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00|回復: 0

[史學] 上古禅让实是暴力夺权斗争 掩盖政治真相古已有之(1)

[複製鏈接]
阿土伯呀 發表於 2012-8-6 18:1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凤凰网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传播的一则远古传说:部落酋长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墨子・尚贤》说得较为简单:尧为天子时,舜只是一介农夫,因有贤名之故,被尧选为自己的接班人,“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孟子・万章》说得稍有情节:舜相尧二十有八载,尧荐舜于天。尧崩,舜避尧之子而不即位,天下诸侯不朝觐尧之子而朝觐舜,由是众望所归,舜践天子位。后舜荐禹于天,十七年而舜崩,禹避舜之子回故城,但人民愿服从禹,禹遂即天子位。后禹又荐益于天,七年而禹崩,益也避禹之子启,然而,人民不愿跟从益而愿跟启,启便为天子。有评论曰:“天与贤,则与贤;天与子,则与子。”《吕氏春秋・去私》讲得非常简练:“尧有子十人,不与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与其子而授禹,至公也。”《史记・五帝本纪》综合了《尚书・尧典》诸书的内容,对此故事作了系统而生动的叙述:尧先咨询“四岳”谁能接任天子之位?“四岳”推荐了民间有孝名的舜,尧于是对舜作了多次考察,舜的言行和能力使尧很是满意,于是把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尧老死后,舜践天子之位。此后,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情节大致与《孟子》相同……
那么,如何来看待这一传说的历史真实性呢?直到近代,许多人乃至一些学者都认为此传说大致可信,以为这是古代部落军事民主制或氏族选举制度的反映,许多论著与教材将它作为中国上古史中最华彩的乐章加以渲染。也有持否定意见者,主要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古史辩”派史学家。其实,此“禅让”故事,一方面,实质仍是由最高首脑亲选贤孝者而作出禅让决定,即使偶尔出现一两次,有一些存在的历史可能,也与选举产生首脑的民主方式存在着质的区别,它最多只是酋长与君主制继统方式过渡时期的一种变异。另一方面,此种权力和平交接模式很可能只是后人的理想,而非历史事实。当时诸子中就有不同看法,如《荀子・正论》认为“禅让说”“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庄子》、《吕氏春秋》、《史记》记载的“许由不受天下”、“舜让天下屡遭拒绝”等寓言故事即是对“禅让制”的讽刺。尤其是还有许多相反情况的历史记载,说尧、舜、禹之间权力非但不是和平交接,而且夹有颇为残酷的强制暴力手段痕迹。就是说,三者间根本就不存在禅让故事,而完全是胜王败寇、你死我活的暴力争夺权位。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括地志》、《史通・疑古》引《琐语》诸古籍说古老的《竹书纪年》有这样记载:“昔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舜放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说明舜与尧父子之间的权力斗争是相当白热化的,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暴力争夺权位的历史真相。此外,尧舜时鲧违帝命而被害,舜流放尧之子丹朱,益作为继位人而被禹之子启所杀……都可以作为当时权位斗争激烈的注脚。主张“禅让制”的孟子在《孟子・万章》中也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其明显是在指责舜,说舜与尧之子之间有一场激烈的争夺。《韩非子・说疑》说得更清楚:“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天下誉之。”可见“舜逼尧”、“禹逼舜”诸故事在当时已很流传,应也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其实,对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最为有力的否定依据,应是当时最著名的案子:禹的父亲鲧的被杀,它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桩有史可查的冤狱。其中,能否定“禅让”故事的道理很简单:鲧既然被天子舜所杀,那么舜怎么会将天子之位禅让给有杀父之仇的禹呢?同时,为什么说此案是冤狱?对有关史料作一些认真的考查与思索,便能看出其中的奥秘,它还可能是上古史中最悲情的政治冤狱。在分析此案的前因后果中,我们能看到古老的统治者制造政治冤狱的一些手段与方法,其卑劣的程度已令人叹为观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