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382|回覆: 0

青銅奇葩――『北方青銅文化』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8-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物信息網

    春秋戰國時期,我國中原地區正處於社會劇烈變革之時。生活在中國北方長城沿線廣大地區的北方民族,也在這一時期創造出了內涵豐富、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其青銅器在器類、器形、紋飾和藝術風格等方面都有別於中原地區的青銅器,展現出了獨特的北方特色。

    『北方青銅文化』覆蓋地域遼闊,文化內涵豐富,器物造型和裝飾紋樣獨特,是我國古代文明中的一枝奇葩。『北方青銅文化』源於夏商時期,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具規模,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得到了長足發展,春秋中期至戰國達到鼎盛;異彩紛呈的各種青銅動物紋飾牌,在秦漢時期,為『北方青銅文化』留下了最後的輝煌。『北方青銅文化』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融合了中原地區及歐亞草原地區的文化因素,形成了自身特色。

    『北方青銅文化』中的器物按用途可以分為兵器和工具、生活用具、裝飾品、車馬器四個大的類別,是北方先民生產、生活的真實寫照。這些青銅器生動的造型和獨特的紋飾風格,洋溢着濃郁的草原風情。
 

『北方青銅文化』的搖籃――朱開溝

 
    朱開溝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鄉朱開溝村,『朱開』是蒙語『心臟』的意思。這個連續發展的文化遺存,屬於銜接緊密、一脈相承的代表性的地方考古學文化。

    距今4200年~3500年前的朱開溝人,居住在平面呈圓角方形或長方形的淺地穴式房屋裏,飼養着大量的豬、牛、羊等家畜,製作了數量眾多、種類齊全的陶器。從朱開溝文化中期開始,出現了耳環、指環、針、錐等青銅裝飾品和小件工具;到了晚期,還出現了青銅戈、短劍、刀等兵器和工具,擁有了青銅鑄造技術。

    距今2000年前,以朱開溝文化為代表的人類集團的生存方式從以農業生產為主轉變為以半農半牧為主,他們製作的蛇紋陶鬲、青銅短劍和青銅刀頗具地方特色,青銅文化在朱開溝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起來,並成為那個時期我國北方民族文化的代表,朱開溝遺址也因此成為我國『北方青銅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彰顯民風的實用器具

 
    北方民族使用的青銅器,在功能上與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有較大不同,中原地區主要用青銅製作禮器,而北方民族則多用於兵器、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等生活實用器的製造。

    北方民族使用的兵器主要有青銅短劍、鏃和鴨嘴斧,而便於攜帶的各式銅刀則是他們使用最為頻繁的工具;還有青銅斧、流星錘、棍棒頭等,也是頗具北方民族特色的工具;鑿、錐、勺、匙、鏡、針等,則是與他們生活密切相關的用具。

    1.勇士身份的象徵――青銅短劍

    青銅短劍一般長25~30厘米,劍身寬2.5~3厘米,樣式多種多樣,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是『北方青銅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青銅短劍在南起河北,北至吉林,東起遼東半島,西至內蒙古、山西的範圍內,特別是沿長城一線都有出土,劍鋒銳利,造型精美,是武士們隨身佩戴的重要武器之一。

   (雙環首鷹頭格青銅短劍,春秋戰國之際,長27.5厘米,寬4.7厘米,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2.常見生活用具――青銅刀

    青銅刀是我國先民最早使用的金屬工具之一,也是早期北方民族日常使用較為頻繁的生活用具。形體較大、刀身較直的青銅刀一般長25厘米左右,多用來宰殺、切割動物;形體較小、刀身較短的青銅刀一般長10厘米,可用於皮革加工等。
(臥虎紋柄青銅刀,兩周之際至春秋早中期,長22.3厘米,寬1.8厘米,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201289104915664..jpg

 

 

    3.濃郁的民族裝飾用品

    北方民族使用的裝飾品有頭飾(包括耳飾)、項飾、服飾等,這些裝飾品種類繁多、造型富於變化、製作精美,洋溢着濃郁的北方民族風情,是『北方青銅文化』中的華彩篇章。
(包金臥羊帶具,戰國時期,長9厘米,寬5.3厘米,長11.7厘米,寬7厘米,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20128910494108..jpg

 
 

 
   4.獨具魅力的青銅透雕帶飾

    青銅透雕帶飾是『北方青銅文化』中一個頗具魅力的類別。以各種藝術造型飾件組成的帶飾,是北方青銅器中最精彩的部分,這些作為人們日常佩帶的裝飾品,一般包括帶扣與扣飾、動物紋飾牌、帶鈎和各種飾件等,其時間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晚期,延續至西漢前期,在我國北方的游牧民族中廣為流行,分佈地區十分廣泛。
  (虎咬鹿形金飾牌,戰國時期,長13.2厘米,寬7.8厘米,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201289104931167..jpg

