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71|回復: 2

[穿着礼仪] 《大明集禮》二十四卷之士庶冠禮女子笄禮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2-10-8 22:2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冠禮


總叙:古者冠禮,唯士獨存。後世之所謂冠儀,皆推士禮為之也。漢晉以來,士禮廢而不講,至於唐宋乃有士庶通禮。雖采士冠儀文,然失之太繁。今以文公家禮為凖,而定士庶冠禮。有官者公服、帶、靴、笏。無官者襴衫、帶、靴。通用皂衫、深衣、大帶、履、櫛、[上須下巾,xu1,束髮巾]、掠。其筮日戒賔醴祝之儀,一遵儀禮,具著于後,以為今日通行之制。[公服為圓領袍,三尺袖,展角幞頭,唐之從省服,宋明為常服及公服,朝會亦用之。襕衫,圓領袍,蓋唐太宗時馬周仿深衣所制,自此為士人及儒學生員之正裝。皂衫亦圓領袍,蓋宋時吏員士庶常著,明朝亦民間所用,但多作交領。深衣,自三代而來用之。冠義曰: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又成人之者,將責成人禮焉也。責成人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


凡男子年十五至二十皆可冠。[必父母無期喪始可行之,大功未葬亦不可行。期喪,為伯父叔父兄弟庶子兄弟子等至親服喪一年。大功,為稍疏之族人及未成年者服九月。至親居所不遠,有喪則心存哀素,不忍嘉事。若戚族人雖遠,然未葬之時亦可哀也,故亦不得行。以父母爲準,蓋子未成人,童子不服喪也。家禮曰:古禮筮日,今不能然,但正月內擇一日可也。然而儀禮不載,或不必深究。]


1、筮日。将冠,主人盛服親臨筮日於祠堂之内,西向,具祝版,云:“某[自名]之子某[將冠者名],年漸長成,将以某月某日加冠於其首”得卜則従之,若不吉則更筮他日。[主人謂冠者之祖父,自為繼高祖之宗子者;若非宗子,則必繼高祖之宗子主之。有故,則命其次宗子。案:冠禮為告祖先成丁,自當宗子主持。若冠者祖父為繼高祖之宗子,則主人為祖父;如祖父沒,而父為長子,則父主之;若父非長子,大伯父主之;若父為長子而已故,則若己為長子,則兼作主人;若非長子,則兄長為主人。案依儀禮經文與鄭注,則冠主,冠者親父若宗兄也。明禮亦以主人為將冠者之父也。或士無大宗,恩澤不遠。而宋以後頗知大宗為難也。宋明之際,合族聚居,大宗未必賢達,甚而人丁不旺,雖稱宗子,輩在兒孫。故往往立知禮輩尊者為族長,只在祭祀時略敬宗子而已,族中事務,皆斷自族長。又若宗族人多,則鄉祠但列大宗,及有功德者。小宗則自立祠堂以祭祀。則行冠禮,小宗有祠,可不必煩勞大宗矣。然而宗法雖嚴,實則古人亦不過五口之家為主。況科舉盛行,富者不過三代,貧者一朝金榜,雖有宗族,未必仰望。又朱子曰:冠禮自家事,關起門來與弟子戴。是故宋明雖盛稱宗族,卻不為已甚,其下文皆據父為主人言之。若主人非父親,則凡辭令皆當曰:“某[自名]之某親[將冠者之父]之子某[將冠者名]”。又禮經皆為長子言之,若庶子,非但位置不同,辭亦當曰:“某之第幾子某”。周禮筮日須前期一月,蓋慎重其實,必詢之鬼神,不敢自專也。故冠義曰: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於廟;行之於廟者,所以尊重事;尊重事而不敢擅重事;不敢擅重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也。又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2、筮賓,告祠堂,戒賔。前期三日,筮賔如筮日之儀。主人北面再拜乃告曰:“某子某,年若干矣,卜以某甲子冠吉,乃速賔某以始卒冠事,庶幾臨之,謹告。”乃遣人戒賔曰:“某有子某,某日将加冠於其首,願吾子之教之也。”賔對曰:“某不敏,恐不能供事,敢辭。”主人不許。賓乃諾。[家禮,前一日宿賓,蓋慎重事也。戒賓,賓禮辭,蓋一辭而許。則古人雖美辭讓,而有嘉事不可辭也。故一讓自謙,然後許之。]


