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61|回覆: 0

[城建考古] 山東推進水下考古 擬成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10-12 19: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大眾日報 

山東推進水下考古 擬成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山東推進水下考古 擬成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近日,大運河濟寧段湖中運道水下考古正式啟動,由國家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單位的12名考古隊員組成的考古隊,開始對已被列爲大運河申遺點的微山南陽湖中運道及其現存的利建閘進行物理掃描探測和水下考古勘察,爲微山南陽湖中運道申遺提供更加詳實、準確的實物資料。 
  據悉,這是國內第一次開展運河水下文化遺產調查工作,有助於對我國大運河水下歷史文化遺產進行系統記錄和深入研究,提供基礎性資料,進一步加強大運河水下文化遺產的保護,推進我省水下考古工作。
  山東是中國水下考古發源地之一
  『水下考古事業在山東興起得比較早,甚至從一定層次上講山東是中國水下考古事業的發源地之一。』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說。
  早在1979年,國家水下考古事業還未起步時,青島市博物館就曾組織潛水員在琅琊台鴨島附近打撈明代青花瓷30餘件。隨著我國水下考古事業起步,1989年至1990年國家舉辦的第一期水下考古培訓班設在了青島。至今舉辦的全部六期水下考古培訓班,其中有三期在山東舉辦或實習。分別是1989年至1990第一期在青島舉辦,2007年第四期在青島鴨島沉船遺址實習,2010年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的首期水下考古培訓班選在煙臺實習。20多年來,山東省藉助國家力量,先後培養了9名水下考古專業人員,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力較強的專業化的水下考古隊伍,並對山東沿海進行過多次水下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發掘工作。
  1991年、1992年、1998年國家博物館組織山東、福建等地水下考古專業人員三次對長島地區的各個島嶼進行重點調查。在小黑山島附近海域發現了漢代遺物,在廟島西海塘等幾個地點發現有宋、元、明、清時期水下文物和數片岳石文化、龍山文化陶片。在老東礁的西坡,潛水作業時發現有宋元一直到明清時期的文物。2000―2008年,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又先後對青島的膠南市琅琊台海域、黃島區薛家島海域宋金海戰遺址、即墨市豐城鎮金口古周邊港海域和田橫鎮橫門灣及驢島周邊海域等進行了調查,並結合第四期水下考古培訓班實習,對琅琊台鴨島沉船遺址進行了發掘。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中,水下文物普查第一次作爲普查工作的重要分支,得到了高度重視。2009―2010年,在國家文物局的領導下,在省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由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青島市文物局,調集山東及全國其他省市水下考古力量,共同組建成立了山東省沿海水下普查考古工作隊。調查水下疑似點30餘處,確認沉船遺址2處,線索14處,其中煙臺市牟平區蛤堆後沉船遺址更是入選『山東省第三次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
  我省水下文化遺產豐富
  山東北臨渤海,南接黃海,擁有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線和眾多優良的港灣,至今在我省遼闊的海域和內陸水域仍保存著豐富的水下文化遺產,它們和分布於地上地下的文物古蹟一樣珍貴。
  考古發現證明,在新石器時代,山東沿海居民已經開始出海漁獵或航行。膠州三里河遺址出土的遠海魚類――藍點馬鮫,長島縣上世紀出水的岳石文化陶[和陶罐就證明了這一點。商周時期,居住在山東半島的東夷人更是我國海上交通的先行者,以至於使齊國成爲海上大國,『齊景公游於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孔子亦想『乘桴浮於海』。山東北部的黃、D,南部的琅琊港是當時的重要港口,尤其是琅琊港,自春秋開始已是一處漁鹽業興隆、人文薈萃的地方,並且還是沿海南北航路的中樞港口,著名的『齊吳海戰』在這裡發生。秦漢時期,航海業處於初創時期,秦始皇四次巡海,三次到山東沿海港口,並下令擴建琅琊港,派徐福率童男童女出海遠航。漢武帝七次巡海,數次登臨山東諸港,並開闢了由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經朝鮮半島通往日本的海上絲綢之路,爲我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唐宋時期由於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飛速發展,中國的航海事業進入了一個繁榮時期。山東的登州港和密州板橋鎮是當時兩個重要的港口。登州港承先秦黃、D港而發展,且登州轄區是全國絲麻織品的中心產地之一,使得登州港發展有充裕的物質基礎,因此在唐及北宋前期,登州是北方最大港口。當時從登州通向海外及沿海各地的航線達到四條,其繁榮程度可見一斑。密州板橋鎮是宋代北方唯一設有市舶司的港口,它是宋代的一處國內外商品交換集散地,亦是宋代北方通高麗的重要港口。截止南宋前期,山東一直是我國最重要的對外貿易省份。另外,歷史上著名的宋金海戰就發生在薛家島海域。
  元代由於運河河道一度淤塞,海運成爲元朝南糧北運的主要通道。1309年,運糧246萬石(約合12.3萬噸),1392年,達352萬石(約合17.6萬噸),主要航線就有三次變更,可見其重要。明代爲了向遼東、北京運送糧食,更是增開了蓬萊、掖縣至遼東、天津至遼東的兩條航線。雖然後來明、清兩代時常罷黜海運,實行海禁政策,但是民間的南北海上貿易卻並沒有因爲官府的禁止而停止,相反每年南北交易的民間船隻和通往日本、朝鮮的貨船卻逐年增加,煙臺、金口、青島口等港灣仍是當時區域性的海上貿易和南北貿易的中心。
  除了海運,內河航運更是蓬勃發展。元代定都北京,政治中心由中原向華北轉移。爲保證漕運暢通、南北交流,元朝始開會通河,將大運河裁彎取直貫通南北,明清時期又不斷完繕。大運河山東段爲中央王朝的南糧北調、維護統一以及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過十分重要而又無可替代的作用。運河的暢通,擴大了山東運河區域的對外交流,改變了運河沿線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促進了運河沿線工商業城鎮的崛起和商業、手工業的發展。
  全省水下遺產保護駛入快車道
  近幾年,我國加快了沿海地區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提上了日程。繼2009年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後,寧波、青島、武漢、福建四地也相繼設立了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
  其中我省青島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已正式掛牌,成爲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規劃統一部署的三個區域性保護中心之一,未來將承擔協助制定黃、渤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發展戰略、規劃和工作方案,做好黃、渤海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和保護工作,並參與全國性的重大水下考古調查與發掘,開展出水文物保護、展示、研究等科研工作。
  2011年,首屆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考古)培訓班第三階段的實習和結業典禮都選擇在青島舉行,包括來自我省三名學員在內的19名學員順利結業,爲水下考古人才隊伍注入了新鮮『血液』。
  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涉及多學科、多部門的行業,需要協調文物和海洋、邊防、海軍等多個部門和單位,跨區域作業、跨部門聯繫協調,在實際工作中有很大的難度。爲加快推進我省水下考古工作發展,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在去年發布的【山東省文物博物館事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中,水下考古被列爲一項重要內容。在省政府與國家文物局共同簽署的【合作加強山東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框架協議】和省文物局2012年工作要點中,推動成立山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已被列入重要議事日程。
  有關負責人表示,推動成立山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是做大做強我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具體行動和保障,有利於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與山東海洋文化、內水文明和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國家重大課題,對提升山東水下考古學水平、加強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必將推動我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邁入高速發展的快車道。
  (禚柏紅 許鑫)

        來源:大眾日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