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216|回覆: 0

[史學] 跳不出去的腐敗周期律:專制王朝如何走向滅亡?(2)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2-8-6 23: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在實踐中,權力越大,皇帝就越辛苦。高度專制的君主政體對皇帝的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首先,皇帝要具備崇高的職業道德。因為他要日理萬機,每天翻閱如山般的奏摺和文件。從漢武帝開始,每天就有太監不斷地把竹簡抬過來讓他批閱,到雍正皇帝時雖然竹簡已經改為紙張,但他每天還是要挑燈夜戰批閱文件,只能在凌晨的時候睡上幾個小時。每天面對文山、案牘是非常枯燥無聊的工作,沒有超強意志力和職業道德的人是接受不了這份終身職業的。比如明朝的正德皇帝就為要不要按時上班和開會,和大臣們鬧了一輩子的矛盾,而萬曆皇帝則乾脆拒絕履行皇帝的職責,躲進深宮幾十年不出來。其次,皇帝還要有健壯的身體和極強的能力。既然不斷地把權力集中到自己身上,就要承擔越來越大的工作量。


皇帝的工作是終身的,一天都不能停止,還要在紛繁複雜的危機、難題、抱怨、告狀、申訴、邀功和雞毛蒜皮中發現真相,分清輕重緩急,做出正確的決策。這份工作,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了的。


一般來說,開國皇帝們總是能較好地完成工作任務。西漢的劉邦,東漢的劉秀,唐朝的李淵、李世民父子,北宋的趙匡胤,清朝的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都是真刀真槍在社會動盪中殺上來的。他們工作經驗豐富,而且對自己親手奠定的江山十分珍惜,所以干起活來不會抱怨,更不會逃避。然而,即便是像朱元璋那樣對腐敗恨之入骨的工作狂也不能根絕腐敗,那我們又怎麼能奢望那些生在溫柔富貴鄉中,長於深宮婦人之手的子孫後代們會更加盡職做得更好呢?因此,皇帝的能力只能是一代不如一代,反腐倡廉的力度一代不如一代,腐敗的環境也會越來越寬鬆。


第三個原因,作為腐敗主體的官僚系統越來越強大。


無論什麼樣的信仰,什麼內容的政策方針,都需要官僚系統來落實和執行。強大而穩定的官僚系統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大特色。一般來說,在王朝建立之初,草創的政府機構規模還很小,官吏人數也不多,加上信仰尚在、皇帝出色,所以官僚系統的腐敗並不突出。但幾代人之後,官僚系統枝繁葉茂、盤根錯節,很容易背離應有的宗旨,發展出獨立的邏輯。那是一套保守、中庸的邏輯,以自私求利為目的。於是,官僚系統的部門利益超過皇帝和百姓的利益,也超越了整個政治體制的利益。最可怕的是,隨着機構與人員的膨脹,官僚系統獨立的邏輯會不斷強化,整個系統會越來越強大。


嘉靖皇帝即位時,內閣首輔楊廷和借新帝登基之際,用登基詔書的形式裁撤編制外人員14.87萬人,僅口糧一項每年就可為朝廷節省漕糧153.2萬石。應該說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但卻遭到了官僚系統的激烈反對。此後,楊廷和上下班都要由嘉靖皇帝特旨派遣的上百名禁軍團團護衛,否則便會有生命危險。因為,裁員不僅直接損害被裁撤掉的官吏的切身利益,而且損害了與之相關聯的圈子、部門的利益,多少人的生計和發展,多少部門的面子和權力都寄托在上面,他們哪能善罷甘休,能不把楊廷和視作頭號仇敵,必欲除之而後快嗎?所以,不斷有人整楊廷和的黑材料送到嘉靖皇帝的案頭,甚至朝楊家射箭,或者埋伏在楊廷和上朝的必經之路旁行刺。最終,楊廷和在強大的官僚系統面前敗下陣來。這個事件警告後人,給官僚系統『瘦身』是異常危險的事情。


官吏們身處官僚系統之中,目的已經不是為國為民,而是純粹追求個人利益。金字塔形的結構決定官員要想獲取更多的利益,必須向上攀爬,追求升官。於是,王朝發展到中期,官僚系統無不以鑽營為能事,以升官發財為目的。


嘉慶初年,被官場斥為迂腐而遭流放的洪亮吉把官員分成模稜、軟弱、鑽營、苟且四種類型,並感慨地說:『人才至今日消磨殆盡矣。以模稜為曉事,以軟弱為良圖,以鑽營為取進之階,以苟且為服官之計。由此道者,無不各得其所欲而去,衣缽相承,牢結而不可解。』這樣的官場風氣,使得各級官吏將公事視同虛設,甩開膀子貪贓、亂作為和不作為。比如清朝中後期,軍隊極端腐敗。軍官們的腐敗手段遠比不上直接管理百姓、負責財政和司法的文官們廣泛,可他們依然創造出了五花八門的搜刮手段,如吃空額、克兵餉、冒功請賞、參與走私、販賣鴉片等等,大小軍官『全不以軍務為事』,『寡廉鮮恥,營私肥己』,部隊中官兵關係緊張、派系林立、紀律散漫、操演廢弛,以至於出現水兵不識水性,騎兵沒有馬的怪事。就是這樣的軍隊,清朝一直整頓不得,更是裁撤不得。因為軍隊的官僚系統已經強大到欺上瞞下、抗拒監督的地步了。


乾隆年間,甘肅賑災案爆發,牽出集體腐敗的甘肅官場,其中僅布政使王望一人即貪污白銀三百餘萬兩。若依法辦事,甘肅府道以上官員要為之一空。這顯然在實踐中難以操作,乾隆不得不從寬處理,法外開恩,沒有將甘肅官員全部拿下。但即便如此,仍有56名甘肅官員被殺,46人免死發遣,而革職、降調、罰賠的官員更是數不勝數。在這裏,官僚系統的集體腐敗也產生了強大的力量,讓執法者投鼠忌器,不敢依法辦事。王望是捐納做的官,乾隆皇帝認識到『納資授官,本非善政』。他的孫子道光皇帝也感嘆:『捐班我總不放心,彼等將本求利,其心可知』,『他們素不讀書,將本求利,廉之一字,誠有難言。』可祖孫倆就是不能廢除捐官。直到八國聯軍把北京給佔了,光緒皇帝才終於痛下決心,以上諭形式明確嚴禁全國捐納買官。然而,因為捐納涉及到地方和中央的關係、官府的財政收入、人情網絡等等,所以一直到清朝滅亡,捐納行為始終存在。


一個王朝在初期建立的許多制度,到中後期看來,仿佛就是天方夜譚。比如順治帝對官員的三年大計,到乾隆以後就流於形式,完全成了相互恭維的過場。順治帝一次性免去969名官員頂戴的壯舉,到後期竟變為一個傳說。再比如,順治皇帝曾在1659年下令:『今後貪官贓至十兩者,免其籍沒,責四十板流徙席北地方』,『衙役犯贓一兩以上者流徙』。官員貪污十兩就抄家,衙役貪污一兩就流放,照此標準,清朝中後期告別時互贈上百兩『別敬』,每年夏、冬兩季地方官員給中央各部委送幾千兩『冰敬』、『炭敬』的官場,人人都得抄家。


上面的例子可能有點極端,不過順治曾規定御史奉差之後『不見客,不收書,不用投充書吏,不赴宴會餞送』,以杜絕腐敗。這應該說是可以做到的規定,但如果後代御史不進行人際交往,不用書吏,事事都親力親為,估計沒幾天就被人搞下去了。這就是王朝腐敗周期律的作用。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