3、陳服器。其日夙興,張帷為房于廳事之東。賔、主人、執事者皆盛服。執事者設盥盆於廳事阼階下東南。陳服於房中西牖下東向,北上(公服、帶、靴、笏,襴衫、帶、靴,深衣、大帶,櫛、篦、總),席二在南,酒壷在服北次,盞注亦置卓子上。幞頭帽巾各承以盤,蒙以巾帕,執事者三人執之,立於堂下西階之西,南向東上[初加者,幅巾,而在去階最遠,非不欲便於事也。蓋禮有輕重,不可亂也]。主人立於阼階下。子弟親戚立於盥盆東。儐者立于門外以俟賓。将冠者雙紒,袍,勒帛,素履,待于房中。[長子則布席於阼階上之東少北,西向,蓋冠義:冠於阼,以著代也。阼階為家主所行,家主待客,則立於阼階而西向也。弟子平日升降皆由西階,唯冠禮行於此,明冠者終為家主,承宗廟之重也。若是庶子,則少西,南向。醮仍故席,向亦南向,避嫌也。]


4、迎賓。賔至,主人出迎,揖而入[儀禮、家禮皆再拜],坐定,冠者出自房。執事者白:“請行事。”[明品官冠禮:賓及贊冠出次立於門西,贊冠者少退,俱東面北上。儐者進於主者之左,北面受命,出立門東,西面曰:“敢請事”。賓曰:“某子有嘉禮,命某執事”。儐者入告。主者迎賓於大門外之東,西面再拜。賓答拜。(凡主賓拜揖,皆贊禮者相導) 主者揖贊冠者。贊冠者報揖。主者又揖賓。賓報揖。主者入。賓及贊冠者次入。及內門行至階(主者立於階東,西面。賓贊立於階西,東面)。主者請升。賓曰:“某備將事,敢辭”。主者固請。賓固辭。主者終請。賓三辭[表記曰:君子三揖而進,一辭而退,以遠亂也]。主者升自阼階,立於正東,西向。賓升自西階,立於席西,東向。贊冠者及庭,盥於洗,升自西階,入於東房,立於主者贊冠者之南,俱西面。[案:冠禮必尊賓,故賓主盛服揖讓而升,示子弟以莊重也。明禮非不詳也,既有品官之禮,文從略也;亦容民間禮簡,便於事也。]


5、三加冠服。賔之賛者取櫛、總、篦、幞頭置于席南端。賓揖将冠者,将冠者即席,西向坐。為之櫛,合紒,施總,加幞頭[明朝先加網巾,或集禮編於洪武初,時未定網巾之制也。此處幞頭者,即網巾、包巾之類裹髪者。公服之帽亦稱幞頭,蓋貴賤不嫌同名也。明朝幼稚總角,稍長則長髮不剪,或披髮於後,或編辮於後。至此方合為頂髻]。賔降,主人亦降立於阼階下。賓盥手訖,主人揖讓升自西階,皆復位[賓敬冠事,故盥洗崇潔也。主人敬賓,故賓降從而降。儀禮不言辭洗,則主人應在阼階當東序西向。]。賔降西階一等。執巾者升一等,授賓。賔執巾詣将冠者席前,東向祝曰:“令月吉日,始加元服,棄爾幼志,順爾成徳,夀考維祺,介爾景福。”乃跪為之著巾,興,復位。賔揖。冠者適房,易服(服深衣大帶),出房,即冠席。賓盥如初,降二等受帽,進祝曰:“吉月令辰,乃申爾服,敬爾威儀,淑慎爾徳,眉夀永年,享受嘏福。”乃跪冠,興,復位如初。冠者興。賔揖之。適房易服,服襴衫、腰帶出房,南向。賔揖之即席。賔盥如初,降三等受幞頭,進祝曰:“以嵗之正,以月之令,咸加爾服,兄弟具在,以成厥徳,黄耉無疆,受天之慶。”賛者撤帽。賔加幞頭,復位如初。冠者興。賔揖之。冠者適房,改服公服。執事者撤冠、箱、冠席入於帷中。[每加冠,賓揖冠者,而冠者不答,蓋三加未成猶是童子,不敢與尊長為禮也。今人多以行禮為謙卑,而古人以行禮為榮譽,惟君子可也。冠者每出房,必南面稍立,見其威儀可稱其服也。冠義曰: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明禮士庶亦著襕衫、公服,蓋冠禮本來攝勝,所以加有成也;故雖庶人之子,亦無方酌生員、官家之服,焉知將來不顯名乎?]


