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04|回復: 0

[史學] 说达――以魏晋士风问题为中心(2)

[複製鏈接]
偷月 發表於 2012-12-7 18: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历史春秋网
三、儒家的达
  “达”之为辞,《说文》释为“行不相遇”,段玉裁谓此训乃“古言”,“训通达者,今言也”[6](P73)。阮元《C经室文集一集》(《丛书集成初编》本)卷一“释达”条,引徵极富,释证亦有条贯,兹不惮文繁,节引如下(括号内为阮元原注):
  “达”之为义,圣贤道德之始,古人最重之,且恒言之,而后人略之。元按:达也者,士大夫智类通明,所行事功及于家国之谓也。……《礼记》(学记)曰:“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故《左传》(昭公七年)孟僖子曰:“吾闻将有达者曰孔某,圣人之后也,臧孙纥有言曰:对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将在孔某乎?”此时孔子年三十五岁矣,世未称圣,但称达(《说文》:“圣,通也。”……《广雅释诂》:“达,通也。”……《昭公十三年传》“晋楚之从,不闻达者,可谓无人”,《史记・楚世家》引作“不闻通者,可谓无人”。是“达”可训“通”,“通”又训“达”,皆与“圣”义相近。……《左传・文公十八年传》:“齐圣广渊。”杜预《集解》:“圣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礼记・乐记》:“作者之谓圣。”贾公彦《疏》:“圣者,通达物理。”则圣贤道德之始,无不由达而臻者,圣人之名尚矣,古之所谓达人,即今之所谓通人,名异而训可互证也。)达之为义,春秋时甚重之,……学者亦多问之。《论语》:“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大戴礼》:“弟子问于曾子曰:‘夫士何如则可以为达矣?’曾子曰:‘不能则学,疑则问,欲行则比贤,虽有险道循行达矣。’又曰:‘君子进则能达,岂贵其能达哉,贵其有功也。’”绎孔、曾此言,知所谓达者,乃士大夫学问明通,思虑不争,言色质直,循行于家国之间,无险阻之处也。……后儒持明体达用之论,而达专属于用,非孔、曾本义
阮元所释“达”及“达人”,皆依据儒家学说,旨在还“达”之“孔、曾本义”。他通过大量引证,指出达、通、圣互训同义,达指士大夫“智类通明”,“学问明通”,“通达物理”,也就是精通学问,深明事理,谙练人情,从而其待人处事自然符合仁义道德,不会违背儒家伦理,则无论任官于诸侯之国,还是任职于大夫之家,都能明理而笃实,通行而无阻。“达人”即“通人”,即未成、待成之“圣人”。阮元在《释达》中,对《论语・雍也》篇孔子称“赐也达”的“达”,“己欲达而达人”的“达”,《宪问》篇“君子上达”、“下学而上达”的“达”,以及《子路》篇“《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的“达”,《孟子・尽心》篇“不成章不达”的“达”,乃至《春秋左传・宣公四年》“仁而不武无能达也”的“达”,均作如是理解。阮元所引《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对达的解释,是针对子张将“达”理解为“闻”即沽求虚名而发的,故特别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务实笃行。阮元认为“后儒持明体达用之论”,对达的把握偏于务实笃行一端,即所谓“专属于用”,而有违孔、曾“达”为“圣贤道德之始”,即达为人伦道德之本的“本义”。阮元对“后儒”的批评,具体何指,是否正确,此处可以不论,他认为原始儒家对“达”的理解,偏重于仁义道德一端,应属不刊之论。朱熹《论语集注・颜渊》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章中释达:“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7](P138)亦同于阮元所揭之孔、曾原义。我们还可以从儒家对立面的庄子的看法中得到证明。《庄子・让王》[8](P764):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颜色甚惫,而犹弦歌于室。颜回择菜(于外),子路子贡相与言曰:“夫子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商周,围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无禁。弦歌鼓琴,未尝~音,君子之无耻也若此乎?”颜回无以应,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叹曰:“由与赐,细人也。召而来,吾语之。”子路子贡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谓穷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疚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陈蔡之隘,于丘其幸乎。”
引文中的“穷”与“通”,大抵相当于《孟子・尽心上》“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穷”与“达”。尽管庄子的描述中对孔子不无奚落,庄子对道、德和穷、通(达)的理解与孔子存在着原则差异,甚至孟子对达的理解也与孔子不尽相同,但庄子认为孔子以怀抱仁义道德为通,与上述《论语・颜渊》篇中孔子对达的解释,是大体一致的。又《抱朴子外篇・刺骄》称:“夫古人所谓‘通’‘达’者,谓通于道德、达于仁义耳。”[9](P43)葛洪为道家人物,但自称所著《抱朴子》,其《内篇》“属道家”,“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 [10](P377)。从兼通儒道的葛洪的解释中,亦可证“通”、“达”的儒家古义,为“通于道德、达于仁义”。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