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88|回覆: 0

濟南東八里窪曾發現北齊古墓 墓主為當地名士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10-10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濟南時報
2012101093554615.jpg

陳三墓志銘陳遵墓志銘 記者錢歡青 攝

如今的東八里窪,早已被一幢幢居民樓覆蓋。早晨,人們匆匆在樓下的攤點買點早飯,趕去上班;傍晚,下班歸來的人們又在樓下的集市買點菜,打點扎啤,回到家中。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熱鬧的市集,每天都在描繪一幅市井百態圖。 
  很多人也許不知道,就在這片居民樓下,其實埋藏着1400多年前的一個古墓群。1986年,一座埋藏着眾多精美陶俑的北齊壁畫墓在打夯機下現身,墓中出土的大武士俑,成為研究北朝時期軍隊武裝的重要資料;兩年之後,又有3座古墓在同一片區域現身,兩塊墓志銘的出土,揭示了埋葬在這裡的兩位濟南名士的人生傳奇。
  如果沒有居民樓的建設,我們也許無法了解地下埋藏的歷史秘密;而偶然的發現和科學的考古發掘,讓我們行走在這片土地上時,多了來自歷史深處的厚重感。
  工地自覺保護文物,收回精美北朝陶俑
  時光回溯到1986年4月11日黃昏。一輛藍色的工具車風馳電掣般駛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院,車上跳下兩個人,大聲喊:『發現古墓了,趕快去人!』
  來者是濟南城市建設開發公司和山東省機械施工公司的兩名員工,原來,當天下午,在濟南東八里窪19號樓基礎施工中,工人發現了一座古代墓葬,施工單位立即停止施工,派人保護現場,並將散落在農民工手中的文物收繳,同時派人來到省考古所報告。考古所對這種自覺保護文物的態度讚不絕口,立即指派佟佩華、邱玉鼎兩人趕往建築工地。
  當時,濟南南部的城市開發剛剛開始,東八里窪雖然還是一片荒地,但是各種大型的施工機械已經開始在這裡轟鳴。在一個高聳的蒸汽打夯機下面,一堆人正在圍觀,佟佩華和邱玉鼎走近一看,發現這是一座石室墓,墓頂已經非常接近地表,墓壁上還有壁畫。兩人於是讓工地負責人派專人看守墓葬,然後到工地臨時辦公室檢查收集上來的文物。當看到工地負責人小心翼翼地搬出來的兩個箱子時,佟佩華和邱玉鼎不禁眼前一亮,心中一陣驚喜:這是一批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北朝陶俑,顏色嬌艷如新,在山東省,以前還沒有發現過如此精美的北朝陶俑!兩人於是請工地派車,當天晚上就把這批文物送到了省考古所。
  第二天一大早,省考古所的工作人員立即開赴工地,對墓葬進行了考古發掘。
  精美壁畫、陶俑,展現1400多年前濟南社會生活
  根據邱玉鼎先生【濟南東八里窪北齊壁畫墓清理紀實】一文所述,這座北齊墓的墓室平面呈橢圓形,約有13平方米,由石砌而成,從墓壁約1米高處逐漸內收成穹窿頂,墓壁與穹窿頂均敷一層厚薄不均的白灰膏壁畫。壁畫全長3.4米,高1.5米,可以看出,壁畫是先用細棒勾勒出輪廓,再用赭石色和墨筆描繪而成。壁畫的內容為八扇赭石色屏風,頂部繪有垂帳,兩側繪有帷幕,中間4扇屏風,每扇各繪有一個身着寬袍大袖的人物,袒胸跣足坐在樹下飲酒作樂,悠然自得。這是一幅風格非常獨特的北朝壁畫,顯然受南朝『竹林七賢』墓室壁畫的影響,畫面運用流暢灑脫的長線條,表現出人物衣袂飄動、栩栩如生的形象,而以屏風作為分隔裝飾以及屏風頂部的垂帳,則又是山東地區墓室壁畫獨有的地方特色。
  由於白膏壁畫很薄,牆體又是凹凸不平的石塊,無法切割保存原件,考古人員只好請來省美術館的兩位畫家將壁畫臨摹下來。兩位畫家先用透明塑料布覆蓋在壁畫上勾勒出輪廓,然後配色描繪。經過反覆測定比例、調配顏色,盡最大努力將壁畫臨摹了下來。
