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54|回復: 0

杭州成功释读凤凰寺古墓碑铭 译稿将是一部巨著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9-11 23: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新民晚报
201291115926391.jpg

 

一批沉睡了700年的元代古碑,由于上面铭文是古阿拉伯语,无人看得懂。最近,笔者从杭州文史研究会召开的杭州凤凰寺藏阿拉伯文和波斯文古碑释读评审会上了解到:墓碑铭文已由世界顶尖专家初步转译释读出,从铭文看到,早在700年前,杭州已是一座具有高度国际化的大都市。

  古碑最初在柳浪闻莺

  这批古碑并非一开始就珍藏在凤凰寺。杭州文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吴志坚说,它们最先是在聚景园的墓地里,也就是今天的柳浪闻莺公园处,算是旧时杭州穆斯林墓地。后来收藏在重建于元代的伊斯兰教清真寺――杭州凤凰寺中。

  早在上世纪,这批碑铭,就一直被国际学界所关注,不过一直未能成功释读。难题在于,碑铭上所使用的是特殊的碑铭体,并非掌握一般阿拉伯文和波斯文语言知识就可以释读,需要艰深的专业技能。而现今国际学界有能力释读这种古阿拉伯文和古波斯文碑铭体文字的学者,屈指可数。

  直到2008年,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伊朗学系莫尔顿讲师(A.H.Morton)和兰天德博士(Gorge.Lane)与杭州文史研究会合作,着手释读这些碑铭。

  古碑的主人是谁?

  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刘迎胜说,根据铭文显示,在这些墓主中,有波斯人、阿拉伯人、突厥人;其职业,有商人、行省高官、军事官员。他们多从陆路而来,有一位甚至就来自汗八里,即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当然,也有个别人士是通过海路而来。墓碑雕刻精美,也充分显示了墓主人社会地位普遍较高。

  刘迎胜说,古碑形制为穆斯林式,使用语言为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但许多刻纹却是明显的汉式。这个特征反映,当时的穆斯林在顽强保持自己宗教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开始受汉文化影响。比如,他们用波斯语作诗,在西子湖边低吟浅唱。

  “此一浊世,沉浮多少君王与天子的头颅;此世的尘埃,与散发着樟脑与龙涎香气味的秀发与红颜相混。”第14号碑上,这句诗歌的风格意境,竟与我国唐代李长吉的某些诗篇相像。

  古代杭州高度国际化

  杭州文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包伟民说,元代杭州穆斯林与之前来华的穆斯林相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特征。唐、宋时的穆斯林聚居于“蕃坊”,多为阿拉伯或波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而来。而到了元代,其族源的多元性、社会地位、聚居区繁华程度,都远远高于以往。比如,他们大多从陆路而来,政治地位较高,经济上也比较富裕,且人口富庶,大商富贾众多。

  聚居区面积广大,拥有数座清真寺。最古老的一座,就是今天的凤凰寺。最重要的是,元代杭州的穆斯林聚居区并不是封闭的,它巨大、繁荣,构成了杭州市井生活的重要部分。这也反映了占人口绝大部分的汉人的包容心态。

  “这一批墓碑是中国文化、宗教发展史中留下的重要物证,更是古代杭州国际化程度较高的最好证明。它证明在古代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是非常国际化的,其国际化程度与现代相比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包伟民说。

  译稿将是一部巨著

  2011年,莫尔顿不幸因病逝世,但他已完成了将碑铭释成英文的大部分工作。

  此后,杭州文史研究会延请伊朗德黑兰大学碑铭学专家乌苏吉教授以及国内一流学者通力协作,对照莫尔顿英文原稿,并参校碑铭原文,初步完成碑铭的中译。

  目前,这项工作已完成释读的初稿。这次评审会后,译者将进一步完善译作,争取尽早完稿,目前预计最终的译稿,将是一部包含碑铭图版、波斯语与阿拉伯语原文译文、英文译文以及中文译文合编的学术巨著。

  孙钥

        来源:新民晚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