6、醴[家禮稱醮]。執事者設醴席於西階,南向。賛者取盞斟酒於房中,出房立於冠者之南,西向。賔揖冠者即醴席西向立。賓受盞于賛者,詣席前北向立,祝曰:“爾酒既清,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夀考不忘。”冠者席西拜受。賔答拜[家禮賓復位,東向答拜。避與主人答拜也。蓋賓主以堂上北向答拜為正禮。賓此時北向,必復位東向者,嫌與主人行禮也。可見古人行禮有不拘於時空也。儀禮必人所共知,然後知何者為我當答,何者非我不可答也。當答而不答,是不知禮;不當答而答,是不知遜。]。執事者薦饌于席前。冠者即席坐,飲食訖,再拜。賔答拜。[家禮言啐酒,明禮不言之,蓋宋明飲酒無啐者,故明禮徑從俗。家禮:長子,則賓者改席於堂中間少西,南向。此賓客所坐之位也。則醮酒,為賓代主人以賓禮嘉冠者,長子承重,尊以成人,若賓客待之也。若庶子,則仍故席,阼階西,南向,嫌與主人敵體也。醮者,酌酒而無酬酢也,蓋尊者施予卑者之禮,卑者不敢回敬尊者,故無酢酬也。可見長子雖有承重之道,而究竟賓客為尊,故但醮而已。家禮,冠者席前祭酒,席末啐酒為正。祭酒者,漢注:不忘始造食物者,故飲食先祭。啐酒於席末者,為行禮也,故不盡飲,但嘗其芬芳而已;又飲食為己,較賓客之道為末,故不敢行於席上,故就席末(飲酒禮,若飲酒,則於階上)。冠義曰: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飲酒之答拜,賓皆在西階東向。以賓主之禮,當主人在東階,賓在西階,皆北向拜。而冠者不敢當主人,但席西南向答拜而已。賓贊亦不敢以答主人之禮抗主人,故不就階,但原位東向答之。周禮相拜不必相像,不必即時,不必可見。而後世禮樂荒疏,士庶不明,故明禮亦不求太甚。三加之後,冠者已有成人之道,故得與賓客為禮也。]


7、冠字。冠者興,離席立於西階之東,南向。賓少進,字之曰:“禮儀既備,令月吉日,昭告爾字,爰字孔嘉,髦士攸宜,宜之于嘏,永受保之,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冠者拜。賓答拜。[冠義曰: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疏:既冠之後,又改以字。且人二十有為父之道,不可復言其名,故冠而加字之,成人之道也。]


8、拜父母尊長。拜父,父為之起。拜母,母為之起。拜諸父羣従之尊者。[周禮母亦答拜,自唐疏已疑之。家禮則父母坐受,為之起。]


9、遂出見於鄉先生及父之執友。冠者拜先生、執友,皆答拜。[周禮但云: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蓋行相見禮也。家禮簡化為答拜,亦以相見,雖幼輩,有賓道也。不言兄弟者,兄弟俱在也。或亦免其相拜之儀。]


10、醴賓。賓請退。主人請醴賔。賔辭。固請。許諾。乃入設酒饌,延賔及擯賛。酒罷,賓退。主人酬賔及賛者以幣多少隨宜,乃拜謝之。[古者禮必有從,蓋此情必因物而達,不虛發也。]


11、謁廟。冠禮畢,主人以冠者見於祠堂,告辭曰:“某之子某,今日冠畢,敢見。”冠者北向焚香,俛伏興,再拜而出。[家禮:主人立於香卓之前,告曰:“某之子某,若某親某之子某,今日冠畢,敢見。”告畢,立於香卓東南,西向。冠者進立於兩階間,再拜,餘並同。家禮冠字而後見宗廟,明禮以禮賓、冠者見鄉黨,然後告祖先。周禮本在廟中也。然而三加時冠者不答,醮時可以答拜,蓋三加後即為成人可行禮,有賓道而醮也。醮而後以脯獻母,蓋此時祖先、主人、父皆知之,當告母也。]


