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86|回復: 0

[專家評論] 聯合早報:[于时语]中国海洋领土权的历史责任和教训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9-2 10: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联合早报
   
南沙黄岩岛的紧张对峙,因为双方各自的克制降温,大致告一段落。在此期间,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正式访问越南,并参观了原来美军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重镇金兰湾,具有很大象征意义,尤其是前一天帕内塔宣布美国海军将有六成军力驻扎在太平洋地区。
  除了为华盛顿的“枢轴转向”提供黄金机会,南中国海领土争议也暴露了北京的若干软肋。最明显的便是缺乏区域盟友,显示北京虽然在经济实力上超过了东京,在南中国海的军事投射能力也大大增强,却因为历史包袱和政体现实而严重缺乏国际道德权威和吸引力。另外,北京近年来以民族主义取代已经没有信誉的共产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基础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到头来又畏首畏尾,带有很大的内政风险。
  美国防长高调访问金兰湾,也彰显了中国海洋领土权的历史责任问题,尤其是1950至70年代,毛泽东在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下缺乏远见的战略决策,以世界领袖自居向东南亚输出革命,对中国的长远利益造成了严重伤害。
  中国朝野常常指责越南现政权忘恩负义,这是被忽悠后的阿Q主义。河内政权虽然利用共产主义大旗获得中国和苏联的支持,却始终维持了民族主义本色,处处把自身利益放在第一位。统一南方后不久就与同奉马列的柬埔寨共产政权翻脸,恢复越南在法国殖民之前在湄公河流域的扩张主义。当今柬埔寨强人洪森也是河内一手豢养。
  毛泽东输出革命,不仅是花费中国老百姓数百亿美元的血汗钱养虎遗患,更极大地伤害了海外华人和华侨的利益,从南越数百万人投奔怒海,到柬埔寨共产政权的血腥屠杀,其中有多少华人华裔的生命家产?其价值何止数百亿美元?
  再回顾1965年印尼政变。这里固然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成功运作,但是北京无法推卸笨拙支持印尼共产党仓促起事的历史责任。其结果是近代史上华人华裔遭到的最大屠杀(估计死亡约30万),持续数百年的中华文化在印尼绝迹。
毛泽东“抗美援越”最严重历史恶果
  正如孙中山先生强调,华侨是中国现代化的功臣,尤其东南亚华侨社会曾经是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强大基地。以抗日战争为例,总共有二十多万海外华人归国,肩负民族兴亡之责,杀身成仁者超过4万。我有一位长辈就是在青年军的华侨袍泽那里学来南洋各地歌曲,他们大多是在珍珠港事件之前,离开当时生活安逸的东南亚,回到许多人好几代都未见过的祖国从军抗战。
  当时整个南洋在白人殖民主义统治下,土著人口为日本“大东亚战争”提供了不少便利,就连当红的缅甸民主领袖昂山素姬(翁山淑枝)之父,也有与东京合作的不光彩历史。唯有华人才是反抗日本侵略最坚定的族群,遭到最大的牺牲,尤其是在华人集中的新加坡,李光耀先生的回忆录中有目击描述。毛泽东后来的输出革命,是对以金钱和血汗生命为母国贡献牺牲的海外华人负恩回报。
  今天东南亚华人作为少数族群的地位和对华关系都是最好的国家,无过泰国。泰国固然没有与中国有领土争议,但也是受到毛泽东输出革命影响最少的国家,并非偶然。
  毛泽东“抗美援越”的最严重历史恶果不在南中国海,而是促成日本重新占领琉球,而造成今天的钓鱼岛争议。美国原有将琉球据为己有的意图,禁用日本昭和年号,倡用与日文颇有出入的书面语言等等。美国后来陷入越战泥潭,毛、周又极其短视地宣扬“冲绳”属于日本,无形中推动华盛顿将琉球私相授受送还日本。倒是台北直到1970年代还在支持蔡璋领导的琉球复国运动。
  如果没有越战冲击,琉球作为有七百余年文化积累的礼义之邦,今天决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关岛,而中国可望获得畅通无阻的西太平洋战略出口。
  直到越战末期,北京才恍然大悟,匆忙占领西沙主要岛屿,已经铸成大错。对比之下,台湾蒋氏政权尚在风雨飘摇、朝不虑夕的1950年代,就抢先占领远在数千里外南沙最大的太平岛,形成今天海峡两岸共同防御南中国海领土(台湾“国军”退役将领如是建议)和共同开发海洋资源的有利局面,不可不谓深虑远见。
  邓小平执政之后,推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务实外交,尤其是不顾意识形态与韩国建交,尤为英明决策。可是近年来,北京囿于眼前“稳定”,而力挺毫无生命力的平壤金氏政权,许多专家都认为有损于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南中国海领土争议,可谓殷鉴。
作者在北美从事科研工作
邓小平执政之后,推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务实外交,尤其是不顾意识形态与韩国建交,尤为英明决策。可是近年来,北京囿于眼前“稳定”,而力挺毫无生命力的平壤金氏政权,许多专家都认为有损于中国的长远国家利益。南中国海领土争议,可谓殷鉴。
   
《联合早报网》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