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21|回覆: 0

長春發現青銅時期石棺墓群 先民身高約1.6米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2-7-3 18:0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長春晚報
res01_attpic_brief.jpg

  A區石棺墓發掘現場。

res02_attpic_brief.jpg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王義學對剛發掘出來的石耒很感興趣。

  res04_attpic_brief.jpg

  石棺墓內人體骨骼的腿骨部分。

res05_attpic_brief.jpg

  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助理館員崔殿堯在現場繪圖。

res06_attpic_brief.jpg

  發掘出來的青銅時期陶器殘片。

■雙陽發現2500年以前的青銅時期石棺墓群

■兩座墓葬中,一座呈著名的西團山文化類型特點,另一座尚未發掘,神秘猶存
■雙陽發現2500年以前的青銅時期石棺墓群
■兩座墓葬中,一座呈著名的西團山文化類型特點,另一座尚未發掘,神秘猶存
7月1日,記者在長春市雙陽區山河街道羊圈村一處向陽緩坡地帶上看到兩座距今2500年以上的青銅時期墓葬,這是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長春市雙陽區文物管理所對羊圈頂子墓群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的最新成果。
【一】
石棺揭秘:
絕非大石雕鑿就
棺由板石對砌成
由於長期水土流失和人爲取土等原因,今年6月份,羊圈頂子墓群部分石棺墓暴露出來。爲了防止石棺墓遭到進一步破壞,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聯合長春市雙陽區文物管理所對羊圈頂子墓群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
羊圈頂子墓群是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的一處古墓群,位於雙陽區山河街道羊圈村西北,南側爲亞泰水泥廠,墓群所處向陽緩坡,地表可採集到素面夾砂紅褐色陶器殘片。通過地表採集的遺物判斷,該墓群爲一處具有西團山文化類型特點的青銅時期墓群。
目前,發掘工作依然在進行中,截至記者發稿時,共發掘清理兩座石棺墓。兩座石棺墓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通過現場發掘情況可以看出,石棺墓規模較小,墓主人也較現代人身材矮小。
記者在發掘現場看到,兩座石棺均爲板石對砌墓,殘存長度1米左右,寬度在60厘米左右。一座墓穴已經將墓上蓋頂石取走,目前正在清理墓葬內填土,墓主人骨架已經完全暴露。另一座墓穴的表面則由幾塊石頭(老百姓所說的『棺材板子』)覆蓋住,這些石頭最長不過五六十厘米,最寬不過三四十厘米。這與人們腦海中的石棺是用幾塊大石頭分別作爲底部、立面和棺板是完全不一樣的。
記者詢問長春市文物保護研究所副所長王義學,這兩座墓穴爲什麼橫面很侷促,長度也很有限。王義學副所長回答,這是由青銅時期先人們下葬的方式和生存能力決定的。
王義學解釋說,就青銅時期墓葬而言,早期盛行板石對砌墓, 中期盛行塊石壘砌墓, 晚期開始出現土壙墓和瓮棺葬。而下葬方式除了仰身直肢以外,還有仰身屈肢(屈腿或屈臂)、側身直肢、側身屈肢和俯身葬, 只是後幾種葬式在數量上占的比重較小。另外,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西團山人,還沒有能力將一塊石頭鑿成一口大棺材,考古學家所發掘的石棺實際是用天然石板砌成或塊石壘成的一種葬具。
這次發掘的兩處墓穴,已經清理了一座,墓主人是仰身屈肢葬。雖然另一座墓穴的情況還有待進一步清理,但從現在已經取得的成果來看,通過這次羊圈頂子墓群搶救性發掘,對研究長春地區青銅時期西團山文化的分布範圍以及了解在距今3000年左右生活在這片土地先人的社會經濟生活、喪葬習俗等具有重要意義。
【二】
文化段線:
西周初到秦漢際
文化跨度千年許
西團山文化是考古學中的一個術語。早在上世紀30年代,我國考古學家李文信和日本考古學者在吉林市西團山作過考古調查;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軍隊在西團山挖戰壕時,挖出許多石棺,引起了考古工作者的注意;1948年吉林市解放後,東北師範大學(原東北大學)歷史系師生在這裡先後發掘石棺15座;1950年,東北考古發掘團又清理髮掘出19座,出土的遺物有石斧、石錛、石刀、陶、陶壺、陶缽、陶碗、陶三足器等。
東北考古發掘團根據這次考古工作的成果,發表了【吉林市西團山石棺墓發掘報告】,首先提出『西團山文化』這一科學命名。這樣,西團山遺址就成了東北地區富有特色的『西團山文化』的命名地。這是我省有史以來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也是新中國建立後命名的第一個考古文化。
