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54|回覆: 0

[中醫世家] 【黃帝內經】中的儒家文化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8-29 20:0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來源: 中醫藥報
  儒家之『中庸』思想
  中庸又稱『中和』、『中道』、『用中』、『時中』等,關於中庸的本義,朱熹解釋說:『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可見,中庸思想的基本實質是『執兩用中』,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的中和狀態。『中庸』作為儒家文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其『中和』的思想為【內經】所吸收,在構建中醫生理、病理、診斷、治則、養生等基礎理論時都有中庸思想的具體體現。
  生病起於過用:【素問·經脈別論】:『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於過用,此為常也。』所謂『過用』即指超越常度,『過用』致病可作為【內經】發病理論的普遍規律;情志太過:【靈樞·口問】說:『大驚卒恐,則血氣分離,陰陽破敗,經絡厥絕,脈道不通,陰陽相逆,衛氣稽留,經絡虛空,血氣不次,乃失其常。』指出七情太過是人體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飲食不節:【素問·痹論】云:『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指出飲食過量可損傷胃腸,此處是宏觀的論述。【素問·至真要大論】則具體描述了五味太過,造成人體發病的機制,云:『夫五味入胃,各歸所喜……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夭之由也。』飲食五味能化生陰精,入五臟以養五臟之氣,但如果五味偏嗜,又能損傷五臟,故【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於酸,肝氣以津,脾氣乃絕;味過於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提出偏食某味過久,可使五臟之氣偏勝偏衰而發病的病機理論。
  勞倦太過:【素問·調經論】說:『有所勞倦,形氣衰少。』【素問·舉痛淪】云:『勞則喘息汗出,外內皆越,故氣耗矣。』【素問·宣明五氣】曰:『五勞所傷: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這裡所說的勞倦、勞、五勞均為過度運動,與『中庸』相反,故可造成正氣的損傷;運氣太過:自然界氣候變化太過也會導致人體的失衡,如【素問·氣交變大論篇】云:『歲木太過,風氣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饗泄,食減,體重,煩冤,腸鳴,腹支滿……歲木不及,燥乃大行……民病中清,膚脅痛,少腹痛,腸鳴,溏泄……』
  可見,【內經】關於發病理論,無論外感內傷都存在『生病起於過用』的規律,這種『過則為病』的病機理論,顯然是基於儒家之『中庸』思想。
  儒家之『尚權』思想
  自董仲舒提出的『君權神授』觀被漢武帝接納以來,儒家始終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為修身養性之宗旨,將『出將入相』作為畢生的追求。儒家積極入世的價值觀,最終形成了其極力推崇皇權思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因此,漢代醫家在構建【內經】醫學理論的過程中,受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有意無意地在病機理論中融入『尚權』思想。如【素問·靈蘭秘典論】的『主明則下安』,『主不明則十二官危』強調的是皇權;而『觀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目為之候,肺為之相,肝為之將,脾為之衛,腎為之主外』(【靈樞·五雇津液別】),則將皇權拓展到行駛皇權職能的政府機構。在君權至上的封建王朝,社會的治亂與其行使政府職能的權力機構息息相關,古代醫家正是觀察到這一社會現象,並將其運用到醫學領域,提出人體的健康狀況與社會的治亂有相通之處,最終形成了運用封建社會的權力機構,來解釋人體病理機制的獨特醫學理論。
  儒家之『重陽』觀念
  儒家之『重陽』思想源自於【周易】,其最直接的表現形式是『男尊女卑』。【周易·繫辭上】云:『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漢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陽尊陰卑】中也提出了類似的思想,謂:『陽始出物亦始出,陽方盛物亦方盛,陽初衰物亦初衰,物隨陽而出入』,認為萬物的生長衰亡取決於陽氣的盛衰。在男耕女織的封建社會,男主外屬陽,女主內屬陰,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是以男性為主導的,所以,【論語·陽貨】中孔子曰:『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字裡行間表達出明顯的『重男輕女』的思想。由此,儒家在強調『中庸』,主張陰陽平衡的同時,又強調陽重於陰。【內經】顯然接納了儒家的『重陽』觀念,也是在強調陰陽平衡的同時,又強調陽氣的重要性,【素問·百病始生】篇云:『凡陰陽之要,陽秘乃固。』『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而上,衛外者也。』認為陽氣在人體整個生命活動中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指出機體陰陽的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陽,即陽秘乃固。陽密則邪不外淫,精不內亡;陽病則折壽而不彰。
  儒家之『重土』思想
  維護江山社稷的穩定是歷代封建王朝至高無上的追求,而土地則是體現江山社稷最直接的載體,受皇權至上思想的薰陶,儒家始終將保衛土地視為己任,在國家領土受到威脅時,總是不乏仁人志士挺身而出,或橫刀立馬,馳騁疆場;或寄哀思於歌賦,或發宏願於文章。【內經】在論述臟腑生理功能時,將脾胃比喻為土,總是反覆強調脾胃的重要性,如:『胃者五臟之本也』(【素問·玉機真髒論】)『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素問·痿論】),『五臟六腑皆稟氣於胃』(【靈樞·五味】),『胃者,太倉也』(【靈樞·脹論】)等等。正是基於這種重『胃土』的思想,【內經】在病機理論中,也提出了大量強調脾胃重要性的病機學說。如:『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亡』,指出胃氣的存亡是疾病演變過程中,決定預後吉凶的關鍵。【素問·平人氣象論】謂:『平人之常氣稟於胃。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又曰:『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說明胃氣是奉養生身之源泉,是決定患者生死的主要因素。【靈樞·本神】之『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則強調了脾臟的重要性。【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以危重病人飲漿粥,腹瀉下注停止來表達胃氣尚存的病理狀態,說明雖有五臟之虛,只要胃氣不衰就有生還之機,也是強調胃土的重要性,這些病機理論與儒家之重土思想一脈相承。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