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8|回覆: 0

[論史] 虞雲國:漢武帝時代文化大繁榮的本質

[複製連結]
真衣 發表於 2012-8-3 23: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南方都市報
經過漢初六七十年的恢復,一個大帝國重新崛起,及至漢武帝即位,已足夠牛逼,可以向長期挑釁的匈奴大喝一聲『不』。與此同時,文化安全也提上了議事日程。史學家范文瀾指出『通過漢武帝,農民付出了「海內虛耗,人口減半」的代價,造成軍事、文化的極盛時期。』
『文化的極盛』,換一種說法,就是文化大繁榮!撇開具體細節,為打造文化大繁榮,漢武帝推出了四項全局性的大舉措。
第一項,也是最基本的文化國策,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有鑑於暴秦弊政,漢初無為而治的黃老之政,對各家一視同仁,故而百家並流,【六經】異傳,文化生態一度回歸自由寬容。但這種寬鬆也給統治帶來了麻煩,這就是董仲舒所概括的:各派自有思想,各人自出議論,百家方針不一,意見不同,弄得在上的統治者沒法有一個統一的方略,法律制度屢有更變,在下的老百姓不知道聽從哪一家的主張。惟其如此,漢武帝即位以後,『夙夜不遑康寧』,睡不上一個囫圇覺。於是,他向百來個社會賢達與學界精英連下三道策問,『欲聞大道之要,至論之極』。只有董仲舒的對策讓他豁然開朗,欣然有得:『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就漢家統治的文化安全而言,這一對策最對症下藥:統治天下,只能有一個思想;統治者才會一勞永逸,徹底省心;而儒家思想就是讓統治者一勞永逸的指導思想。董仲舒在對策中向漢武帝展望:只要這樣,邪辟的學說就會消滅,然後統治的綱紀就可統一,從而法度也可以明確,人民便知道遵從了。丞相衛綰迎風希旨地奏請,在對策者中有以申不害、商鞅、韓非、蘇秦、張儀之學來擾亂國政的,一概罷黜不用,漢武帝當即御批同意。自此以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作為文化國策,成為中國專制君權須臾不離的通靈寶玉。
第二項文化政策,就是官辦儒學教育,設立【五經】博士。
漢初博士官,並不限於儒經,也有諸子、詩賦、方技、術數或其他專長者。罷黜百家後,只有儒學【五經】才有立博士官的資格,儒經以外的其他博士官一律廢罷,在制度文化的層面上確保『獨尊儒術』的說一不二。不僅如此,漢武帝在中央建立太學,還『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一概教授儒經,學成的博士弟子員優與授官。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置博士弟子員,『設科射策,勸以官祿』,『天下之學士靡然向風矣』。誘導他們『靡然向風』的,主要不是儒學【五經】,而是功名利祿。這條尊儒讀經、讀經出仕的祿利之路,把思想統治與教育體制、選官制度捆綁銷售。於是,『傳業者盛,支葉蕃滋,一經說至百餘萬言,大師眾至千餘人』。一部儒經的學習心得動輒百餘萬言,又臭又長的裹腳布開後代空話廢話的先河;千餘名大師滿天飛,其壯觀也不比目下大師貶值稍有遜色。生活在那個時代,誰還敢說學術文化不繁榮!
