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33|回覆: 0

[論史] 1433年後的中國:"南海"得失的偶然與必然(2)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8-8 19:1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鳳凰網
出海

    1433年3月9日,明朝正使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此次遠航的目的地忽魯謨斯啟程返國。這已經是他第七次出海。這一年四月,在海上漂泊多年的鄭和死於古里,隨即被隨從安葬在今印尼爪哇島三寶壠市,一個時代由此結束了。

    \"亞洲銅\",這是二十世紀的一個詩人,對雄踞歐亞大陸東部、瀕臨西太平洋的中國的隱喻。的確,\"黃\"是它的主色調。但是先祖們很早就認識到,蔚藍色的海,意味著\"魚鹽之利\"、\"舟楫之便\",浩瀚的大洋里蘊藏食物和珍寶,也是通道和生存空間,\"歷心於山海\"才能使\"國家富\"。公元前222年,大敗楚國的秦軍南征百越,次年統一華夏,在後世的歷史學者看來,這或可說是黃色內陸文明最終戰勝了以魚米爲食、以舟楫爲兵的藍色海洋文明,自此奠定了農業中國的大勢。

    但中國從未停止過出海的努力。受秦始皇資助,徐福率領一支滿載五穀種子、數千青年男女及工匠的大規模船隊\"東渡\",無論是否去尋仙藥,此舉都算是有組織的海外拓展。東漢,海上絲綢之路已繞過印度半島,通航羅馬。三國時期,孫吳政權越過海峽經營台灣,並派遣官吏向西探索新航線。隋朝開運河,貫通南北以利水上交通。

    海洋貿易的興盛是\"盛唐氣象\"的當然表現之一。初唐就設立了專門機構,管理船舶、商人並徵稅。\"海外諸國,日以通商\",其中一條被記錄的\"夷道\",從廣州出發,經過南海遠達波斯灣、紅海和東非沿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4000多公里。

    宋代的經濟中心南移,東南沿海地區成爲經濟命脈所在。不只如此,沿海居民紛紛棄農下海,內地的許多商人也加入其中。當時有人感概,\"數十年來,習始變,舟楫極蠻島。\"依賴交換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立即著手恢復海外貿易,\"每歲招集舶商,於番邦博易珠、翠、香貨等物,……聽其貨賣\",而且\"擊緬甸、擊爪哇、擊占城、擊日本,殆無虛歲,……利其所有耳。\"對於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元朝給予了\"所在州縣並與除免雜役\"的優待。

    宋元商品經濟的勃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它們經過手挑肩扛和車馬舟船的運載,匯集到各個港口,裝上隨季風而來的船隻。其時的海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能儲備數百人一年的食糧,指南針的發明更推動了遠洋航行。

    在一個叫馬可・波羅的歐洲人的描述中,十三世紀的泉州\"宏偉秀麗\",船舶往來如梭,商人云集,貨物堆積如山。他驚嘆道:\"此誠爲世界最大良港之一……幾難信有其事。\"而後世的歷史學家們確證,當時,一個活躍的貿易網絡連接東北亞、東南亞、印度西海岸乃至波斯灣的各個港口,他們甚至將這個貿易興盛階段命名爲\"泉州時代\"。

    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位,他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調浙江、福建、湖廣等五省府縣優秀造船工匠四百餘戶來南京造船。1405年開始,鄭和率領一支兩百多艘船、兩萬多人的龐大船隊,\"雲帆蔽日\",浩浩蕩蕩地出現在印度洋上,開始了帝國時代的最後海洋行程。

    後世的歷史學家認爲,其時的明朝海軍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都無法與明海軍匹敵。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這都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威懾力量,而南海當然也在這股力量的控制之下。

    海禁

    1433年七月,鄭和船隊返國。他的死亡不僅僅意味著\"鄭和下西洋\"的結束。3年之後,曾任鄭和船隊副使的王景弘,送蘇門答刺等11國使團回國,此後,明朝政府再也沒有派船遠航過。而原因,也不僅僅因爲鄭和的去世。

    1433年八月,朱瞻基敕令漳州衛指揮同知石宣等,\"嚴通番之禁\"。敕令的背景是,海商、水手因不能出海而失業,犯禁下海事件屢屢發生。

    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面對\"兵革連年,道路榛塞,人煙斷絕\"的殘破局面,他希望通過\"計口授田\",把農民約束在土地上以發展經濟。另一方面,本身靠平民暴動起家的他,對逸出國家權力的\"亂民\"格外敏感,自然想快點消滅東南地區倚靠海洋的割據勢力,以及勾結沿海百姓的海上盜寇。所以,他一反唐、宋、元鼓勵開放的傾向宣布海禁。

    對\"慕華而來\"的外國舶商,唐朝地方官員經常噓寒問暖,守法經營的前提下\"任其來往通流,自爲交易\"。如此\"矜恤\"和\"綏遠\",除了體現大唐的容量之外,主因還是政府收益了實實在在的進出口貨稅,\"上足以備府庫之用,下足以贍江淮之求\"。

    宋高宗強調,\"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得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取勝之於民?\"政府承襲唐朝設立市舶司,出台獎勵政策招徠外商。一個叫蔡景芳的官員,因\"招誘販到物貨……收淨利錢九十八萬餘貫\",被補官爲\"承信郎\"。

    宋元時期,雖然官府設置市舶司管理,但主要目的卻是\"籠賈人專利之權以歸公上\",追求的是\"動以百萬計\"的經濟利益。從本質上說,宋元時期的市舶貿易實際上是私人經營、官府管理的海外貿易。

    而在明初\"海禁\"政策的左右下,由官府控制和壟斷的朝貢貿易幾乎成爲當時唯一的海外貿易形式,嚴厲阻絕瀕海居民出海,而且除貢使之外,不許外國私人來華貿易。

    如果說,對於宋元而言,南海是商貿之海、利益之海的話;那麼,對於明初而言,南海則是禮儀之海、朝貢之海。爲維護一時的統治安穩而苟且海禁;爲圖慕政治虛榮、滿足權貴集團的利益,而用官營的船隊壟斷海洋貿易與民爭利,使得宋元以來日趨發達的民間海外貿易受到壓抑,造成\"連年四方蠻夷朝貢之使相望於道,實罷中國\"的尷尬。

    到了洪武末年,來朝貢的海外國家大量減少。常貢國也不來貢。朱棣的如意算盤是,遣使下西洋,\"耀兵異域,以示中國富強\",接其貢使到中國覲見,並以官營船隊來壟斷海外貿易。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