宗子自冠:儀禮:若孤子,則父兄戒宿。冠之日,主人紒而迎賓。拜揖讓,立于序端,皆如冠主。禮於阼。凡拜,北面于阼階上,賓亦北面于西階上荅拜。大戴公符:其餘自為主者,其降也自西階。《孔子家語》:諸侯非公而自為主者,其所以異,皆降自西階。案大戴盧注公為君,不與家語同。[案儀禮以成人、家主之道待宗子也,故紒而迎賓,行於阼階,北面相答。降階者,將以脯見母也。若以冠者為家主,則當自阼階。儀禮不言,則大戴為其記也。若從盧注,則唯諸侯降阼階見母,餘者雖有主道,不敢加於母,故降西階也。然則夫死從子,似亦不當。或所謂降自西階者,謂見母後西階受字與?降自阼階,則賓將就之而字;降自西階,是就賓而受字,其義不同也。或盧注唯諸侯有君道,故賓就之而為之字。若以家語,則唯王者後,有賓就之;餘者,皆當西階下就賓受字也。若是,則尊賓之禮盛矣!]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10-8 22:35 | 顯示全部樓層

笄禮


女子許嫁笄,年十五,雖未許嫁亦笄。


以母為主,若母為宗子主婦,則在内院中堂上。若與宗子同居,則在自己房間。若不與宗子同居,則內院中堂。


前期三日戒賓,一日宿賓,賓亦擇親姻婦女之賢而有禮者為之。以箋紙書其辭,使人致之。辭如冠禮,但子作女,冠作笄,吾子作某親或某封。禮當親至,但婦女不便出門,彼人也不便待客,故由人代答即是。其辭,皆當稱主人以言之,蓋婦人無專事也。


陳設如冠禮,但布席如眾子之位。蓋女子不承家業。


厥明陳服如冠禮,但用背子冠笄。主婦如主人之位,將笄者雙紒衫子,房中南面。


賓至,主婦迎入升堂,如冠禮。但不用贊者,主婦升自阼階。


賓為將笄者加冠笄,適房服背子。略如冠禮,祝用始加之辭,略改動適合女子。女子只用一加,蓋古者女子從夫,無三加彌尊之事,稱從一而終之德,故一加。


乃醮如冠眾子,辭亦同。


乃字如冠禮,但改祝辭髦士為女士。


乃禮賓,皆如冠儀。女子行禮不出中門,又女子有行,終遠父母兄弟,且古時許嫁而笄,故未載見祠堂也。周禮婦人先嫁三月,教成釋菜。又女子十年不出,觀祭祀,相助奠,則未如後世不入宗廟也,或亦當謁廟。


:冠禮之興,大明為盛。


若皇家,則太子、皇子年稍長,廷臣必議冠昏,上儀注,擇賓贊而行之。若《大明實錄》所載:洪武元年十一月丙寅,命禮部定冠禮。


洪武十七年九月甲子,禮部尚書任昂奏:更定親王冠禮。


景泰四年二月乙未,以皇太子冠,遣太保兼太子太師寧陽侯陳懋告七廟、太皇太后、皇考宣宗章皇帝,命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胡濙持節掌冠,少保兼太子太傅工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高谷贊冠,太子少師戶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蕭鎡宣敕戒。


甲辰,禮部上沂王并滎王冠儀注,及請擇日祭告太廟,并持節諸執事官。詔免告廟,命少保兼太子太傅兵部尚書于謙持節掌冠,太子太保兼吏部尚書何文淵,太子太保兼兵部尚書儀銘贊冠,兵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左春坊大學士商輅宣敕戒。乙卯,沂王并滎王冠,免文武群臣賀。


成化五年三月己酉,忻王加冠。命太傅會昌侯孫繼宗持節兼掌冠,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白圭贊冠,兵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商輅宣戒敕。


成化八年秋七月壬子,徽王冠,上遣襄城侯李瑾持節兼掌冠,太子少保兼吏部尚書姚夔贊冠,禮部左侍郎萬安宣敕戒儀如常。


成化十四年三月癸亥朔,遣撫寧侯朱永祭告太廟,以皇太子將行冠禮也。甲子,皇太子行冠禮。


成化二十三年五月丙寅,禮部上五皇子冠日及冠義(憲宗290卷)。


弘治四年三月己卯,禮部進親王冠禮儀注。弘治半年三月戊申,禮部進皇太子冠禮儀注。萬曆二十一年十一月丙寅,禮部傳出聖諭:皇長子出閣在邇,合先行冠禮以見講官。便冊立未舉,既不可遽用東宮之儀,又不可同親王之服,暫用常服出講,待冊立日行冠禮。


萬曆二十四年二月壬寅,禮部題:嘗稽周制,天子之元子冠禮之年則近則十二遠則十五,國朝典禮實參用之,著於《大明集禮》、《大明會典》,累朝所遵行者。今皇長子春秋已是有五矣,揆之典禮,正合行冠禮之年。萬曆二十八年正月戊申,禮部尚書余繼登請先皇長子冊立禮,而後冠禮可致祝詞,婚禮可以致醮詞,此三禮相繼之完序也。


