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177|回復: 0

[汉语言文学] 概称句本质与概念(2)

[複製鏈接]
济世 發表於 2012-7-25 17: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北方教育
二、概称句的形式语义


    概称句的形式语言可以在一阶语言基础上扩张得到。


    一阶语言 有可数无穷多个变元符号、常项符号以及一元谓词符号(注:为简单起见,本文只讨论一元谓词的概称句,所以这里只有一元谓词符号。),这三类符号的集合分别记作Var,C,Pred,并有命题常项符号⊥,联结词→,量词符号。中的项和公式定义如常。所有公式的集合记作F。语法符号x,y,z等表示任意的变元符号,c表示任意的常项符号,t表示任意的项,P,Q等表示任意谓词符号。α,β,γ等表示任意的公式。各类语法符号均可加下标或上标。被定义符号有。


    至此我们给出了关于概称句的形式语义。对任意的模型,一个概称句在其中的任一可能世界上都有确定的真值。在这个基础上可以进行关于概称句推理的研究。下面我们将继续关于概称句的分析来讨论相关问题。


  三、概称句本质


    首先要说明,在上节里,我们将任意框架上得到的集合中的元素称为“内涵”,这只是使用了在这类问题讨论中的通常术语,它不是我们在谈论概念时所说的“概念都有内涵和外延”这个意义下的内涵。如果我们将一个框架看作独立外在的客观世界,还没有和我们的语言(或认识)发生关系,那么,一个中的元素只是一个指向(或指派)。该指向对每个可能世界指定一个D的子集。只有当我们将W看作可能世界,将D看作个体域,并且,将一个语言表达式(通常为语词)赋予该指向的意义,即将该语言表达式与这个指向相联系,这是在结构或模型层次才有的东西,那么,这时这个指向才成了该表达式的涵义。由这个指向所确定的东西,就是该表达式的指称。按通常的观点,概念的内涵决定外延,词项的涵义决定指称,因此,人们把概念的内涵或词项的涵义看成从可能世界到外延的函数(可能世界集到个体域的幂集的映射)。正是在这个背景下,中的元素被称为“内涵”。而实际上,无论内涵还是涵义都是和语言相关的东西。没有语言,自然也就不存在什么内涵或涵义。


    还有两点需要说明:(1)即使与语言相关,也只有通过语言得到或建立的指向,即通过语言的表述我们得以确定其指称的指向,一个语词才有涵义。通过其他方式,如手的指示行为得到的指向,不构成相应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参见下节概念特征(3))。(2)“概念”、“内涵”、“外延”,以及“语词(词项)”、“涵义”和“指称”,是两个不同系列的术语。主要是在“概念”、“内涵”以及“语词(词项)”、“涵义”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对目前所讨论的问题来说,我们所用的实际上是后一系列的术语。因为,语词及其涵义是语言层面的东西,而概念及其内涵是思想层面的东西,与认知主体相关。语词的涵义一般来说是语言的使用者在语言的使用之前就被规定的,也是使用者们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因而具有公众性和某种客观性。而概念及其内涵作为认知主体的某种思想,与其自身的认知能力、认知行为等有较大的关系,因而有一定的主观性。再有,我们是通过涵义的理解和掌握来形成概念的,因此概念及其内涵比语词的涵义要复杂。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讨论(参见下节概念特征(2))。在上节我们给出的是语言的解释,只是语词意义的规定以及由此得到公式的真值,不涉及语言的使用者,更不涉及语言使用者的思想。


    我们在一开始就指出,概称句最重要的特点是容忍反例。对此,我们的基本分析或主张的基本观点是,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我们对概称句中词项的理解与其实际的所指(即相应的外延或指称)不一致,而在这个不一致中,我们偏向了涵义,采取了内涵性的观点,放弃了外延的观点。例如,对“人能思维”这一句子来说,“人”的外延并不包含于“能思维”的外延。因此,从外延的观点看,并非每个人都能思维。所以当我们说“并非所有人都能思维”时,我们也都能理解,并认为这是个真句子。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仍然接受“人能思维”,并且不认为这两个句子是矛盾的。这说明我们是在与外延观点不同的意义上理解或解读“人能思维”这个句子的,而这个不同的意义只能是涵义的或内涵上的意义。


    根据这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给出了以上概称句语义。关键是引入了词项(主项和谓项)涵义(根据上面的说明,这里应该是“涵义”,而不是“内涵”)。这个引入有两个方面:在语形方面,引入了λ-表达式;在语义方面,首先在对象上,引入了“内涵”(即中的映射),其次建立了λ-表达式到“内涵”的联系,即将每个λ-表达式解释为一个中的映射。在这个解释下,一个λ-表达式的解释,如,自身为一个映射,对每个可能世界确定一个个体集,相当于某个一元谓词在这个世界中的指称。这可以理解为,λχα是一个关于性质的表述,对每个可能世界,选出具有这个性质的那些个体。从这个角度看,是一个由α及其变目x确定的一元谓词的涵义。通过这样的办法,概称句的真值得到合理的解释。特别是命题2.1,揭示了概称句命题是关于主项涵义和谓项涵义的函数,这使得我们对概称句的认识前进了重要的一步。这个对于概称句的解释可以称为涵义的解释。


    根据涵义的解释,我们已经得到了概称句的真值。但是这个解释还不够透彻。有两个问题:(1)主项涵义和谓项涵义之间究竟是什么联系?(2)我们为什么会偏向涵义,原因是什么?


    关于(2),合理的看法是,我们所以明知道“并非所有人都能思维”而仍不放弃“人能思维”,是因为对于人这类事物来说,在认识上“人能思维”有更重要的意义,或者说,“能思维”是被我们认识到的人的重要属性,它已经构成了我们的“人”这个概念的一部分,是这个概念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上述不一致中,我们宁愿固守我们的概念而放松外延上的要求,于是我们偏向于对“人”这个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导致了在概称句解读时的内涵性倾向。所以,在这个偏向中,不完全是词项涵义的问题,还有我们的理解和思想方面的因素,即与概念有关。


    如果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以上关于概称句的形式语义也是合适的,那么在这个形式语义的基础上,我们希望、也应该可以进一步给出体现概称句与概念因素相关的形式刻画。以下定义和命题就是对这个问题的解决。


    根据这个结果,可以看出,概称句所表达的东西本质上是概念(主项)与其内涵(谓项)的关系。简单地说,概称句是表达概念内涵的句子。这个结果彻底说明了概称句主项涵义和谓项涵义的关系,回答了问题(1)。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