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2|回覆: 0

[漢語言文學] 試析現代漢語方言擬聲詞研究(2)

[複製鏈接]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2-5 17:2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語文報
以上的文章都運用了統計學方法對擬聲詞聲韻調等各個音素進行了頻率統計分析,這是以往擬聲詞研究中所不曾運用的方法。擬聲詞一般是用來模擬自然界的聲音,人類選擇以哪種語音表示哪種自然界事物的聲音通常也帶有隨意性。但是語言又是約定俗成的,在任意選擇語音的同時,又受到人類自身的認知及所處的語言環境文化背景的制約,具有某些優選的規律性,顯示出語言的排除機制。用統計數據分析的方法事實上是將擬聲詞的研究與普通語言學研究結合起來,從方言中一些現象總結人類對語言的選擇方式和接受程度。
  
  三、研究方法的總結
  
  現代漢語方言擬聲詞的研究起步較晚,這與方言調查的開展有很大關係。在很長一段時間現代漢語方言擬聲詞研究只重視語法結構描寫以及在普通話擬聲詞的研究模式下進行兩者對比,並沒有立足方言自身內部特點的探討。此外,對擬聲詞在語法修辭上描寫也過於籠統。事實上,方言擬聲詞的研究應有自身的特色,可從多角度展開探討。
  1.歷時研究。由於擬聲詞是用自己的方言去模擬某種聲音,這種模擬必然帶上主觀性。這種主觀性,從音素到音節到字詞,都受到形成該方言的社會心理文化意識影響,因此,不同的方言都可能具有不同的格式。然而,語言的接觸語言的滲透使得一些方言帶上相似的語言現象,系屬相近或同屬一方言的方言小片中的許多語言現象都具有相同的特點。將這些特點系連在一起,則可能為某種語言現象展示了一個歷時的動態過程。王福堂①從方言語音演變中得出:『多數方言中音變過程完成後,原來的具體情況已經不復可知。需要借鑑其他方言的情況才有可能對音變過程的某些階段加以復原』。方言擬聲詞的研究同樣具有歷史性。例如吳語、贛語、閩語中都存在着以『叫』為後綴的擬聲詞結構,但在語法上又有差異性。從歷史移民的考證中,古代時就存在着一批移民從長江中下游區遷往江西最後再遷至閩地的歷史情況。擬聲詞在某些方面的一些相似的特點,是同源的關係,還是僅為偶合,這需要結合文化歷史的進一步證明。可見,將不同方言中擬聲詞的結構特徵串連起來,能為歷史語言學的研究提供語言事實材料。
  從歷史層次上分析,突破了擬聲詞僅關注平面研究,從而把擬聲詞的研究引進歷史變化發展的動態立體研究中,對於認識漢語擬聲詞的特點有着重要的意義。
  2.語音韻律研究。國外擬聲詞的研究一般從音素入手,而現代漢語普通話擬聲詞的研究更多的是注重字詞組合上的結構。漢字是一種方塊文字,這讓漢語研究者通常關注以字為單位符號的漢語,着眼於字面上的漢語,忽視語音層次上更具有變化意義的語言價值。與其他詞類相比,擬聲詞之所以具有特殊性,就是因為它是以聲音作為產生載體和條件,因此對語音深入探討才是真正認識擬聲詞特點的研究。
  石毓智②以廣泛存在於各方言的擬聲詞、聯綿詞和分音詞為基本材料,提出大音節結構這種韻律單位,認為在這個結構中,音節與音節間相應的位置上的音素有着相互制約的關係。他從普通話擬聲詞中歸納出五條音節配合規律,然後從歷史材料及閩語吳語等方言材料中印證了這些原則。這種從音系學和韻律的角度探討了擬聲詞及其相關的問題,為進一步認識漢語方言擬聲詞的共性及擬聲詞的本質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式。
  由最小的語音單位分析至詞組合層級分析法,事實上與國外語言學研究方法接軌。擬聲詞的研究,無論是普通話還是漢語方言,都應跳出字詞上的局限,將語音引入,結合詞法語法進行研究。
  3.類型學研究。漢語從古代開始就存在着各種方言,千年來各方言自身變化不斷,同時又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類型各異。漢語方言的豐富性,不僅數量上而且類型上也為漢語的研究提供大量了的語言材料。從類型學的角度研究擬聲詞,是對漢語擬聲詞認識的總結。
  方言擬聲詞的調查研究目前尚未深入展開,但已初步總結出一些類型,包括:各種沒有固定格式的純粹模擬聲音的結構、重疊式(常式和變式;單音節、雙音節和多音節)、詞綴式(前綴、後綴和鑲嵌詞綴等)、分音詞等。可見,除了字詞上的格式外,我們更應將語音和詞彙化引入,從微觀的動態中進行研究。
  隨着方言擬聲詞調查的廣泛展開和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的擬聲詞結構將被逐漸揭示出來,這就為語言類型比較的提供了大量的材料,這種類型學的研究角度研究應該成為方言擬聲詞研究的重要方向。這對進一步揭示和認識漢語擬聲詞的特點,具有重要的價值。 ( 作者:吳芳)
  