萬曆二十九年十一月癸卯,皇太子并福王、端王、惠王、桂王行加冠禮,祭告。遣司馬都尉侯拱宸持節掌冠。


泰昌元年十二月戊辰,禮部進冠禮儀注,并欽天監擇到大吉日時開坐上請。


若民間,則見諸文集者甚多。


行禮如:林弼字元凱《林登州集》《艮翁楊先生墓誌銘》甲兄受其敎,友愛如初,轉敎長泰為子董度行冠禮,升降跪起,肅乎恭遜之容,而民知所尚。


方孝孺(字希直)《遜志齋集》《鄭氏四子加冠祝辭》浦陽義門鄭氏十世之長仲徳,父以禮冠其從子杓及諸孫燧、爚、燿,而以字為屬余。


觧縉(字大紳)《文毅集》《國子祭酒徐公墓誌銘》子年十八行冠禮而速之歸。


楊士竒(名寓)《東里集》《題曾氏冠辭後》士大夫家四禮冠為首。


古禮既廢,後世欲復之,冠為易而猶寡見焉。前百餘年,南北混一。儒先君子布列中朝,時吾郡曾公巽申應奉翰林,獨用古禮冠其子,遂為諸公稱賞,如此可以觀世矣。


今二三十年来,朝之學士大夫家率用冠禮,冠不用禮,則胥視為茍簡,世道其漸復古歟?《王處士墓誌銘》諱舉逸,字宗禮。少甫知學,而父兄相繼沒,即奮自立,躬畊以奉母。事母生養死葬,克致其誠,嵗時祠祀祖考,遵用儒者禮,不惑於流俗。


冠禮廢於鄉久矣,酌古今而行之於家。


楊榮《楊文敏集》《故羅君宗讓墓誌銘》家居衣冠整肅,操觚執翰之外,澹無他營。性好古道,嘗嘆冠禮久廢,鋭志舉行,從而化者甚多。


薛瑄(字德溫)《敬軒文集》《蕭叙仁字說》都憲蕭公子榮冠禮,請學士劉公為賔。


李賢(字原徳)《古穰集》《請劉主静學士為冠賔書》僕之長子名璋,年已長成,粗知禮義,茲欲加冠於其首。《請吴與儉學士為冠賔書》某再拜書奉學士吴老先生閣下,僕之第二子玠,年已長成,粗知禮義,茲欲加冠於其首。


倪謙(字克讓)《倪文僖集》《王鍇廷堅字辭》左府都督分閫遼陽太原王公於其冡嗣鍇之冠也,能舉三加之禮。鍇之外舅前都閫陳公為命其字曰廷堅。又《贈劉氏二子字說》、《李克靜字辭》、《贈江氏二子字辭》二子克禮、克寛得字於既冠之日,為已久矣。然其義則未聞也,兹欲一言釋之。此集載冠詞甚多,或行禮之日祝之,或既而後明之,然冠而後字,時人能行,亦可見也。


鄭文康(字時乂)《平橋藁》《周邦楨字説》汝南周生士吾,鄭氏外孫也,其祖惠吉,父德元,筮日與之冠。禮成,賓以邦禎字之。此集字說亦多。張寧(字靖之)《方洲集》《王希曾冠序》翰林侍講毘陵王先生舉古禮冠其子。


何喬新《椒邱文集》《劉先生廷益字辭》、《周仲儀字辭》近世冠禮既廢,命字亦非其時。士大夫簡於禮也甚矣。惟御史大夫太原周公則不然。公之子紞,年既可冠,筮日擇賔而授事焉。既成禮,賔字之曰仲儀。


朱存理《樓居雜著》《跋冠禮》冡孫懷方將冠,公欲為行冠禮,考定經傳,故書此紙。章懋(字徳懋)《楓山集》《陳麟允仁字説》莆中文獻之懿,故多鴻師碩儒,君家行冠禮,當必有字之者。


