理、神木石峁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周勇介紹,這座4000多年前的史前最大城址,由『皇城台』、內城、外城組成,體量巨大、結構複雜、構築技術先進,其東門遺址是我國迄今考古發掘的最早石城門。
  點評:石峁遺址在上個世紀因為出土的一批玉器尤其是數量眾多的玉牙璋,曾引起考古界的廣泛關注。如今挖掘的規模宏大的石砌城牆與以往發現的大量玉器,顯示出該遺址在北方文化圈中的核心地位,它的發現為研究中國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發展過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也有助於我們重新審視齊家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朱延平)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
  天山深處的『石頭迷宮』
  阿敦喬魯遺址與墓地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溫泉縣城西約41公里處的阿拉套山南麓淺山地帶,是近年來在新疆發現的重要的青銅時代遺存。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叢德新介紹,2012年6月―9月,考古人員發掘了三座相互連屬的大房址和9座石板墓葬。通過對相關遺物進行測年顯示,遺址與墓地的年代為公元前19世紀至公元前17世紀,屬於青銅時代早期。以當時的人力、畜力,如何將不規則的巨石破解成片狀,又如何搬運就位至今仍然是個謎。
  點評:該遺址是新疆地區早期青銅時代文化中比較大、完整的遺址,是研究新疆西北地區青銅文化與中亞文化聯繫的重要遺址。通過發掘,考古人員首次在新疆確認了相互關聯的早期青銅時代的遺址和墓地,今後的考古研究可以將該遺址放到環巴爾喀什湖的大背景下。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水城)
  紀王崮春秋墓
  山東商周考古重要發現
  紀王崮春秋墓位於山東沂水縣城西北40公里處,被稱為『沂蒙七十二崮之首』。據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郝導華介紹,2012年春節前夕,在崮頂施工時意外發現了部分青銅器殘片,確定為一座古墓葬,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墓葬形制較為特殊,墓室與車馬坑共鑿建於一個岩坑之中。墓葬雖然破壞較為嚴重,但主墓室保存完好。車馬坑發現8匹馬4輛車,還有青銅禮器,它的規模、形制無疑是高等級的。
  墓葬內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器、樂器、兵器等重要文物,對研究該地區歷史和春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工藝技術、墓葬制度等具重要價值。
  點評:紀王崮墓葬是山東近幾年來商周考古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尤其是墓室與車馬坑共處一個岩穴,車馬坑東側的柱台上還有幾排柱洞,都非常少見,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埋藏類型,為以後的考古學研究提供了線索。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劉緒)
  鄴城遺址東魏北齊佛寺遺蹟和佛教造像埋藏坑
  佛教考古最重要收穫之一
  鄴城遺址位於河北臨漳縣西南約20公里處,是三國曹魏至北朝末期6個王朝的國都。
  據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鄴城考古隊隊長朱岩石介紹,在這裡發現的東魏北齊佛寺遺蹟,是初唐皇家佛寺布局的源頭之一。而搶救發掘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佛教造像2895件(塊),有題記的超過200件,絕大多數是漢白玉造像。據初步判斷,這批佛教造像時代主要是東魏北齊時期。
  點評:鄴城遺址的考古發現,是中國佛教考古最重要的收穫之一。如此規模宏大(長400米)、地理位置重要(鄴城御道附近)的多院式佛教寺院,無疑具備了皇家寺院的氣派。據說當時的統治者將國庫收入的1/3用於建設佛寺。佛教造像埋藏坑是新中國發現數量最多的一次。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李裕群)
  海龍囤遺址
  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遺址 
  海龍囤遺址位於貴州遵義老城北約30里的龍巖山東麓、湘江上游。據現有文獻,海龍囤始建於1257年,由南宋朝廷與播州的土司楊氏共同營建,後來毀於1600年對抗明朝廷的戰爭。據貴州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介紹,如今周長約6公里的環囤城牆尚存,囤內面積達1.59平方公里,『老王宮』和『新王宮』是囤內兩組最大的建築群,面積均在2萬平方米左右,大體為『橫三縱三』的布局,是集軍事屯堡、衙署與『行宮』為一體的『土司』遺存。
  點評:這是特殊歷史時期、特殊地區的建築遺存,是又一處研究土司制度的完整遺址。可以說海龍囤遺址完整地見證了我國歷史上少數民族地區政策由唐宋時期的羈縻之制到元明時期土司制度再到明清時期『改土歸流』的變遷,應按大遺址保護的原則進行下一步的考古與規劃。
  (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白雲翔)
        來源:人民日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