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58|回覆: 0

甘肅臨潭磨溝墓地文化性質再議

[複製連結]
濟世 發表於 2012-8-1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文物信息網
20128191455364..jpg

 
    【中國文物報】2010年10月15日第7版刊載了葉茂林先生的文章【甘肅臨潭磨溝墓地不是齊家文化的遺存】,我們對此文提出的觀點有不同的認識,特撰此文予以說明。

    葉先生在蘭州觀摩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磨溝遺址挖掘出土的部分文物並參閱了【考古】雜誌2009年7期發表的簡報,他認為【簡報】中發表的磨溝遺址所出泥質紅陶雙大耳罐、腹耳罐、侈口細頸罐、夾砂褐陶雙耳罐等『都並不能視為齊家文化的典型器物,有的器形和風格已經變化,即使個別器物還可以算是遺有齊家文化的一點特徵,但是就器類整體而言,也絕不能以此來反映齊家文化的特徵』。

    其實,葉先生的上述認識太過於絕對。截至目前,在甘肅臨潭磨溝墓地已經挖掘出約1500餘座墓葬,經初步整理公佈發表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在【考古】2009年7期發表的【甘肅臨潭縣磨溝齊家文化墓地】和【文物】2009年10期發表的【甘肅臨潭磨溝齊家文化墓地發掘簡報】兩篇簡報中都明確提到,磨溝墓地所出陶器可分為兩大類,除去葉文描述一類外,還有另一類不同的器物組合,即『以泥質灰陶雙耳鼓腹罐、夾砂褐陶雙耳罐等為代表,且部分雙耳罐已初具馬鞍口形態』的陶器。【簡報】還特意提到:通常情況下,無論器類是否完全一致,一座墓只隨葬其中的一類,即使在一些墓葬中有兩類陶器,(它們)也是位於不同的偏室內(參見【考古】簡報所例舉的M84)。而不同偏室內的墓主應是不同時間裏分別下葬的。

    不可否認的是,磨溝遺址第二類陶器組合與典型的齊家文化面貌有一定距離,其風格更接近年代更晚一些的寺窪文化,但前一類陶器組合則屬於齊家文化的陶器組合和器形特徵。

    齊家文化最初得名於瑞典學者安特生(J.G.Adersson)1924年在甘肅廣河縣齊家坪遺址的調查和試掘。後來,他將齊家坪遺址的資料全部交給Margit Bylin-Althin女士整理研究,後者撰寫的考古報告於1946年在遠東古物博物館館刊正式發表,即【齊家坪與羅漢堂】(The Sites of Ch'i Chia P'ing and Lo Han T'ang in Kansu,詳見Bulletin of the Museum of Far Eastern Antiquities,1946,斯德哥爾摩)。儘管這批資料缺乏地層關係,但Margit Bylin-Althin還是根據遺物的質地、色澤和紋樣等進行了類型學研究,並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認識。其中,以雙大耳罐(Pl.23)、高領籃紋罐(Pl.1、2、3、21)和侈口繩紋夾砂罐(Pl.6、10、14、20)等器類最具特徵,它們也成了日後齊家文化的典型代表器物。

    1945年,夏鼐先生前往洮河流域進行考古調查,在寧定縣(今廣河縣)陽窪灣遺址發掘了兩座齊家文化墓葬,確定了齊家文化的相對年代,並糾正了安特生博士對於齊家文化年代的錯誤認識(參見:夏鼐【齊家期墓葬的新發現及其年代的改訂】,【中國考古學報】,1948年第三冊)。此後,裴文中先生通過在洮河流的考古調查和試掘,正式提出了齊家文化的命名。

    上世紀50年代以後,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古工作全面展開,齊家文化的材料也逐漸豐富。特別是60年代以來,隨着對甘肅武威皇娘娘台、永靖秦魏家、大何莊等重要遺址進行的考古發掘,對於齊家文化的內涵、面貌和性質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齊家文化的典型器組合也基本可確定為:雙大耳罐(早期稱安佛拉罐)、高領籃紋罐、夾砂侈口繩紋罐、陶豆及少量的空三足器等。

    1975年,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對廣河縣齊家坪遺址先後進行了兩次正式發掘,清理齊家文化墓葬118座、灰坑18個、房屋3座、陶窯1座,出土陶器、玉石器、銅器、骨器、蚌器等大量的齊家文化遺物。由於種種原因,這批重要資料多年來一直積壓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庫房。由於這批資料遲遲未能整理發表,不僅不利於齊家文化的深入研究,也影響了學術界對齊家文化的全面認識。近年來,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北京大學已着手對這批重要資料進行系統的整理。初步研究表明,齊家坪墓地的出土資料可分為早晚兩期。其中,晚期墓隨葬的陶器與磨溝墓地第一類墓葬的隨葬器物組合(見【文物】2009年10期M164)的形態非常接近。二者的隨葬陶器除了齊家文化常見的雙大耳罐、高領籃紋罐、夾砂罐、細頸瓶以及豆之外,還發現有在其他齊家文化遺址鮮見的泥質厚胎陶喇叭口罐,此類器皿的肩部較為流行戳壓的連珠紋(圖一)。

    甘肅臨潭磨溝墓地是迄今為止在甘肅境內發現保存最完整、墓地面積最大、墓葬數量最多的一處史前時期墓地,其文化性質和埋葬方式相當複雜。根據初步的整理,該墓地至少發現有兩組不同時期的墓葬,分別代表不同的考古學文化。假如僅僅將這座墓地稱為『齊家文化墓地』,確實有以偏概全之嫌,但卻不能因此否定磨溝墓地中大量存在齊家文化墓葬的事實。初步的研究結果表明,磨溝墓地第一組墓葬屬於晚期的齊家文化,也正是在這一組晚期齊家文化的基礎上逐步發展演變出後來的寺窪文化。在磨溝第二組墓葬中已經出現了寺窪文化最具特色的馬鞍口作風,在其隨葬器物組合中仍保留有齊家文化的雙大耳罐和細頸瓶等器類的孑遺(見【文物】2009年10期M303),充分證實了二者的發展關係。

    最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齊家坪和磨溝發現的另一個價值在於,分佈在洮河流域的齊家文化與隴東地區、河湟地帶以及河西走廊等地的齊家文化確實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差異。其最大的不同點是,在洮河中上游的齊家文化隨葬組合中,有幾類特殊的文化因素不見(或鮮見)於其他地區。這些因素包括:器表捏塑細線堆紋(即『蛇紋』)的夾砂薄胎罐(多有雙耳)、通體繪繁密紅彩花紋的薄胎彩陶罐、戳印連珠紋泥質厚胎大口罐、泥質厚胎籃紋雙耳瓮等(圖二)。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此類特殊因素不僅集中出現在洮河流域,而且也是齊家文化晚期階段的新內容。目前,對於此類因素的來源尚不十分清楚。或許正是由於這些新因素出現,影響到某些學者誤以為磨溝墓地不屬於齊家文化,這也是我們撰寫此文特別需要指出的。
 
(原文發表在【中國文物報】2012年5月20日第6版  作者:陳n 王輝 華先 )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