第三項文化政策,新設文化機構,搜羅『歌德』派文人學士。
漢武帝羅致御前的,既有詞賦家司馬相如、枚皋、嚴助、東方朔等,也有音樂家李延年等輩,還有天文學家唐都、落下閎等,史學家司馬遷最初也在網羅之列,一時也可謂人才濟濟。漢武帝命這些學士文人隨從左右,有事時,讓他們與聞朝議,獻賦作頌,平日裏,則『俳優蓄之』,不過是御用清客。東方朔是明白人,自甘倡優,只在御前插科打諢。他與司馬相如是漢賦名家,相如的大賦最受武帝的青睞。這種大賦是那個時代的招牌產品,以99%的內容來歌頌誇耀帝國的富庶強盛與皇帝的英明偉大,留上1%的篇幅來一點諷諫規箴,借用一位文化學者的譬喻,充其量只『在文化的脂肪上撓癢』。司馬遷太傻,真把『牛馬走』當成了主人公,立馬被皇帝整成『刑餘之人』,終於幡然醒悟,自個兒『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這才發憤獨立,有了『成一家之言』的【史記】。漢武帝創立的文化機構以樂府最著名,命李延年主持全國民歌徵集。一些優秀的樂府詩曲固然賴此而傳世,但其初衷不過讓民歌為文化繁榮裝點門面(早就流傳民間的樂府詩與司馬遷發憤著成的【史記】,或來自底層,或出乎異端,代表了當時文化的真正精華,但都不是漢武帝文化國策卵翼下孵化成功的)。總之,新設文化機構也好,畜養文人學士也罷,其目的無非既為文化繁榮鼓譟造勢,更為太平盛世歌功頌德。
第四項文化政策,倚仗國家權力與財富,大搞闊氣排場的文化慶典。
漢武帝在位期間,隔三岔五地舉行明堂、郊祀與封禪等大典禮,宣揚漢家受命於天。關於郊祀,他一年祭太一,二年祭后土,三年祭五,三年一輪迴。漢武帝命李延年創作【郊祀歌】,找來童男女組建了大型的御用樂隊,千乘萬騎浩浩蕩蕩,在一路弦歌鼓吹中,向郊祀地進發,大擺不可一世的氣派。上古三代,只有炎、黃與堯、舜、禹等功德蓋世的聖王才有資格行封禪大禮,但那只是個傳說。秦始皇是載諸信史的封禪第一人,卻備受儒生譏諷。而漢武帝特別熱衷這種高門檻窮折騰的自娛自樂,從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起,不惜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先後封禪達六次之多,幾乎每五年就搞一次。郊祀、封禪之類,『皆虛文無實際』(錢穆評語),漢武帝卻樂此不疲,硬是把慶典虛文鋪排成文化繁榮。
且舉一例,以概其餘。敦煌屯田兵套住一匹野馬,漢武帝說成是天神太一所賜的天馬,命李延年譜【太一之歌】以為頌揚。骨鯁之臣汲黯直言不諱道:『王者作樂,應該上承祖宗德政,下合百姓民情。為了一匹馬,又作歌,又譜曲,還要薦獻進宗廟,我真不知先帝和老百姓是否聽得懂這種音樂!』憑藉君主的威權與國家的財力,以獨尊儒術為指導方針,漢武帝打造出一個文化繁榮的表象,其主流就是這種老百姓聽不懂也看不懂的撈什子。乍一看這種文化繁榮,外觀上冠冕堂皇,光鮮照人,本質上卻是阿諛大一統集權的宮廷文化。這種鶯歌燕舞的虛假繁榮,不過是汲黯痛斥的『內多欲而外施仁義』而已。
繼暴秦以後,儒學興起,雖有其思想與社會的內在之勢,但呂思勉以為,『其得政治上的助力』,則是重要原因之一。按史家張蔭麟一針見血的說法『漢武帝雖然推崇儒家,卻不是一個儒家的忠實信徒』,他最得力的幫手,既不是為他規範策劃的大儒董仲舒,甚至也不是曲學阿世的公孫弘之流,而是『以峻文Q理』的酷吏張湯之輩。漢武帝獨尊儒術下的文化繁榮,縱然千般光鮮,萬般堂皇,說到底,不過是包裹其專制集權的一襲華袞。
戰國以來百家爭鳴因秦朝暴政而戛然中止,及至漢初,思想自由乍露短暫的復甦之機,但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最終扼殺了這一線生機。顧頡剛論及獨尊儒術的負面影響時指出:『儒家統一實是中國文化衰老頹廢的徵驗』,『於是專己武斷,思想漸致錮蔽了』。范文瀾說漢武帝時期『文化的極盛』,是其表象;顧頡剛說獨尊儒術是『文化衰頹』的開始,是其實質。相對於秦始皇焚書坑儒的血與火來摧毀文化,獨尊儒術下的文化繁榮,對中國文化的戕害,不啻是『軟刀子割頭不知死』。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