 
 


    5.再現高超馭術的車馬具

    車和馬一直是北方民族主要的生產、生活工具,也是他們主要的家庭財產,對馬的駕馭、保護和裝扮,是他們日常生活的重要內容。因此,各類車馬具也屬於『北方青銅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車馬具包括車器和馬飾兩個部分,車器主要有鈴、各種動物造型的轅飾、杆頭飾等;馬飾主要有馬銜、馬面飾、節約等。
(盤角羊頭形銅飾件,戰國時期,長20.5厘米,內蒙古博物院藏)
201289104944192..jpg

 

    活力四射的原生態造型藝術

 

   『北方青銅文化』鮮明特徵和獨特風格的形成,與北方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北方先民們用白描手法表現動物以及動物之間關係的青銅製品,不加任何修飾,是他們智慧和思想的物質載體,充分表達了他們率真的性格;稚拙的造型,體現着特殊的生存環境所造就的獨特胸襟和情懷。
    這些原生態的藝術作品,以草原上常見的動物為母題進行創作,頗具地域特點,在我國北方分佈較廣,在歐亞大陸的草原地帶也十分盛行。北方民族的青銅器鑄造工藝大多數都採用雙模合范的鑄造方法,形制規整,合范嚴謹,紋理清晰,工藝嫻熟;還有一些紋飾特別複雜的金飾牌則採用與中原失蠟法相類似的失織失蠟法製成。青銅製品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體現着那個時代北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較高的文明發展程度。

(佇立怪獸紋青銅鎏金飾牌,戰國時期,長6.4厘米,寬4厘米;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藏)

    早期北方民族的崛起

 
    西周時期北方民族主要是『戎』人為主,到了春秋時期以『狄』人為主,而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戰國晚期,生活在長城一帶的北方民族又被稱為『胡』人,也就是後來的匈奴人,他們最終成長為我國北方可以與中原王朝抗衡的一個強大民族。

    1.融入多種文化因素的馬家塬墓地

    甘肅省張家川馬家塬墓地共發掘14座戰國時期的墓葬,屬於『北方青銅文化』的一部分。墓葬的隨葬品,包含有北方草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等多種文化因素,反映出這裏正是當時文化交流與融合的主要地區之一。墓主人可能是戰國時期西戎的一支。

    2.連通歐亞大陸的『草原之路』

    『北方青銅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在它的發展過程中,不僅與鄰近的中原地區保持着密切的聯繫,而且也與東北的夷族和西域諸族有過頻繁的接觸。特別是游牧民族強盛之後,『北方青銅文化』不僅吸收了中原文化因素,而且在它征服歐亞草原諸族時,大量吸收和引進了歐亞草原的本土文化,為中華文明的最終形成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重大貢獻,這一文化帶成為連通歐亞大陸的『草原之路』。

    秦與北方民族


    秦在從公元前770年建國到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的數百年間,一直處在與北方民族的各種紛爭之中,在這不斷的紛爭中,秦國由弱變強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在秦國不斷走向強大的同時,匈奴族也在南起陰山山脈、北抵貝加爾湖、東至遼河、西逾蔥嶺的遼闊區域內繁衍、壯大,並留下了他們的生活足跡,對中國乃至世界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阻隔――長城的修築與影響

    從戰國中晚期開始,燕、趙、秦三國為了鞏固自身的勢力範圍,防止游牧民族奪回被他們佔領的土地,築『牆』御『馬』,修築了長城。

   『北方青銅文化』帶的發展與衰落,與長城的修築密切相關。從考古遺蹟中可以看出,長城建成之後,處於長城以外的北方文化因素獲得了繼續發展,並受到來自歐亞草原更深的影響,而長城以內的北方文化因素則逐漸為中原文化所同化。獨具鮮明特點的中國『北方青銅文化』帶最終由『帶』變成了『線』。

    2.融合――直道的修建與作用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抵禦北方強大的匈奴族的侵擾,於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開始徵調民夫數十萬人,歷時兩年多的時間,修築了北起九原郡(今內蒙古包頭市西)、南抵咸陽附近的雲陽縣(今陝西淳化縣北)、全長1800裏(約相當於現在的700多公裏)、平均寬度30米的車馬快速幹道(最寬處可達60米)――直道。

    秦直道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是溝通中原地區與北方邊陲的重要通道。直道修成以後,除在軍事上具有威懾力以外,也為南北政令的統一傳達、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促進了秦帝國與北方各民族之間的融合。

(【中國文物報】2012年8月8日4版  文/彭 文 張 寧 圖/夏居憲 郭 燕)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