吳寛(字原博)《家藏集》《倪文毅公家傳》既長,文僖擇日筮賓為行冠禮,邊人環觀歎羨,自是習行之。


蔡清(字介夫)《虚齋集》多字說,《傅浚字汝源說》生之冠也,公屬予為閱文公冠禮行之,予因用其字以命之。


唐順之《荆川集》《萬古齋公傳》既執古自信,因以古名其齋,諸儒生無背面,必曰古齋先生,而不敢字之。其家子弟且冠,必為之行古冠禮,及婚葬祭,率凖家禮,從事不為苟簡。


王世貞《弇州續稿》《瑞昌王府三輔國將軍龍沙公暨元配張夫人合葬志銘》眀年始冠,行三加禮。冠禮之不講久矣,獨公臾鎮國行之。


歸有光《震川集》《太學生葉君墓誌銘》提學御史張鰲山以君名臣後,親至學為行冠禮,而字之曰世徳。劉宗周《劉蕺山集》《徴君辛復元傳》年二十七,始就室于張,補行冠禮于學宫之明倫堂,從學師曹公茂孺請也。立規如:曹端《曹月川集》《家規輯畧》子弟年十六歲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一經正文,講説大義,方可行之。否則直至二十一歲。弟若先能,則先冠以媿之。


魏校(字子才)《莊渠遺書》自入中州,見諸生童稚垂髫者皆偃然復加帽於首,是欲自附於成人也。亦有年既過時而弗冠者,是自廢成人之禮也。擬合改正。仰開封等七府,并汝州,抄案下所屬儒學:凡年幼生員,教官召而誨之,務執童子之禮,恭慎謙卑,祗許垂髫,毋得加帽,犯夫子速成之戒。年長過時者,使人勸其父兄,請賓擇日加冠,以進德修業期之。其童生未入學者,一體遵依。案至具奉,過日期繳報。


葉春及(字化浦)《石洞集》《恵安政書鄉約篇》冠四條:凡冠禮,士大夫延賔行於家,鄉人行於鄉校,以教讀為賔云云。


馮從吾(字仲好)《馮少墟集》會約:省會風氣近古,諸凡禮節頗有先民之意,苐恐久而寖失,其初是不可不一申之者。其冠婚喪祭當以會典、家禮為主,至於冠禮,久已不行,尤望諸公亟倡之。竊謂朱子嘗謂冠禮為自家事,蓋勸人易行也。然而古禮筮賓,誠鄉黨之美也;況家事或難為,而鄉黨有德操,此明儒有得也。


而亦有批評者:


海瑞(字汝賢)《備忘集》《復歐陽柏菴掌科》儒者迂逺而濶於事,情無所用之。有賊臨城行冠禮者,有一籌不展,抱守忠義,俯首就戮者。聖人原無此等道理,原無此等忠義也。竊謂剛峰必見臨賊而冠者乎?亦見當時樂勝則流,有至於迂闊者也。


又呂坤(字叔簡)《四禮疑》北土冠孩提矣,而好禮者以加巾為冠,遠禮哉。古人重元服,二十以前總角而緇撮之,今之包髻是也。禮有次第,江南猶然。惟是北土驕浮,民不知禮。乃有三五歲兒,輒戴淩雲、忠靖、梁冠,甚者嵌以金珠,未有長髮而露首者。士大夫之家,以加網巾為冠,是行網巾禮,非行冠禮也。


呂維祺(字介孺)《四禮約言》謂冠禮久廢,宜亟復。又今鄉俗所謂冠,非古也,蓋皆以戴網為冠。又如貧愚不能如禮,亦須請至親有行一人,告於祖先,命以成人之道,俾通俗而易曉者即是。若貧家更須簡便,只於祖先告拜行之亦可。又今擬童子戴帽,即行冠禮。迨後束網,不更三加,庶幾近古。


清張文嘉《齊家寶要》前代有官者公服,士人襕衫,庶人青盤領衣縧靴。三加,前代有官者進賢冠,士人幞頭,庶人幅巾。《朝鮮五禮儀》初加笠子、圓領、縧兒、靴。再加紗帽、圓領、角帶。三加幞頭、公服。至於宋濓(字景濓)《文憲集》多冠辭。


黄仲昭(名潛)《未軒文集》有字訓。王直(字行儉)《抑庵文集》《題曽如璋冠禮巻後》右曽如璋冠禮字辭,諸作共一巻。邵寳(字國賢)《容春堂集》《髙安縣學觀習冠禮柬守巡二王君》。


