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16|回復: 1

[制度研究] 明代皇位继承中的监国(2)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12-19 18: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档案春秋
二、永乐、洪熙时期的监国和留守(居守)


  洪武间太子、皇太孙预政的事例为永乐、洪熙年间东宫启事提供了蓝本。史称:
  国朝定制,中外政务有成式者,启皇太子施行,大事悉奏请。时太宗皇帝欲天下皆归心于帝(仁宗),凡有宽贷悉付帝行之,帝亦孜孜惟仁之施。[29]
  仁宗皇帝嗣位,册上(宣宗)为皇太子,中外启事悉归裁决。[30]
所谓“国朝定制”者,当指东宫启事之传统,若皇帝出巡,则太子监国。实际上,监国的含义已经与启事相融合,其时间虽有间隔,然概以监国言此制。方孝儒之言懿文皇太子“监国裨皇政,忧劳二十年”,《明史纪事本末》专立“太子监国”章以述仁宗为太子时事,均是此意。
  仁宗监国,根据《太宗实录》记载,共有六次,七年二月、十一年二月、十五年三月、二十年三月、二十一年七月和二十二年四月。[31]按照惯例,太子问政处分常事,若大事则奏请皇帝而行。如永乐七年太子监国例即是:
  七年(己丑,一四零九)春正月,敕皇太子监国,惟文武除拜、四裔朝贡、边境调发,上请行在,余常务不必启闻。[32]
一直到十四年,太子行使着较大的权力。但由于汉、赵二王密谋夺嫡,时时馋毁太子,使成祖对太子起了猜忌之心,打击辅导太子之官僚,从而也缩小了监国的权力。[33]这在十五年制定的“东宫留守事”中明确反映出来。第一,所有传令旨行事者皆具实奏闻,这与以前常事不必奏闻是不同的;第二,大小文武官员俱从行在吏兵二部奏请铨选,这就取消了东宫可以决定常选的权力;第三,对犯过皇亲、官员也作了相应处置,缩小了东宫问事的范围。[34]此后东宫问政之权力准此,与七年时大不相同。这与仁宗当时的艰难处境有关。但到成祖晚年,由于他多病,太子处置事权又有所扩大。《明史纪事本末》称:
  先是,上以疾多不视朝,中外事悉启太子处分。[35]
《太宗实录》亦云:
  晚有疾,鲜御外朝政事,悉付皇太子决之。至军国重务必自决,左右或劝上少自逸者,曰:“祖宗付畀之重,一息不绝,其敢怠!”[36]
这时,似乎又恢复了永乐初年的制度,但皇帝仍牢牢抓住军政重大事务的决策权。
  永乐时又有亲王、皇长孙居守例。成祖即位以后,以北平为北京,留世子居守。永乐二年,册太子诸王,以第三子赵王往守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37]唐文凤有《奉赋祯祥诗序》云:
  恭惟贤王钦奉皇上敕命留守北京,翊赞圣谋,敷施仁德,四年于兹,上有以宣朝廷之恩,下有以安邦域之大。[38]
    又《进疏》言赵王掌“军国机务”,“深恩域中”。[39]唐为赵王府官,溢美之词难免,然赵王留守北京时握有一定的权力是无疑的。
  永乐八年,成祖北征,以皇长孙留守北京。夏原吉等进留守北京事宜有:(一)常务具启皇长孙,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二)行在文官除补五品以上者,行在吏部移咨南京吏部,启皇太子选补,六品以下及常例者方听皇长孙;行在武官启皇长孙施行。自余非常选者,启皇太子斟酌行之。(三)普通官民有犯,听皇长孙;皇亲有犯启皇太子待报施行,若事干谋逆、罪重者可即时拘执再启皇太子,候车驾回京奏请诸处分;王府官有犯,除干逆者可先行收问外,皆启皇太子待报收问。(四)行在议拟囚人应死者监候,启皇太子待报施行,余应启皇长孙裁决。[40]从中可以看出,尽管皇长孙可对犯有重罪和事干谋逆者“即时拘执”和“先行收问”,也可对一些常务裁决,但事稍涉重大,则其处置权仍在皇帝和皇太子手中。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赵王和皇长孙都没有被称为“监国”,而是“留守”。显然,“留守”的权力色彩要淡于“监国”。但“监国”可以被称为“留守”或“居守”。这使得人们有时将它们混淆。[41]若仔细辨别,还是可以体会其间差别的。明初又有重臣留守之例,如太祖时冯胜留守北京(开封)就是一例。重臣、宗室诸王乃至皇长孙可以居守重地,但职权不会太大;而皇太子则可于两京监国,可以处理常务性的政事,职权明显要大得多。关于仁宗监国,甚至有史家评道:“名为储位,实则长君;名为监国,实则御宇。故人以仁宗之历祚短,而予以仁宗之沛泽长也。”[42]
  仁宗登基以后,即以太子往守南京。先是,大臣请命亲王及重臣往守,这是有先例可循的。但仁宗不同意,坚持叫皇太子去南京,称监国,或称居守,仿仁宗故事。[43]不过,由于仁宗早逝,太子随即北返,此次监国的时间不长。仁宣更替之际,政局动荡的因素一触即发,汉、赵二王蠢蠢欲动。明廷为防意外,封锁仁宗死讯,迅速迎接宣宗北上即位。此时,太后又密令襄王监国,夏原吉辅佐。于是南北二京一时有两位监国。杨士奇记载:
  仁宗宾天,夏忠靖公受顾命。时宣宗为皇太子,监国南京,中外汹汹,有汉庶人之忧。太后以公东宫旧辅,凡军国事悉命公裁处。公密谋急迎驾还京。驾将至,群臣出迎,太后密命公留佐襄王监国。上见辅臣,首问公安在。蹇少师等莫能对,上不悦。驾至京,召公慰之曰:“近见太后谕所以留卿之意,朕方知之。”[44]
    襄王朱瞻为仁宗嫡子,有贤名,故在仁宣乃至英景时代都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宗室人物。这次监国处于秘密状态,为时不长,其权力想必不大,且影响有限。值得注意的是,这是明廷首次以宗藩监国。
作业逆流成河 發表於 2013-3-28 02:09 | 顯示全部樓層
顶......叹为观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