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79|回覆: 0

[史學] 淺析古代傳抄活動對知識傳播的影響(2)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10-16 23: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文史網
兩宋至明清,是雕版印刷成熟至廣泛應用的時期,但出於種種原因,政府和私人的抄書活動卻一直得以保留和發展。【文獻通考】記載宋代還設置了『補寫所』一類的機構,進行大規模的抄書活動,當時官府藏書多是抄寫本。成書於宋代的【麟台故事】記載『大中祥符二年十一月,令史館別置楷書二人,專掌抄寫日曆,月給錢一貫五百、米二石,春冬賜衣』。說明當時從事抄寫的從業者具有一定的職位。成書於清代的【皇朝文獻通考】記載,『(乾隆)四十四年奉諭,……爾等出示諭安徽、江蘇、浙江舉貢生監等,有精於書法願赴內廷抄寫者,報名考試』。說明抄寫工作的從業者可以通過一定的考試,獲得職位,這說明當時專事抄寫是一個職業,並可以通過考試的形式獲得這樣的職位。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四庫全書】的編纂,抄書手都有數千人。明清時期,隨着私人藏書的興盛,民間抄書、藏書更是遠遠勝過官府的抄書活動。


     三、傳抄活動對知識傳播的影響


    傳抄活動促進了知識的傳播,推動了文化的發展,其功不可沒。傳抄活動是印刷術發明之前,知識複製傳承的主要手段,即便在印刷術發明之後,也仍然是重要的手段之一。我國古代的文獻資料浩如煙海,是中華文化生生不息的有形載體,傳抄活動在抄寫、複製文獻典籍的同時,也就使得知識得以複製、傳承,保證了文化的延綿不絕、長盛不衰。在宋代印刷術得到廣泛應用之後,雖然傳抄不再是文獻資料複製傳播的主流形式,但由於手寫本、抄本資料具有的特殊意義,直至明清時期,以手寫傳抄方式複製的文獻資料仍受到特殊的關注,承載着更多的知識信息,具有不同一般的社會價值,因而仍然受到青睞。封建社會,正是以傳抄為主的知識複製工作,才使得文獻資料得以流傳開來,讓社會底層的人們具有獲得知識的機會―受教育的機會,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略舉兩例,據【詩話總龜】記載『袁俊家貧無書,每從人假借,必皆抄寫,自課日五十紙為計。』又【卻掃編】記載(魏衍)『見異書猶手自抄寫,故其家雖貧而藏書亦數千卷。』另外,傳抄活動促進了漢字結構、書寫方式的完善。漢字自甲骨文始,至秦帝國統一文字為小篆,漢字的結構、書寫方式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漢代隨着紙張的發明,書寫介質的發展推動了知識傳播的飛躍,由於大量、高效的抄寫書籍、宗教典籍的需要,也必然促進漢字結構、書法的發展完善,『經生體』的形成就是一例。