  注釋:
  ①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第21頁,語文出版社2005年版。
  ②石毓智:『論漢語的大音節結構』,載【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曹文安:『宜昌話「AA神」式論析』,載【三峽大學學報】2004年第6期。
  2.陳山青:『汩羅長樂話中的「AA哩」重疊式』,載【湘潭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3.賀 巍:『獲嘉方言的表音字詞頭』,載【方言】1980年第1期。
  4.劉新友:『吉林方言裡的一類象聲詞』,載【四平師院學報】1980年第2期。
  5.馬慶株:『擬聲詞研究』,見【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馬慶株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孟慶惠:『歙縣方言的AAB、BAA式結構』,載【安徽師大學報】1981年第4期。
  7.孟 淙:『北京話的擬聲詞』,見呂叔湘等:【語法研究和探索(一)】,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版。
  8.饒 勤:『現代漢語擬聲詞研究綜述』,載【首都師範大學學報】2000年增刊。
  9.任林深:『聞喜方言中的「圪」與「古」』,載【山西大學學報】1991年第1期。
  10.阮緒和、陳建華:『武寧話的重疊式』,載【九江學院學報】2006年第3期。
  11.邵敬敏:『擬聲詞初探』,載【語言教學與研究】1981年第4期。
  12.石毓智:『論漢語的大音節結構』,載【中國語文】1995年第3期。
  13.王福堂:【漢語方言語音的演變和層次】(修訂本),語文出版社2005年版。
  14.王洪君:『漢語常用的兩種語音構詞法』,載【語言研究】1994年第1期。
  15.王洪君:『漢語語音詞的韻律類型』,載【中國語文】1996年第3期。
  16.王曉君:『漢語方言擬聲詞調查與研究』,中國社科院博士論文2007年。
  17.徐通鏘:【歷史語言學】,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18.楊樹森:『論象聲詞與感嘆詞的差異性』,載【中國語文】2006年第3期。
  19.楊文娟:『大同方言中的「圪」「忽」「達」綴詞語的附加意義』,載【大同職業技術師院學報】2001年第4期。
  20.姚潔青:『吳語擬聲詞的狀態標記「叫」』,載【嘉興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21.張盛裕:『潮陽方言的象聲詞重疊式』,載【方言】1982年第3期。
  22.張盛裕:『潮陽方言擬聲詞研究』,載【中國方言學報】2006年第1期。
  23.朱德熙:『潮陽話和北京話重疊式象聲詞的構造』,載【方言】1982年第3期。
  24.周長楫:『略論廈門話的構詞手段和方法』,載【廈門大學學報】1983年第1期。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