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72|回復: 0

[史學] 构建历史与道德的二元张力(4)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2-11-29 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档案春秋
三  


    在历史与道德的二元张力中,最引人深思的,是一种二律背反的现象。即道德中的肯定的也即人们通常说的“善”的一面,有时却阻碍着社会的发展,而道德中否定的也即“恶”的一面,有时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大多得益于恩格斯的《路德维西?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道德观的贫乏与肤浅时,曾引用黑格尔的话:“有人以为,当他说出人本性是善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很伟大的思想;但是他忘记了,当人们说人本性是恶的这句话时,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得多的思想。”接着,恩格斯指出:“在黑格尔那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这里有双重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关于这方面,例如封建制度的和资产阶级的历史就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持续不断的证明。但是,费尔巴哈就没有想到要研究道德上的恶所起的历史作用。”⑦恩格斯这段论述的内涵,国内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⑧但大都忽略了这一事实:即恩格斯的这段论述实际上是在批判费尔巴哈道德观的过程,对黑格尔道德观的一种阐释,虽然恩格斯是赞同这一思想的,但由于是批判过程中的阐释,恩格斯就不可能对自己道德观进行全面的阐释。换句话说,这段论述并不是恩格斯对于道德,也不是他对于善恶的全部看法。由于这一忽视,在阐释道德或者善恶与历史的关系时,就容易出现两个误区。其一,认为能够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的只有恶,善虽然有利于调节人们之间的行为,使人们和谐地生活,但却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有时甚至对历史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这显然不是恩格斯的原意⑨,也不符合事实。其二,是认为道德上的“恶”从历史的角度看,却起着积极的作用。这种看法也值得商榷。
    诚然,恩格斯在上述论述中,的确提到恶的两种表现形式在历史上有积极的作用。但正如前面所指出的,恩格斯在这里只是对“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进行具体阐述,而没有对恶的表现形式进行全面的归纳。如果全面归纳,恶的表现形式至少还有一种,即对那些将人与人类从混沌的自然界中提升出来,维持着人与人类的文明本性的原则与规范的违反,如乱伦、遗弃子女、虐待父母等。这种道德上的“恶”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另一方面,即使是恩格斯所说的那两种类型的恶,在历史上也不总是起着积极作用的,比如贪欲。报载中国某些官员喜欢动用公款赌博,往往导致数以万计的国有资产的流失,这种贪欲又怎么能够推动社会发展?这里的关键在于,“恶”只有和生产力联系在一起,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才会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善实际上也是如此。比如勤俭与懒惰,从道德上看,一个是善一个是恶。勤俭的历史作用是无可置疑的,早期的美国移民正是凭着清教徒这种勤俭的精神,从无到有地开发、建设了美国。但如果一个人只知辛勤劳动,节衣缩食,却不思从更高的层次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那么,勤俭这种美德也可能成为历史发展的障碍。另一方面,懒惰也有可能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有人认为,人正是因为不想走路,所以发明了汽车,因为不想洗衣,所以发明了洗衣机,因为不想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所以发明了各种机器。这有一定的道理,“偷懒”的欲望的确促使人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发明。但是,如果人们只是偷懒,而不在发展生产力的层面上使这种偷懒成为可能,那么懒惰也就不可能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笔者以为,恩格斯的论述,实际上揭示了道德与历史之间的这种二律背反现象。这种二律背反现象,是历史与道德之关系中最复杂最深刻的表现形式之一。努力表现出这种二律背反,既是文学的任务,也是文学作品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在讨论《拉摩的侄儿》时,我们已经接触到了这一话题。拉摩的侄儿是道德恶的代表,但他的这种恶从历史的角度看,所起的并不完全是消极的作用。起码,它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秩序是一个有力的冲击。再如《红楼梦》,贾宝玉不喜仕途经济,所谓“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⑩。这在贾府长辈和当时的主流社会看来是大逆不道的,是“恶”之一种。但是诚如恩格斯所说:“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序的叛逆”。贾宝玉的不喜仕途经济,实际上是对日渐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道德的反叛,是一种新的进步,一种新的道德观的萌芽。果然,在曹雪芹去世不到150年之后,旧的仕途经济之道――科举、四书五经就被取消了,代之而起的是新式学堂,西方科技。贾宝玉的不喜,得到了现实的肯定。另一方面,由于不喜仕途经济,最终导致了贾宝玉在高中第七名举人后离家出走,投身佛门。这在客观上加速了贾府的衰亡,从而使《红楼梦》作为封建社会的衰亡史的意义更加彰显。这样,贾宝玉的“恶”便呈现出正面的历史色彩。在《红楼梦》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林黛玉的“乖张”,薛宝钗的“贤淑”,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历史因素。曹雪芹以他的如椽巨笔,深入揭示了小说人物与事件中所隐含的道德与历史内涵,揭示了它们之间的二律背反,这正是《红楼梦》令人百读不厌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比之下,一些文学作品之所以让人感觉品位不高,缺乏深度,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是缺乏对二律背反的认识。写道德就是大善大恶,写历史就只端出一个社会发展的标准,道德标准抛到九霄云外,所谓“不以一眚掩大德”。前者如某些武侠小说,后者如早两年播出的电视剧《雍正王朝》。殊不知,这正好违背了生活的真实,掩盖了生活的丰富多彩性,也损害了文学作品反映生活的深度与力度。


    注释:
    ①《辞海》(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第1061页。
    ②转引自马克思:《致恩格斯》(1869年4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83―284页。
    ③④狄德罗:《拉摩的侄儿》,江天骥等译:《狄德罗哲学选集》,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236页、第264页。
    ⑤马克思:《致恩格斯》(1869年4月15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第283页。
    ⑥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417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卷,第237页。
    ⑧参看张羽佳:《马克思主义关于“恶”的历史作用的思想及其内涵》,《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玉铭:《恶的历史作用与文艺创作问题》,《文学评论》1992年第1期;杨曾宪:《从恶的评价两难论及历史尺度与道德尺度》,http://www.xslx.com/htm/xssy/xspp/2005-07-03
    -18948.htm
    ⑨恩格斯认为道德上的“恶”有其积极的历史作用,但并没有说“善”没有这种作用。
    ⑩曹雪芹著、高鹗续:《红楼梦》,岳麓书社1987年版,第23页。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