參考上文冠辭,可知亦冠禮而後祝詞,或既冠而後補喻,則明儒行冠禮可見也。至於或謂士夫皆行冠禮,或謂邇來冠禮寖危,則是古時消息不通,文人多嘆也。況冠本士禮,不為庶人者,蓋容庶人財帛賓客不及也。則冠禮之行,本不在家家戶戶,子子孫孫必有加布焉。則以大明地域之大,歷時之久,而儒者興廢其間,亦可謂盛矣!惜入清之後,衣冠滅裂,清禮雖抄大明,而去冠禮之章;士夫雖好禮節,而泥故紙自炫。雖有家規具文,戴爪剌帽而訓子弟者,然而衣冠命字,無以復現矣。然而自藩國朝鮮推行明禮,而家禮至今尚存,成均館至今行冠禮,則明時鄉校、明倫堂之嘉會尚在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2-10-8 22:36 | 顯示全部樓層

士庶冠禮冠服


1、冠者初服:采衣、紒[ji4]。采衣,緇色朱錦緣[yuan4],或曰深衣制,是敖注之誤。孔疏謂緇衣袴[ku4],是也。梳雙丫髻,以帶繫之。宋明用四衤癸[kui4]衫,韓國現存,明時想亦如此,宋畫亦常見。亦可用交領、圓領短衣,衣長過膝不及跗,蓋童子襦袴,禮也。色尚淡雅,褲寬約40cm,褲口收緊,腰繫縧。首服,依明制十五歲後披髮至加冠,或有總束髮,或依唐制用雙髻。雙丫髻,亦曰總角,童子通用也,蓋會作左右兩髻,或曰兩環,髻以朱紅錦絛[tao1]紮[za1]繫,曰紒。童子髮式尚有「鵓[bo2]角」:留前髪及兩側,餘剃去,前下垂至額,兩側成辮下垂。宋時有童子剃髮只留錢大,偏於左側,曰「偏頂」;又有留在頂前,束以彩繒,名「鵓角」。一說,童子衣不加帶,但在兩襟有帶子繫束,然明朝用帶。采履,然明朝有用白鞋。


2、冠者加冠前:緇纚、笄。纚黑色,寬終幅(古制布幅二尺二寸,約今50厘米),長六尺。笄長四寸,以綰[wan3]髮。纚,漢注為幘。幘有平頂幘,有介幘(平頂上有突起),形制類似帽子,見漢俑。唐則為軟腳襆頭,明朝冠禮之前先加網巾。束髮,則南北朝以前,男子至少髪分三縷,鬢前二縷中分,左右橫向腦後。腦後一縷則順梳而下,於項上反折而上,并與左右二縷合髻。漢時髮髻稍在腦後,或有項上綰髪碩大者,然而亦有頂髻。又周時應先用縰裹髪,合髻後結總,後垂三寸為飾。又須額上左右加兩髦,大約墊在髪低為飾。西漢時不用縰,但束髮後施冠。新莽以後則先加幘而後施冠。隋唐以降則束頂髻如今日,且幘與冠合,而多戴巾帽。家禮:“為之櫛,合紒,施總,加幞頭。”此處幞頭,明俗常用網巾。


3、冠者初加:玄端。據父爵而用玄裳、黃裳、雜裳(前玄後黃),緇帶、爵鞸。冠緇布冠,用缺項固定,加青組纓。用黑屨,青色絇(鞋頭裝飾,有空可串鞋帶)繶(鞋底邊飾)純(鞋口邊飾),邊飾半寸。周制三加皆端衣制度,詳見《衣冠形制考》。宋明初加深衣、幅巾、大帶,依朱子制度,或加續衽之改良。或依《周禮傳》所載明風更顯。深衣宋時為古服,其義若儀禮之用緇布冠。明時為常見服裝,然此古服也,故先儒重之。用白細布,為麻或棉。緣皂繒(絲織品),明朝亦多用青色(案青色者似稱行衣,大明論壇擷芳主人謂由忠靖冠服而來。然而忠靖仿玄端而長,制如直身。明朝確有深衣出土,不加緣,色不可辨,類玉色。)。又日人載朱舜水先生言,野衣用黃白青皆可,用道服制,則青色亦可稱道服。


