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814|回覆: 0

[漢學研究] 【吳琦幸】一生唯以學問重 老來漸於古史細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2-7-5 0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一生唯以學問重 老來漸於古史細

---憶何炳棣教授

吳琦幸

我跟何炳棣教授最後一次通話是2010年秋天,其時他從中國和台灣參加一系列的學術活動後回到洛杉磯(鄂宛Irvine)的居所,大概休息了沒多久吧,我打電話給他,請他談談這次國內媒體炒得很熱烈的何炳棣、李學勤面對面辯論夏商周斷代史的方法等等問題,這些重要的問題美國學術界也非常有興趣。我想把這些爭論的內容放到在編的【美中社會文化】雜誌中。何教授雖然已年過九十,聽力稍稍有點背,說起話來還是一貫的大嗓門,『我在清華跟李學勤當面辯論,關於夏商周斷代的問題,他們做得非常草率,中國文獻學是世界史上的一個特殊現象,很多歷史文獻都是非常靠得住的,那麼多年代傳下來,雖然也有偽作,但是從幾個方面去反證,就會得到真實的、可靠的資料。我們不應該輕易否定。』又談起他的【古本竹書紀年】中記載夏商周紀年的可靠性。可惜這次談話時間並不長,他直率地說感到有點累,要休息一段時間。我所約的稿子也一直沒有時間給我。此後我也就忙著教學、科研的工作,竟沒有像往常一樣去他家裡拜訪。去年秋到他的鄰居鍾維娜老師家中觀看她收藏的晚清書法作品,我還問起何教授,她說何教授現在閉門不出,整天看書寫東西,似乎身體也不太好,也不希望別人去打攪他。年前曉明來此希望訪問他,我打電話給他,卻是他兒子接的,說父親希望在家靜養,恕不接客云云。
何先生以前也曾多次對我說過,我現在剩下的時間不多了,手頭要完成的東西卻很多,不希望有人過多打攪。我遵囑沒有再打電話去請教,直到前天才得到何先生去世的消息。
我向何先生問學將近二十年,所得到的何先生的印象,就是一個鐵骨錚錚、不講假話、遠離功利和世俗的學者。我認爲早年的清華學風在他身上留下了一輩子的印記。他對於清華大學在培養他治學精神和方法、塑造他獨立人格方面有著很多的讚譽,『如果我今生曾進過「天堂」,那「天堂」只可能是1934-1937年間的清華園。天堂不但必須具有優美的自然環境和充裕的物質資源,而且還須能供給一個精神環境,使寄居者能持續地提升他的自律意志和對前程的信心。幾度政治風暴也不能抹殺這個事實:我最好的年華是在清華這人間「伊甸園」里度過的。』(【讀史閱世六十年】)爲什麼清華大學給予他如此一生的紀念?這當然與莘莘學子的知識萌芽期得到啟蒙有關,也與清華當時奉行的美式通才教育(也可譯作通識教育)有關。當年何炳棣進清華大學讀的是化學系,但是清華的通才教育強調廣泛吸取人類文明,這與林毓生先生講在芝加哥社會思想委員會的基礎閱讀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他在上劉崇鋐教授的西洋史課時,通過跟劉崇鋐教授的一番談話,確定他此後要朝向史學研究方面發展的決心,遂轉入歷史系。開始修學外交史、西洋史。當然這種通才式的教育從來不在大學教育期間限定學生的專業方向,而是在各門基礎人文學科中進行廣泛的讀書訓練。清華還有一個重要的風格就是獨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想,不依附於任何勢力和團體,專心做學問。清華也教會了何先生做頭一等的大題目的宏大學術格局,練就了何先生紮營寨,打硬仗的學術攻堅戰方法。而這一切都跟功利、意識形態、意圖倫理無關,重要的是在知識領域中有所建樹,這才是知識人的本分。何教授是中美庚子賠款的最後一屆公費生,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做的博士題目是【英國土地問題與土地政策1870-1914】。但是在此後的教學研究歲月中,他的異鄉關懷情結終於又返回到了他的本土意識,由此奠定了他終身的學術目標,中國的古史研究,也成就了一位世界級的史學大師。這恰好又跟何先生的人生關懷有著密切的關係。
