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1|回覆: 0

[史學] 司馬遷班固生態觀試比較(5)

[複製鏈接]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12-21 18: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檔案春秋
【漢書・元帝紀】記載,漢元帝初元三年(前46)六月,以『間者陰陽錯謬,風雨不時』,詔令:『有司勉之,毋犯四時之禁。』又永光三年(前41)十一月頒布的詔書也說道:『乃者己丑地動,中冬雨水,大霧,盜賊並起。吏何不以時禁?各悉意對。』顏師古註:『「時禁」,謂【月令】所當禁斷者也。』【漢書・成帝紀】記載:陽朔二年(前23)春,寒。詔曰:『昔在帝堯立羲、和之官,命以四時之事,令不失其序。故【書】云「黎民於蕃時雍」,明以陰陽為本也。今公卿大夫或不信陰陽,薄而小之,所奏請多違時政。傳以不知,周行天下,而欲望陰陽和調,豈不謬哉!其務順【四時月令】。』對於所謂『多違時政』的指責,顏師古註:『李奇曰:「時政,【月令】也。」』漢哀帝初即位,李尋就『間者水出地動,日月失度,星辰亂行,災異仍重』發表意見,以為『四時失序』,與『號令不順四時』有關。他說:『夫以喜怒賞罰,而不顧時禁,雖有堯舜之心,猶不能致和。善言天者,必有效於人。設上農夫而欲冬田,肉袒深耕,汗出種之,然猶不生者,非人心不至,天時不得也。【易】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書】曰:「敬授民時。」故古之王者,尊天地,重陰陽,敬四時,嚴【月令】。順之以善政,則和氣可立致,猶⒐鬧相應也。今朝廷忽於時月之令,諸侍中尚書近臣宜皆令通知【月令】之意,設群下請事;若陛下出令有謬於時者,當知爭之,以順時氣。』[45]李尋的論點,也強調了【月令】的權威。
  在司馬遷生活的時代,【月令】有關生態保護的原則未必不對
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發生影響,而【史記】未見直接的記錄,可能有多種原因。或許在董仲舒天人感應學說盛行之前,最高執政集團並未發布有關的宣傳。或許司馬遷更為關注的,是人的生命的保護。[46]
  另一方面,我們還看到,班固在漢宣帝以後的
歷史記錄中雖然有多則涉及生態保護,但是依然有所遺漏。例如近年敦煌懸泉置漢代遺址發掘出土的泥牆墨書【使者和中所督察詔書四時月令五十條】,其中有關於生態保護的內容。如『孟春月令』有:『・禁止伐木。・謂大小之木皆不得伐也,盡八月。草木零落,乃得伐其當伐者。』(九行)『・毋撻剿。・謂剿空實皆不得撻也。空剿盡夏,實者四時常禁。』(一○行)『・毋殺□蟲。・謂幼小之蟲、不為人害者也,盡九〔月〕。』(一一行)『・毋殺L。・謂禽獸、六畜懷任有L者也,盡十二月常禁。』(一二行)『・毋夭蜚鳥。・謂夭蜚鳥不得使長大也,盡十二月常禁。』(一三行)『・毋。・謂四足……及畜幼小未安者也,盡九月。』(一四行)『・毋卵。・謂蜚鳥及雞□卵之屬也,盡九月。』(一五行)『中春月令』有:『・毋□水澤,□陂池、□□。・四方乃得以取魚,盡十一月常禁。』(二六行)『・毋焚山林。・謂燒山林田獵,傷害禽獸□蟲草木……〔正〕月盡。』(二七行)『季春月令』有:『・毋彈射蜚鳥,及張網,為他巧以捕取之。・謂□鳥也……』(三二行)『孟夏月令』有:『・毋大田獵。・盡八(?)月。……』(四二行)等等。開篇稱『大皇大後詔曰』,日期為『元始五年五月甲子朔丁丑』[47],明確是作為詔書頒布,然而卻並不見於【漢書】。或說『【太史公書】疏爽,班固書密塞』[48],或說『【史記】宏放,【漢書】詳整』[49],或比較【史】【漢】,指出『班掾【漢書】,嚴密過之』[50],而『詳』『密』之中竟然也有我們今天看來不應當出現的遺缺,是值得注意的。有人曾經評價班固【漢書】,謂『固記事詳備而刪削精當』,『固似繁而實簡也』。[51]而其『刪削』之選,也是可以體現著者的觀念傾向的。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我們僅僅知道一門唯一的
科學,即歷史科學,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密切相聯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就彼此相互制約。』[52]如果否認自然史對於人類史的『制約』作用,只承認人類史對於自然史的影響,以為無視自然史的背景亦可以真正認識人類史的進程,掌握人類史的規律,則顯然難以使歷史學成為真正的『科學』。
  司馬遷提出『究天人之際』的學術理想,對於其真實意義,解說者甚多,眾議紛紜,至今莫衷一是。如果我們從自然史和人類史『密切關聯』、『相互制約』的關係的角度來理解所謂『天人之際』,或許可以從一個新的層面認識司馬遷的思想。
  歷來學者進行馬班的比較,或『甲班而乙馬』,或『劣固而優遷』[53],近數十年則抬高司馬遷、貶低班固的意見明顯占上風。論者多從階級性角度進行評價。有人說:『司馬遷和班固的政治態度不一樣,歷史態度也不一樣。』『政治態度和歷史態度的不同,是馬班異趣中一個最大的區別。』[54]這樣的結論也許還有討論的必要。其實就生態觀念的比較而言,或許可以借用邱逢年【史記闡要・班馬優劣】中的話:『馬班二史互有得失,有馬得而班失者,亦有馬班同得者,且有馬失而班得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