野服(亦稱便服):用黃白青色,皂緣如道服,領闊三寸五分,領袂齊皆緣二寸,長及膝,如道服制。裳黃色,馬面褶,共八幅。大帶白色,兩旁青或皂緣。


道服:黃、紅、黑、玄、真青不得用。月白、翠藍、天藍、牙色、松花色、醬色、羊絨色、蔥白可也。鑲邊用石青。


4、冠者再加:皮弁服。素積(素衣、素裳),白麻布為之。素鞸、緇帶。皮弁用白鹿皮,加白笄。白屨,緇絇繶純,邊飾半寸。宋明再加襴衫(宋皂衫於明鮮見,亦有官吏之嫌),玉色(淺綠)或青色(深藍)布(明朝可以是麻也可是棉)絹(本意麥青色絲織物,一般指生絲平紋織物,稀疏薄而堅)為之,寬袖皂緣,圓領領緣約4.3cm,直徑約20cm。下擺寬約120cm,袖展220~250cm(回肘不及三寸為正),袖寬約65cm(常服為明一尺,公服為三尺(當為周尺三尺三),則在34~75cm,常見65cm左右),衣長去地一寸。袖口、下擺、側邊、大擺皆緣,寸半,蓋仿深衣而來,當如深衣,緣皆皂色,蓋宋以來深衣用皂緣。明朝亦作四寸緣邊,其深衣解如此。兩側須另接布幅以作三辟積(褶子),而後加大擺。大擺共計四片,折相身後,或縫於後片(韓國如此),或加插擺(安南如此),或加吊擺帶(戲服如此),次三類明制皆有。又謂之襴衫者,為有膝襕也,自唐馬周定制如此,宋因之,在膝蓋上下別綴同色布為襕。明朝少見,但畫中或有之。又大擺為明朝特制。軟巾垂帶(即家禮所言帽子)。


5、冠者三加:爵弁服。絲制玄衣,纁(淺紅)裳,緇帶,韎鞈(赤黃色蔽膝)。爵弁外玄裏紅,加笄,加緇色纁邊的紘。纁屨,黑絇繶純,邊飾半寸。宋明三加公服,某等以處士居,僅可當不入流雜職,用綠袍(袍料恐亦難買,從青袍、皂袍也可),若攝勝則可用九品綠袍、七品青袍,明朝亦有用狀元紅袍者,各家自擬。袖展回肘,240~250cm,袖寬75cm,其他同襴衫。但宋明公服一般皆無襕,初唐則有之,是其別也。至於辟積即明制大擺,并圓領則悉如襴衫。


6、主人賓賛參禮者冠服:周制皆玄端,唯冠者兄弟袗玄,一說深衣,一說玄端,竊謂兼言之,士以上則玄端,庶人則深衣,童子則襦袴,皆玄色。宋明未明言,則官家用公服、忠靜,士庶深衣、玄端。




今議:蓋冠禮之質,不過告祖宗以成丁而已。故以告祠堂,俱衣冠為本。告祠堂者,敬祖先也,而有月前筮日,前三日筮賓,夙興陳設,冠者入告。俱衣冠者,嘉成人也,故有三加,醮酒,冠字,見家人,見摯友。又古者宗族鄉黨相成,故冠子弟本來家事,必邀鄉黨有名者為之加冠賜字,蓋人其父生而師教之,不可離鄉黨賢達也。周禮冠畢,奠贄見君,奉贄見鄉大夫鄉先生,蓋弟子成人,從此服勤王事,不唯家事是務也。雖然,後人學禮多不明義,失其輕重。如晚明《李文節家禮》:一日掃祠堂,一日告將冠,一日加冠,則冠者具衣冠,入祠行禮,出拜父母,既受訓誡,并見家人而已。無賓贊,則出然家事也;無三加,則弟子聽命耳。初看覺其精煉,深思則未如古禮。今人行禮,則往往三加為盛,而祖先淡然;僚友為多,而父母闕如。實則但告宗廟,是尊而不親,弟子懵懂聽訓,無從感懷也。徒俱衣冠,則親而不尊,弟子輕浮周旋,不能持重也。冠禮者,尊上親下,以成嘉樂也。去三加則滯重,去宗廟則輕浮,不可不察焉。然則今日禮樂蕩然,何以復禮於簡易?竊謂上下均衡,多其辭令,簡其器物;多其道義,簡其儀節,則人人可為也。所謂均衡者,若求三加之美,則備祠堂掃除預告之煩;欲求鄉黨之歡,先邀親族之好。反之,今日行禮,祠堂不備,但作紙牌位而已,則去其三加醮酒,一加衣冠,先祖前四拜,豈不稱家?今日行禮,父母兄弟未必重視,則賓贊之外,同道相賀,何必熱鬧?多其辭令者,祠堂不存於世,祖先可存於心。令弟子講述得姓始祖及先祖、父母、祖父母德行事跡,自祖先血脈所傳,榮譽所至,然後行禮,豈不宗廟如在?多其道義者,父母兄弟縱使默然,以時時講述,潤物無聲,則天下父母之心,豈有不為之動容,因之感化者?然受器不求備,儀可以省,頌其祖先,致其精誠,豈不人人可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