上個世紀中國指定一些學者進行夏商周斷代史工程時,何炳棣先生就極度的關心。因爲這個題目不僅僅是中國學者所要解決的,也屬於世界史範圍的大題目。中國屬於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國,但是談起五千年的歷史,似乎終覺得有點氣短,因爲傳說史終究無法作爲有文字、實物記載的歷史來介紹。跟其他文明古國相比較,也沒有輝煌的雕塑、建築等實物。但是我們不能用簡單的民族情結來代替嚴肅的科學研究。『走出疑古』如果不嚴謹就會走出科學。我們那時見面談話幾乎都會圍繞著何先生關心的這些問題來談,除了夏商周斷代問題,他的有關【孫子】【老子】的三篇考證也是在那個時候專心寫作的,此後又有莊子、墨子的研究。對於何教授晚年的這些研究,史學界盡可做出公論,但是他嚴謹的研究方法,跟他的前期富於創見的史學研究是一脈相承的。他的生命是爲學術而存在。跟何先生談話,幾乎沒有任何的閒言碎語,一見面就是交流最近在看什麼書,做什麼文章。當然也會談一些人事,那都是學術上的人事問題,他居然不迴避,在回憶錄中都記載著他平時跟我所談的一些人事問題,例如跟故去的張光直、吉德煒等人的過節,均屬於學術觀點和分歧。美國漢學界的學者都說何教授爲人孤自賞,有稜有角,給人一種距離感,何氏自己也承認過『終身脾氣急躁』、『往往與中外學人不能和諧共處』。但是他對於晚輩特別好,我赴美留學屬於當時的中美合作培養,何教授後來就成爲我的美方指導教授,他看我的論文和爲我的書作序,都是認真仔細,一絲不苟,每次去他家,都承蒙他請我吃飯,想來有愧。
作爲一位史學大家,何炳棣先生還是一位非常有品位的古董收藏者。我在他家的收藏櫃中看到的清三代瓷器不在少數,而且經常有更換。他說,他收藏的古物,非精品不要,非真跡不看,非名家不收。這三非,使得他的收藏品味和價值很高,而且從來不賣。儘管這幾年國內的大拍賣公司到洛杉磯如過江之鯽,卻從來得不到何氏的精品。他的客廳中除了掛著胡適送給他的【羌村三首】書法之外,還有張大千、黃君璧等近現代的畫作,據說他沒掛出來的東西更好更精。那一年我陪他的閒暇時間是在做什麼呢?何炳棣先生還是一位非常有品位的古董收藏者。我在他家的收藏櫃中看到的清三代的瓷器不在少數,而且經常有更換。他說,他收藏的古物,非精品不要,非真跡不看,非名家不收。這三非,使得他的收藏品成爲真正的收藏,價值很高,從來不賣。儘管這幾年國內的大拍賣公司來洛杉磯如過江之鯽,從來得不到何氏的精品。他的客廳中除了掛著胡適送給他的羌村三首書法之後,還有張大千、黃君璧等近現代的畫作,據說他沒掛出來的東西更好更精呢。那一年我陪著華師大忻平教授訪問何教授,何教授爲歡迎遠客的到來,才出示一二,忻平大爲驚訝何教授的收藏,說是回去要寫一篇何教授的訪談記,後來不知道發表了沒有。
也許他一輩子的治學都是以材料作爲重要的論據,故而特別重視材料的收集整理,對於考據、整理、訓詁特別用功。在九零年代中後期,他對於王元化先生主編的【學術集林】和王先生欽敬有加,多次托我傳遞稿件。元化先生雖然與何先生未曾謀面,兩人心有戚戚焉,常在我面前表達對這位清華前輩的尊敬。我曾經想通過評論【讀史閱世六十年】一書來重點分析一下兩位對清華學風情有獨鐘的老師的清華情結之由來和內在的超越,卻因爲雜務纏身,尚未動筆即已傳來何教授故去的消息,令人扼腕。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