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89|回覆: 0

[國學灌水] "落榜者"創造的商業奇蹟:王致和落榜改賣豆腐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1-13 17: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京日報
王致和是安徽仙源縣人,清康熙八年(1669年)進京趕考,一心想金榜題名,但卻名落孫山。本想在京攻讀,準備再次應試,可距下科試期甚遠,且自己的盤纏皆無。無奈之下,便想在京城暫謀生計。王致和的父親是個開豆腐坊的,他自幼便跟著父親學過做豆腐,於是向幾位同鄉借了點錢,在安徽會館附近租賃了兩間房,購置了些簡單用具,開起了豆腐作坊。他每天做幾屜豆腐,沿街叫賣。到了夏季,有時賣剩下的豆腐很快發霉,無法食用,但又不甘心廢棄。於是將這些豆腐切成小塊,稍加晾曬和鹽醃後用缸儲存起來,之後歇伏停業。三伏之後,他打開那缸醃製的豆腐,一股臭氣撲鼻而來,取出一看,豆腐已呈青灰色,用口嘗試,覺得臭味之餘卻蘊藏著一股濃郁的香氣,雖非美味佳餚,卻也耐人尋味,送給鄰里品嘗,都稱讚不已。此後他逐漸摸索出一套臭豆腐的製作工藝,質量更好,名聲更高,買賣更加興隆。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王致和在南城前門外延壽寺街路新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醬園』,由此臭豆腐生意越做越大,代代相傳。 
  全聚德的創辦人楊壽山是河北冀縣楊家寨人,祖上幾輩都是以種田爲生。楊壽山從小聰明伶俐,父母便省吃儉用供他讀書,希望他將來能考取功名。清道光年間楊壽山曾兩次參加鄉試,但兩次都名落孫山。清咸豐初年(1851年),家鄉鬧災荒,家中貧困無法生活,楊壽山放棄學業來到北京謀生。最初受僱於人,以放鴨爲生,後來湊了點錢做起小買賣。幹了幾年賣雞鴨的生意,買賣很興旺。同治三年(1864年)他以多年積蓄買下肉市胡同一家倒閉的雜貨門店,稍加修繕後,開始經營烤鴨子和烤爐肉,並取『以全聚德,財源茂盛』之意得名『全聚德』。他在清宮御膳房一位燒鴨師傅的幫助下,不斷改進烤制技藝,最終製作成功了以鴨皮酥脆、外焦里嫩、肥而不膩爲特色的掛爐烤鴨,俗稱『北京烤鴨』。從此,全聚德門前車水馬龍,生意興盛,名揚京城。
  『一得閣』的創辦人謝崧岱是湖南湘鄉人,清同治年間進京趕考,卻不如意,第一次名落孫山,第二次還是沒有考中。於是他放棄仕途之路,另走謀生之道。他在參加鄉試、會試時看到,凡是應試之人,都是現磨墨。有時試卷還沒答完,硯台里的墨已干,還得停下筆再磨墨,因此浪費了答卷的時間。自己落榜的原因也是如此。如果能夠製造出一種墨汁直接用於書寫,既省時又省力,不是『一藝足供天下用』嗎?於是他潛心研究,選用油煙,再加上其他輔料,製成了同墨塊效果相同的墨汁,然後將做出的墨汁裝入小容器里出售。每逢開科場,各省舉人進京應試時,他就帶著墨汁到各省會館舉人的駐地去推銷,生意很好。同治四年(1865年),謝崧岱在琉璃廠開設了一家生產經營墨汁的店鋪,並寫了一副對子:『一藝足供天下用,得法多自古人書』,貼在門前,隨後取對子的字頭,遂名『一得閣』。由於一得閣的墨具有濃度高、色澤深、墨跡光亮、寫後易干、適宜拓裱等特點,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行銷京城,遂有『戴月軒的筆,一得閣的墨』之說。 
        來源:北京日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