  除了精美的壁畫,墓葬中出土的58件陶俑也具有極高的價值。其中,通體彩繪的大武士俑高41厘米,全身披掛盔甲,手拿由地面高及胸部的盾牌,形象威武勇猛。其他持盾甲冑武士俑、背箭俑、披兩當甲俑,高21厘米―29厘米,裝具各異,是研究北朝時期軍隊武裝的重要資料。而男女侍俑、仆俑、胡俑等各不相同的裝束,也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習俗。
  在58件陶俑中,9件彩繪陶畜俑非常有意思。陶馬裝飾華麗,陶牛壯碩有力,子母豬、子母狗舐犢情深,陶驢、駱駝負物慾行。這些形象生動可愛的家畜,反映出民間工匠對生活的深刻觀察和高超的製作工藝。陶倉、灶、井、廁、車等生活實物模型,是北朝濟南民間生活的縮影。
  清理古墓,兩次遭遇生命危險
  北齊壁畫墓發掘之後兩年,在同一片區域,在北齊壁畫墓往北幾十米處44號樓的樓基之下,考古人員又發現了3座石室墓葬,出土的兩塊保存完好的墓志銘顯示,這是1400多年前的一處陳氏家族墓地。
  濟南市考古研究所所長李銘對當年那次考古發掘至今印象深刻,因為就是在那次發掘中,他遭遇兩次生命危險。那一年李銘26歲,當時還在濟南市博物館考古部,『由於考古工地離我家很近,所以中午我就帶同事回家吃飯,當時我媳婦正好懷着孕,嫌我帶着墓氣回家,不吉利。』
  家人的怨言好說,真正的危險發生在考古工地上。因為條件有限,當時無法雇用民工,所有事情都必須由考古人員親力親為,李銘說,『當時墓中的淤土有一米多高,我和另外一名同事在墓室清理,由於十分投入,所以沒有注意天氣的變化。突然,外面下起大雨,雨水瀑布一樣往盜洞裡傾瀉,我們只好站起來緊貼着墓壁躲雨。後來想想十分後怕,當時我們所處的地方距地表大約有5米,墓壁陡峭,淤泥成堆,如果塌方,我們就會被淤泥所埋。』
  另一次危險也發生在清理墓壁時。李銘回憶,『當時在清理墓壁時我發現了一件陶俑殘片,正在專注地把它完整地挖出來,就聽見「滋」的一聲,心想壞了,立即起身往後退,剛退出來,一米多高的淤土就砸了下來,把我剛才蹲着的地方砸得嚴嚴實實。如果當時沒有察覺,或者晚個幾秒鐘後退,我就會被淤土砸中,後果不堪設想。』
  兩塊墓志銘,揭示兩位名士人生傳奇
  李銘告訴記者,他們清理了總共3座墓葬,其中兩座是北齊墓,另一座是隋朝墓。可惜的是,由於這幾座墓葬曾被盜掘,所以出土文物非常少,其中一尊碎成多塊的武士俑後來被李銘拼接完成,如今陳列在濟南市博物館中。
  幸運的是,這次考古發掘出土的兩塊墓志銘―――陳三墓志銘和陳遵墓志銘,不僅確定了墓主人的身份,還揭示了1400多年前兩位埋葬在濟南東八里窪的名士的人生軌跡。
  在濟南市博物館二樓展廳,記者見到了這兩塊墓志銘。其中陳三墓志銘正面刻有楷書14行,滿行20字;背面刻有楷書5行,滿行13字,一共約300字。根據志文記載,陳三卒於武平二年(公元571年),葬於武平五年(公元574年),是北齊時的上層士族階級,是當地的地主富豪大戶。他隱居濟南,廣納賓客,『建寺養僧』,還把印度高僧請來供養在寺內,可見其具有雄厚的資金實力。而且陳三『入門履塾,下帷讀仲尼;出衢登軾,上路響伯玉之車』,可見陳三知識淵博,品行堪比春秋時的衛國大夫伯玉。
  另一塊陳遵墓志銘的正面和背面分別刻有志文13行和10行,滿行均為12字,碑的左側還刻有『大隋開皇八年正月十五日葬於歷城之南、函山之北』句。志文共有277字。根據志文記載,陳遵(公元523年―588年)身材魁偉,八尺之軀似為巨人,英才倜儻、神氣縱橫。起身為開府都護,後拜『張公府主簿』,『所履有能,在官稱斯』。根據考古人員推測,『張公』很可能就是隋代將領張須陀(公元565年―616年)。張須陀曾先後鎮壓王薄、郭方預等農民起義軍,後率軍追擊瓦崗軍,被翟讓、李密設伏擊潰。陳遵突然患病身亡,享年66歲。
  專家認為,陳三和陳遵葬在同一塊墓地,而且兩人下葬的時間相距只有14年,因此兩人應該屬於同一個家族。他們兩人一個是隱士,一個是官吏,都是濟南地區的大戶,『從史料價值看,這兩塊墓志銘填補了地方志乘的缺佚;從藝術價值看,兩塊墓志銘都有一定的書法功力,尤其陳遵墓志銘,書法挺拔秀麗,行筆瀟灑自如,結構疏鬆開朗,可謂書法藝術之佳品。』
  (錢歡青)

        來源:濟南時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