西團山文化是吉林大地上一處獨具特色的原始文化遺存。現已查明,西團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吉林地區和長春地區,四平地區個別縣市也有西團山文化的流布。其時間跨度爲從西周初到秦漢之際,其社會性質由父系氏族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西團山文化遺存對研究東北歷史上家庭、私有制的起源,原始人類社會制度的改變和東北少數民族的繁衍生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以往,在西團山文化各個遺址的考古工作中,普遍發現了較多磨製的錛、鑿、環形石錘和形式多樣的石鏃、骨鏃,還有一些用青銅製造的小刀、錐、斧、鑿等,同時發現少量青銅武器矛、短劍和鏃。其中,曲刃青銅短劍具有東北地方特色,十分引人注目。這些工具和武器的出土,說明西團山文化的先民是一個遷徙性較強、手工業較發達、以狩獵和畜牧業爲主的部落。他們當時已經掌握了騎馬技術,能征善戰,其勢力曾一度擴展到夏家店上層文化的領地之內。
2001年6月,吉林市西團山遺址被公布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
先民形體:
身材矮小一米六
文獻記載稱穢人
王義學通過與以往西團山文化類型所發現的墓葬進行比對,並根據已經清理完畢的羊圈頂子墓葬內殘存的人骨架判斷,墓主人應該身材較爲矮小,身高約在1.6米左右,其體貌特徵較符合原始人的體貌特徵,下一步考古工作者將對墓主人進行骨骼鑑定,以進一步確定墓主人的身份、性別及體貌特徵等基本信息。
另外,王義學依據相關考古知識判斷,3000年前生活在羊圈頂子的先民,應爲我國歷史文獻記載的土著穢人(早期東北人)。羊圈頂子文化與其同時代的其他文化保持著密切聯繫,又顯示出強烈的地方特徵,應是一種土著民族的青銅文化。當時,人們爲了捕食方便並防禦水害,多選擇在不高的小山的向陽坡上居住,居室爲深地穴式;後來多在山坡上開闢出的平台上居住,其居室變爲半地穴式;而晚期時則開始移向平原,居室爲淺地穴式。
【四】
生活細節:
有衣有飾有圖騰
狩獵農耕有肉吃
由於文明發展的不平衡,西團山文化與同一時期的中原商周、春秋以至戰國的文化相比,還沒有進入文明的門檻。但是作爲一種古代文化遺存,考古學者根據在西團山遺址所獲得的生產工具和有關動植物標本,對當時的經濟形態有了基本的認識。據王義學介紹,這一時期的羊圈頂子居民已經穿上了自己製作的簡便衣服,衣料有植物類的草葉、樹葉、樹皮和動物類的獸皮、毛、鳥羽,也有部分麻織品和毛織品。佩戴的裝飾品也有不同目的,有的是爲了美觀,有的是作爲狩獵紀念物,有的是表明身份,還有的是作爲圖騰信仰等。
從考古資料來看,女性墓內裝飾品多以白石管、瑪瑙管、綠松石墜等爲主,而野豬牙、連珠狀飾等則出現在男性的墓內,這說明當時男女在裝飾上已有所區別。開始佩戴和使用裝飾品,證明人們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經得到解決,而裝飾品種類之少和有裝飾品的墓葬所占比重之小,也反映了當時人們生活水平低下、審美能力不高。
通過以往對西團山文化類型的考古發掘,並結合本次考古發掘可以了解到,遠在3000年前青銅時期的西團山文化,其社會經濟還以漁獵經濟爲主,農耕經濟也初具規模。結合以往考古資料,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當時的生活:小米和黃米是人們的主食,已經能夠養豬,可以吃到比較豐富的副食,包括畜產品(豬肉等)。獲取這些食物之後,人們將其裝在陶製的炊具中進行蒸煮或直接燒烤。由於生產工具不發達,製作工藝粗糙,儘管多方獲取食物,但這一時期的人們也只能維持溫飽的最低生活水平。
【五】
未來處置:
石棺墓整體遷移
博物館復原展示
據長春市雙陽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鍾玉福介紹,近年來雙陽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認真組織開展了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和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和保護工作。2011年,根據工作需要調整了雙陽區文物管理委員會領導小組,由主管文化的副區長王醒石擔任組長,將文物保護工作納入政府工作議事日程,加大了工作力度。2011年6月9日,全國第六個文化遺產日,雙陽區文體局投資35萬元爲雙陽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了標誌說明牌,在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所在鄉鎮(街道)、村懸掛了文物保護單位分布圖,建立了基層文物保護組織,聘請了文物保護員。
鍾玉福表示,雙陽區共有各個時期各類遺址110處,其中,區級97處,市級12處,省級1處。在各個時期的遺址中,青銅時期西團山文化遺址是最多的,比較典型的有五家子遺址、南山墓群和羊圈頂子墓群。
鍾玉福還介紹說,雙陽區已經啟動將原雙陽區圖書館改建爲雙陽區博物館的準備工作。籌建中的雙陽區博物館將是雙陽區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和展覽中心,依託雙陽區『梅花鹿之鄉』的品牌優勢和知名度,以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歷史造就的西團山文化將是雙陽區博物館的重要展覽內容。根據羊圈頂子墓葬的發掘情況,準備將發掘出的石棺墓整體遷移到雙陽區博物館,通過文字、圖片、實物三位一體的展覽方式,將西團山文化類型的石棺墓面向公眾進行整體復原展示,讓公眾更好地了解雙陽區的歷史。

        來源:長春晚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