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94|回覆: 0

[醫藥臨床] 重視傷食研究 應對疾病譜變化(下)

[複製鏈接]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2-9-10 19:5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傷食病理機制的探討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一般認為傷食是因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損傷,病位在脾、胃、腸;病機是飲食不節,傷於胃腸,胃失和降,腸失化物,食滯不化;主要病症有脘腹痞滿脹痛、噯腐吞酸、厭食納呆、腸鳴矢氣、瀉下不爽、臭如敗卵等,這是顯性傷食,即狹義之傷食,採用消食化滯之法治療,效果明顯。而當今傷食之病,已遠遠超越了狹義傷食的範疇,病位涉及到五臟六腑、形體官竅、氣血經脈,病機有虛有實,生痰生瘀,夾寒夾熱,化風化燥,錯綜複雜,可導致諸多疾病的發生。
  飲食所傷,可致實致虛,實證多以痰濁為患,虛證多以營虧為主。『脾為生痰之源』,食邪傷人,先傷脾胃,脾失健運,水谷精微不化,生痰生濁,無形之痰隨氣流行,內而五臟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膚腠理,引起許許多多的病證,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說:『痰之為物,流動不測,故其為害,上至顛頂,下至湧泉,隨氣升降,周身內外皆到,五臟六腑俱有。』痰阻心脈,血行瘀滯,則胸痹、怔忡、心痛;痰阻於肺,氣道不利,則咳嗽、哮喘;痰蘊於肝,肝絡瘀阻,則肝癖、肝積;痰擾頭目,腦絡失暢,則頭痛、眩暈;痰竄四肢,經絡痹阻,則痛風、肢痹。痰濁內蘊,亦可化熱,生寒,生風,化燥,內擾臟腑,外犯體膚。反之,飲食所傷,脾胃虛弱,納運失權,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氣、血、精、津液生化無源,臟腑失榮,機體失養,則發生消瘦、倦怠、頭暈、健忘、肢麻、乏力、兒童五遲、成人早衰、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可見,食邪致病,病機錯雜,變幻多端。
  創立『中醫傷食學』意義重大
  隨着社會的變遷,疾病譜已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內傷病已取代了外感病成為人類最大的健康危害,而傷食是內傷病的主要病因,所以傷食已成為了『百病之長』。防治傷食引發的代謝性疾病、心腦血管病、變態反應性疾病和腫瘤等,中醫藥具有較明顯的優勢,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關注與重視。建立中醫藥學與現代生物化學緊密結合的『中醫傷食學』,對於傳承和發揚中醫藥學術特色,戰勝現代難治性疾病,保護人類生命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醫傷食學,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以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障礙為切入點,以臨床療效為目的,以文獻學、實驗醫學和循證醫學為手段,從理論、臨床和動物實驗三個方面對傷食進行宏觀和微觀的系統研究,包括傷食的基本概念、食物代謝的生理機制、傷食的病理機制、傷食的宏觀和微觀診斷、傷食的辨證論治等,並從中醫陰陽學說、氣化學說、體質學說、脾胃學說、經絡學說等方面,深入對與傷食關係密切的難治性疾病如糖尿病、冠心病、肥胖症、脂肪肝、高脂血症、痛風等的病因病機研究,並提出防治這些疾病的新理論、新思路、新對策。
  中醫學理論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蘊含着大量的生命科學先進理念,如『人與天地相應』、『五臟一體』、『成敗倚伏生乎動』、『生病起於過用』、『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病求本』、『正氣為本』、『三因制宜』、『藥食同源』等,這些是我們深入研究傷食病的堅實思想基礎。如【靈樞·小針解】曰:『飲食不節,而疾生於腸胃』;【素問·太陽陽明論】云:『飲食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素問·生氣通天論】曰:『膏梁之變,足生大丁』,等等,指出了飲食失節的致病作用。漢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特別強調飲食不潔的致病性,如『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肉中有朱點者,不可食之』等。李東垣在【脾胃論】說:『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即傷,而元氣亦不能充,則諸病之所由生也』,指出食傷脾胃的病理機制。後世醫家進一步加深了對傷食的認識,已觀察到傷食與噎膈、反胃、症瘕等惡性疾病的因果關係,如【醫學統旨】說:『酒面炙,黏滑難化之物,滯於中宮,損傷腸胃,漸成痞滿吞酸,甚則噎膈反胃』,【醫門法律】說:『滾酒從喉而入,…此所以多成膈症』,【濟生方】說:『過餐五味,魚腥乳酪,…久則積結為症瘕。』
  對於飲食調攝及預防傷食,中醫學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易經·頤卦】曰『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明確提出了節制飲食的養生觀點。早在夏商、西周及春秋戰國時期,就已出現了食醫。對於飲食烹飪,也注意到五味調和,如【呂氏春秋·本味篇】云:『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多後少,其齊甚微,皆由自起。』【黃帝內經】提出了合理的飲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這種飲食結構對現代的飲食觀及膳食指南的制定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孫思邈也在【千金要方】提出了不少健康的飲食觀,如『食慾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須知一日之忌,暮無飽食』等。
  中醫藥具有治療傷食病證的豐富手段和方法,不僅對顯性傷食具有藥到病除的顯著療效,治療隱性傷食所致的眾多疾病也有獨到之處。以中醫藥為主的綜合方法治療高血脂、脂肪肝、冠心病、腫瘤等已取得可喜的成績,針灸、按摩、氣功、足療、藥浴等特色療法,對機體物質代謝平衡具有良好的調節作用。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在歷代醫家的著作和民間大眾中蘊藏着大量的防治傷食病的寶貴經驗,藥療、食療、針療、灸療、氣功、推拿、按摩及民間豐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已在人們的日常健康保健中發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國有中藥材12800多種,醫籍記載的方劑10萬多首,目前生產的中成藥達5000多種,還有全國東西南北中數不勝數、特色各異的藥膳處方,這都是防治傷食病新藥開發的巨大資源。中醫藥學是一個偉大的寶庫,是中醫傷食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學術源泉,相信通過廣大中西醫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醫藥學能為戰勝飲食所傷的難治性疾病,促進人類健康做出新貢獻。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