    傳抄活動尤其是對聖賢經典的傳抄,培養了傳抄者藉助已有的聖人之言來表達、傳遞個人的理念、思想的思維模式,並逐步形成為民族的公共習慣,從某種意義上講,約束了傳抄者的創造性。在科舉制度影響下,儒家經書的內容被不斷複製翻版,這又極大地限制了多元文化信息的傳播,培養了學者『述而不作』、善於引據經典版本的思維方式。由於這種文化傳統的深厚積澱,當一個異於『經典』的新思想、新觀點一出現,就會引起周遭的基於固有觀念的反對和壓制,而鮮有客觀分析和理性接受,或許這也是促成封建社會後期中國人創造力不足、因循守舊的文化基因之一。一個例子,或許能有助於理解這種現象。
    『仙搓』一詞典出晉張華的【博物志】:『舊說雲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l}者,年年八月有浮搓去來不失期,人有奇志,立飛閣於搓上,多資糧,乘搓而去。十餘日中,猶觀星月日辰,自後芒芒忽忽,亦不覺晝夜,去十餘日,奄至一處,有城郭狀,屋舍甚嚴,遙望宮中多織婦,見一丈夫牽牛諸次飲之。牽牛人乃驚問曰:「何由至此?」此人具說來意,並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之。」竟不上岸,因還如期。後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
    自此之後,各類文獻典籍中有關仙搓的記錄六百餘處⑥,或是亭、橋、江、閣之名,或是音樂曲調之名,僅有【太平廣記】的一則記錄與『仙搓』實物相關:【太平廣記】卷四O五引【洞天集】:『嚴遵仙搓,唐置之於麟德殿,長五十餘尺,聲如銅鐵,堅而不蠢。李德裕截細枝尺余,刻為道像,往往飛去復來。廣明以來失之,搓亦飛去。』
    其他更多的則是詩文中浪漫的用典,在所有記錄中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典型的如唐代杜甫的詩【過洞庭湖】:『湖光與天遠,直欲泛仙搓』;唐代韋莊的詩【夏口行寄姿州諸弟】:『回頭煙樹各天涯,婆女星追速寄家,……誰道我隨張博望,悠悠空外泛仙搓』;宋代黃裳的詩【題臥陶軒】:『八月仙搓偶相送,寥郭孤飛與誰共?』元代許有壬的詩【次韻可行記塘上草木二十四首】之一『枯樹影在水,浮動如仙搓,昨日春意鬧,今朝雪滿沙。』明代張以寧的詩『秋風吹海送仙搓,夜色新涼曉轉加,歸日阮郎應一笑,小春洞裡又桃花。』等等。
    從這些卷峽浩繁的記錄看,很少有人去想辦法在現實中設計、製造一個『仙搓』,以便藉此往來於人間仙境。沿着思路走下去,哪怕是一代人往理性、科學的方向前進一小步,也會在幾代、幾十代人的數百、千年的積累之後,實現現代意義上的飛行器。而令人遺憾的是,晉代就有的這種飛行器的靈感,一直以來就僅僅停留在人們無限美好的想象之中,成為存在於理想中的一個騰飛工具而不是現實世界。後來者,在浪漫主義的理想世界裡,不管用多麼美妙的句子去修飾和描繪,都不會推動實踐中哪怕是一厘米的科學進步,『不積畦步,無以至千里』。
    如前所述,傳抄活動是古代一部分有知識的士人謀生的手段。作為職業的傳抄活動,其目的就是按照『母本』的樣子進行機械複製,不能變動傳抄內容。這個過程也就更強化了傳抄者的機械複製,而不能更多地去發揮創造性。士是古代中閏『社會的良知』,他們『作為一個承擔着文化使命的特殊階層,自始至終便在中國史上發揮着「知識分子」的功用』,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靠抄寫而謀生,這種職業也會某種程度上限制其本身的創造性。這方面的內容將另文探討。
    古代的傳抄活動,由於一些人為原因造成知識複製過程中的誤訛,影響了知識的傳播。在古代有些典籍編撰、傳抄過程中,為尊者諱,人為竄改文獻內容,造成知識所包涵信息的缺失。陳垣先生做過專門的研究。
    傳抄活動也帶來諸多文獻內容簡單重複的弊病,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傳抄者對知識產權的漠視。文獻重複現象的產生,是因為一開始就把傳抄作為了產生文獻、書籍的重要方式。南北朝是抄撰圖書的黃金時期,【文獻通考】記載:『自後漢以來,學者多抄撮舊史,自為一書』。南北朝時期,還專門設置了『抄撰學士』之官,主管抄撰工作,據【北史・庚信傳】:『(徐)搞子(徐)陵及(庚)信並為抄撰學士。』抄撰就是邊抄邊撰,抄撰一體,抄中有撰,撰在其中,抄書就是著書,也就是近代梁啓超所說:『善鈔書者可以成創作』。這也就造成很多文獻一篇、一段文字,通過編輯不同的集子,自古傳抄至今,造成簡單重複。例如,文獻中的『類書』,類書目的是準備資料、積聚資料,在為撰寫文章、臨事應對的需要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後來,很多編纂者利用這種方法來編輯書籍,編輯過程中簡單照搬原來的內容,僅作簡單歸類,導致內容重複。
    作為知識複製的主要方式―傳抄活動歷經千餘年,經過長時間的積澱,使得傳抄者認為抄寫所需內容為我所用成為潛意識中理所當然的事情,不經意間培養了傳抄者對該文獻資料創造者所有權的漠視,自然也就難以產生知識產權的理念。


  四、總結


    傳抄活動的發展,有着重要社會背景和推動力。封建社會『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思想是驅使傳抄活動發展的重要動力,基於宗教信仰的『修功業』目的是佛教、道教經籍傳抄活動的動力來源,而以抄寫作為謀生手段則是一部分有知識的士人從事傳抄活動的動力。傳抄活動在傳播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者『述而不作』、善於引經據典的思維方式,抑制了多元文化的產生,限制了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同時,也導致了對知識創造者所有權的漠視。(作者:董火民)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